王娜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現代療法中心,遼寧 沈陽 110032)
先天性缺牙是牙齒發育過程中的常見類型,是指在牙胚形成過程中,牙齒未能發育和形成[1]。先天性缺牙根據嚴重程度及是否伴有全身癥狀可分為缺牙癥、少牙癥和無牙癥,缺牙癥是缺牙≥1顆;少牙癥是指多數牙齒均未形成,伴有系統性異常;無牙癥是最嚴重的先天性缺牙癥,表現為全口無牙[2]。牙齒缺失對人影響較大,首先咀嚼功能會降低,其次也會造成一側牙齒廢用,增加牙周病、齲齒的發生率,此外,也影響美觀度和語言功能。基于此,為進一步改善先天性缺牙患者的口腔功能,提高修復效果,本研究選取于本院接受治療的部分先天性缺牙患者,采用口腔修復的方式進行治療,并分析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80例先天性缺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18~35歲,平均(25.2±3.6)歲;安氏Ⅰ類14例,安氏Ⅱ類14例,安氏Ⅲ類12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19~36歲,平均(26.1±3.4)歲;安氏Ⅰ類14例,安氏Ⅱ類13例,安氏Ⅲ類13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正畸修復治療。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科學的治療方案。首先,采用固定矯治器對患者實施矯正治療,使口腔上下排牙齒排列有序整齊;其次,做好前期患齒制模,對存在傾斜、扭轉和錯位的上下排牙齒進行臨時性的冠橋矯正,使牙齒的覆蓋能滿足正常的生理位置;最后,采用羧酸鋅黏結型固定橋并囑患者定期來院復診。觀察組采用口腔修復治療。首先,做好排齦、備牙和取模等相關修復前的準備工作,制備缺失牙齒的修復體,做臨時冠橋,維持牙基的位置、缺牙間隙,保護牙基,確定義齒種植的準確位置和距離;其次,為患者佩戴義齒后,嚴格檢查義齒與牙冠邊緣密合度情況,安裝完成后囑患者定期來院復診。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語言功能和咀嚼功能評分。語言功能采用本院自制的語言功能評價調查表進行評估,包括語速、話語清晰度、是否漏風等,總分15分,評分越高表明相應功能越好。咀嚼功能采用醫院自制的咀嚼功能評價調查表進行評估,包括義齒有無異常、咀嚼食物的情況、對消化功能的影響、可進食食物的類型、對食物選擇的易感性、義齒穩固度,總分12分,分值越高表明咀嚼功能越理想。②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3]:顯效,患者咀嚼功能和語言功能恢復正常,牙齒外觀及色澤良好;有效,患者牙齒咀嚼功能和語言功能明顯改善,牙齒的形態和色澤較好;無效,患者咀嚼功能和語言功能無明顯改變,牙齒形態色澤不佳。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語言功能和咀嚼功能評分比較治療后,觀察組語言功能和咀嚼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語言功能和咀嚼功能評分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language function and chewing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1 兩組語言功能和咀嚼功能評分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language function and chewing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40 40語言功能9.85±1.12 7.32±0.36 13.601 0.000咀嚼功能9.46±1.54 7.34±0.62 8.502 0.000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0%(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健康成年人牙齒為28~32顆,其中28顆牙齒不可缺少,另外4顆為智齒,且智齒并非在每個人生命中均會出現[4]。先天性缺牙通常發生牙蕾形成期,由多方面原因所致,如遺傳因素、內分泌失調、病毒感染等[5]。先天性缺牙的危害較大,除影響美觀、發音及正常社交活動外,也會造成鄰牙傾斜,影響頜牙生成,造成咬合關系混亂,從而引起食物嵌塞,易堆積菌斑,形成齲齒和牙周病,繼發內下頜關節疾病,造成咬合創傷,影響肉牙健康[6]。另外,缺牙也會導致咀嚼功能明顯下降,飲食范圍會受一定限制,攝入的食物得不到良好的消化吸收,影響身體發育和全身健康。若兒童乳牙早失,則會影響恒牙的萌出,對頜骨的發育造成不良影響,使錯牙合畸形,加大罹患其他口腔疾病的風險。因此,若出現先天性缺牙,需積極進行針對性治療[7]。
先天性缺牙若只是個別牙齒缺失,無明顯癥狀,一般側切牙或智齒缺失較常見,此類情況可不做特殊治療。若其他牙齒缺失,可進行局部牙齒的種植修復[8]。臨床中也存在局部牙齒和全口牙齒缺失情況,但這種情況較少見,治療相對困難,需做修復假牙治療。先天性缺牙患者的牙齒通常排列較稀疏,治療時需先對患者進行檢查,根據檢查結果做相應矯正,矯正的方法是集中間隙,為后續做義齒做好準備,或保留原有間隙,在其位置做一個假牙[9]。治療先天性缺牙需堅持一定的原則,主要是幫助患者改善牙齒咬合關系,恢復正常的咀嚼功能,其次是改善患者的語言功能。在先天性缺牙的治療中,口腔修復的應用價值較高,此方法多用于治療牙齒缺損、牙齒缺失等的治療[10]。口腔修復具有很強的固位和穩定性,義齒修復后,牙齒可與真牙一樣“長”在口腔中,穩定性較好,能避免自身牙齒的磨損,對牙齒具有一定保護作用。且無需活動牙必備的基托及卡環,而傳統治療過程中通常需將缺牙區邊上的兩顆或多顆牙齒磨小,以作為固定牙套的支柱,患者通常會存在異物感,口腔舒適度不佳[11]。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語言功能和咀嚼功能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通過口腔修復為患者種植義齒后,能較好地提高先天性缺牙患者的口腔咀嚼功能,明顯改善患者牙齒外觀、排列及色澤,恢復語言功能,臨床治療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利用口腔修復方式治療先天性缺牙效果顯著,能明顯改善患者咀嚼及語言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