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娟
摘 要:統編教材的教學核心思想指出了讀寫結合的重要性。教師在使用統編教材時,要充分發揮教材的內涵,進行有效的讀寫結合教學。教師可以從這三個方面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借鑒課文片段,掌握寫作技巧;找準寫作契機,深度理解文本;鏈接課文主題,進行作文訓練。充分發揮閱讀與寫作互相融合、互相促進的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關鍵詞:教材;閱讀;寫作;融合
新課標理念下的統編初中語文教材,對學生的“聽、說、讀、寫”這四要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了讀寫結合的教學形式,要求在教學中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倡教師改變以往的講授型教學模式,能夠根據教材的文本特點,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地融入寫作教學。讓學生在完成統編初中語文教材閱讀任務的同時,能夠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和欲望,充分發揮統編教材的內涵,顯現閱讀與寫作互相促進的功能,切實提高語文教學的素養。
一、閱讀與寫作相融合的重要性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展開,統編初中語文教材讀寫結合策略已經漸漸被教師運用到日常教學中,但是學生對于閱讀和寫作還是感到畏懼。閱讀課和寫作課有效互動,是當下一些初中語文教師所面臨的“教學困境”。另外,結合目前語文教學實際來看,教師很少講述相關文章的寫作方法和寫作思路,只是沒有目的地讓學生自己多練習,在作文的批改中發現學生的短處,把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分開講解。結果學生在學習相關課文之后只是熟悉課文的相關情節,對作品的情感體驗理解浮于表面,不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水平。而統編教材的教學核心思想指出:“以寫促讀,讀寫結合,提倡寫作與閱讀活動相結合,寫作是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的關鍵。”所以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需求和興趣,讓學生感受閱讀的快樂。同時在閱讀中不斷積累寫作和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借助寫作推進閱讀,這樣把寫作和閱讀融合在一起,努力構建良好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二、閱讀與寫作的融合之道
統編教材把許多寫作元素滲透進了閱讀教學內容中。許多課文都存在著內在的寫作價值,如想象情節內容,與文中人物進行心靈對話,或是某種角度的仿照寫作等。教師要熟悉教材、吃透教材、立足教材,根據初中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在學生的不同階段,提出適當的寫作方向。在全面把握教材單元的整體教學目標基礎上,實施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讓學生讀中“慧”寫,有效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一)借鑒課文片段,掌握寫作技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在語文教學中,要成功地實現讀寫轉化,我們必須引導學生積極發現、思考文章中具體可以模仿的點。在句式表達、段落構成、人物對話、細節描寫等方面獨具特色的片段,都可以作為練習寫作的材料,以此來有效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他們知識的創新和生長。
統編教材選入了許多文質兼美的文章,我們以七年級上冊《雨的四季》一文為例,這是一篇新增的寫景散文,文章的景物描寫很有特色,教師在講授這篇散文時,就牢牢抓住有關春雨的細節描寫,指導學生找關鍵詞、關注修辭手法,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對課文中的春雨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品讀。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比較精彩的句子和段落,并在小組內交流,一起賞析精彩之處。在散文教學中,讀寫結合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在學完這篇文章后,教師布置了一個課后作業,要求學生能夠運用課堂上學到的寫景方法,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讓學生把課堂內的寫景方法內化為自己的寫作技能,讓課堂形態變得靈動而富有生氣。
