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飛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情感目標越來越被重視,由傳授知識向滲透情感延伸,將情感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動力之一已是課堂教學改革深化的重點。
熱愛語文,對語文學習充滿熱情是小學語文教學極重要的情感目標。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關鍵在于找到一種學生情感世界的感化手段,因為在學生的情感世界中需要選準一個突破口,以“激情法”教書育人,引導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激情法主要目的是激起人內心的情感,而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主觀需要的內心體驗,反映著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是人的一種特有的、高級的需要,對于學生的學習,尤其是語文學習,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情感是學生智力及非智力發展的原動力。有一定的情感體驗和情感要求,才會有相應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動,學生只有對所學知識產生情感,才會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學習。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語文學習中理解和表達的心理基礎。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學生只有有了一定的情感體驗,才能準確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和寫法,才能細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寫出情文并茂的文章來。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情感因素,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開發利用情感因素,激起學生內心的情感,達到良好的教學目的。
那么怎樣實施“激情法”呢?我覺得有如下三步:
一、情感源的挖掘,這是“激情法”運用時的關鍵所在。從教學內容的情境,教學對象的情緒,到教學者的情感,教學過程可謂“枝枝葉葉總關情”。我們可以從教材和教學主客體三個方面入手,浪里淘金,挖掘三大情感源中的情感因素。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法國文學家狄德羅說:“沒有感情這個品質,任何筆調都不可能打動人心。”小學語文教材選的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是情感的海洋,情感的火山。因此,教師必須充分利用教材,善于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把作者寄予在作品中的情感化為情思。“動情點”是情感源之“眼”,只有把它選準確了,才能打動學生的心,激發學生的情,使作品和學生發生共振、共鳴。“動情點”的準確選擇要求教師認真地品文析情,領會主旨。
(二)挖掘學生的情感因素。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本身也是具有一定的情緒狀態、情感體驗和道德情操的,教師在教學中發揮的是“施加電壓”的作用,使學生成為“發光體”。而教師引導的前提是要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愛好興趣和情感水平,這樣才能緊扣學生實際水平進行激發,避免不到位或曲高和寡。學生的情感因素又涉及時空兩方面。時間上,小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特殊階段,具有較強的心理特殊性。從小學生到中學生,心理特征是發展的;從初一到初二心理特征也是發展的,因此語文教師可根據具體發展階段進行不同操作。空間上,學生的情感因素視地區、學校、班級和個人而異,可對癥下藥。
(三)挖掘教師自身的情感因素。教師是激發情感的主動者,是導演。既然語文課大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感染力強,容易扣人心弦,為什么學生還會感到枯燥無味呢?好的劇本還須有好的導演才行。問題的癥結在于“導演”技術太低,只單純注重知識的灌輸而忽略了情感的激發,不能由己及人,以情激情。教師通過“情境教學”的實驗得出“教材——學生”之間情感的橋梁便是老師的情感。“教師作為情感的誘導者,應根據自身的特點,或以讀帶情,或移情體驗,或觸發共鳴,或連類以及,以自身去感染周圍的學生。”這就要求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情感的啟發者,應具備一定的情感素養,包括高尚的情操、崇高的人格、優雅的風度、赤誠的愛心、豐富的情趣、愉快的心境、幽默與機智、活潑與開朗的性格等。教師職業本身就是與人打交道的職業,情商涵養起很大的作用,它是感性和理性的調節器,是生命力的源泉。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注意從自我認識、自控能力、自我激勵、抵制誘惑、溝通協調和組織管理各個方面來提升自己的情商。
“兩點一線串”,即教材的“動情點”和學生的“發光點”通過教師的一線情而串聯,達到“教情”“學情”“文情”三情合一的境界。在這個“情感的黃金三角洲”內,利用三股力的齊驅,則有望噴出學生情感的火花,接受知識,培養能力,知情并進,全面發展。
二、情感的激發,這是“激情法”運用過程中的重點。在理清了文脈情脈的基礎上,教師就可以在教學中有的放矢、開閡自如地駕馭情感之舟,以情知情,情知相育,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這就必須利用“相關的事物”了。
(一)可利用形象化的教學手段。情感離不開形象,形象離不開感覺。我們可以從聽覺、視覺、觸覺各感覺全方位去激發。用聽覺形象,即語言和音響刺激,音樂和朗誦配合是誘發學生情感最常用的方法;用視覺形象,即圖畫刺激,出示描繪課文主要內容的圖畫,直接訴諸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從接受課文中美的生動表現起步;用觸覺形象,即實物刺激,例如在講臺上放一個惟妙惟肖的模型,可增強直觀性。一切景語皆情語,結合聽覺、視覺、觸覺三者,把非情化信息轉變為情化信息。
(二)調動師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內在情素。在教學中應使師生都處于積極的活動狀態,尤其要調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善于用導語、提問等方式啟發引導學生積極進入狀態,上課一開始就要安定學生情緒,引導學生作好聽課的心理準備。在課堂活動中,教師應用自己的信任、支持、尊重、關懷的情感和態度對主體進行激發。
(三)情感的高潮,是“激情法”運用過程中的最突出的階段,也是“激情法”追求的目標。
激情法的成功與否在于讓學生來體驗所學的內容,體驗才是真正的掌握。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一定要有高潮的出現。高潮便是在學生情感達到一定的激發狀態下,即學生出現亢奮感時的一種共鳴效應,它是學生體驗的最佳狀態和環境。研究表明,小學生在一堂課的45分鐘內,前20——25分鐘是注意