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可以選取這個經典段落:“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我們可以借鑒這段話的句式,“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由點到面,富有層次,調動各種感官,從聽覺、視覺、觸覺等不同的角度來寫樂園之樂。作者從兒童的視角與讀者進行對話,學生可以模仿這種口吻,模仿這個句式寫一段話,讓學生進行當堂練寫。冬天百草園捕鳥這個段落,也可以引導學生去發現動作描寫運用的一系列技法,在課堂上做到讀與寫的有機融合,促進學生“思維”素養的不斷提升。
(二)找準寫作契機,深度理解文本
我們要深挖文本內涵,讓學生對文本理解更深刻,寫作情趣更濃厚。以寫帶讀,通過課堂上的寫作教學實現對教材閱讀文本的深層次分析和思索。在幫助構建言語實踐和運用能力的同時,進一步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
教師可以從學生比較熟悉的題材入手,比如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一文,阿長為他買來了心心念念的《山海經》,讓他全身感到震悚,對阿長產生了新的敬意。可是其中省略了阿長去買《山海經》的過程,教師可以抓住這個感情基點進行突破。讓學生想象一下,目不識丁的阿長在購買過程中會遇到怎樣的困難,如何找到書店,如何跟老板說明白自己要買的是“三海經”,她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最終買到了《山海經》的。讓學生想象人物此時的動作、語言、神態,寫一段文字,進一步理解阿長對我的關愛之情。有位學生寫道:阿長好不容易打聽到了書店的地址,一路奔波而去。到了書店門口,她見到一位中年男子,氣喘吁吁地說:“老板,你這里有沒有賣三哼經的?”老板瞧了瞧她一眼,疑惑地看著她,說道:“大姐,我這里沒有你要買的書。”阿長一聽急得直跺腳,心想,這可怎么辦呢?這可是哥兒日思夜想的書呀!不行,我一定要想辦法。阿長皺了皺眉,想了想,一邊比劃一邊說:“老板,書里面畫了許多奇怪的東西,有蛇,有野獸的三哼經!”哦,老板哈哈大笑起來:“我知道了,是《山海經》!”阿長開心地笑了,趕緊拿出用紙一層一層包好的錢遞過去。當書店的老板把這本《山海經》遞給阿長的時候,她的眼睛里閃射出了一道光芒,嘴巴笑得合不攏嘴!寫作是閱讀的升華和創造,用寫作帶動學生再次閱讀文本,更深層次地理解作者對長媽媽的懷念之情。這樣的教學就能實現閱讀和寫作的有效促進和融合。
史鐵生在《秋天的懷念》里用飽含深情的筆墨表達了對母親的懷念,句句含情,字字如金。文中寫道:“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鄰居們把她抬上車時,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著鮮血。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那樣。看著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母親的突然離世成了史鐵生心中永遠的痛,教師可以抓住這個感情契機,引導學生把他心里想說的話,用深情的文字表達出來,在文字中再次展現對母親的深情。這樣以寫促讀,形成一種將文本內容、個人閱讀與生活經驗融合在一起的個性化學習情境,增加了文本閱讀教學的厚度。
(三)鏈接課文主題,進行作文訓練
葉圣陶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借這個例子是要學生能舉一反三,練成閱讀與作文的熟練技能。”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更高層次的表現。教師要精選文章,讓學生在寫作中發現教材中所體現出來的真善美,引導學生積極向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寫“我”在父親的指導下,一步一步爬下懸崖,走出人生困境,獲得了心靈的成長!教師可以聯系學生實際,引導他們回憶在成長路上經歷的一些事情,教會學生要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困境與危機,讓學生寫一篇以“成長”為主題的作文,寫出內心深處對生活的思考與感悟,促進他們的人格發展,獲得生命的拔節。
莫懷戚的《散步》,寫了“我”和妻子、兒子以及“我”的母親,三代人一起到田野去散步時,對于走大路還是走小路這個問題出現了分歧。最后,“我”蹲下身子,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一家人其樂融融,就像一首動人心弦的美妙詩歌,溫暖著我們的心田,尊老愛幼的思想也深深植根于學生的心中。那么不妨讓學生也來回憶跟家人在一起時的溫馨場景,用真情實感敘寫有關“親情”的文章,體現語文的人文性,很好地滋養了學生的品格和靈魂。
其實,只要我們深入探究,就會發現教材是一個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庫。教師要立足于統編語文教材,不斷提升課堂教學設計的能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材特點和相關的寫作知識,合理拓展課堂寫作空間,讓學生在讀中“慧”寫,有效促進學生的讀寫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章新其.初中語文教學指導[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
[3]王榮生.寫作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浙江省永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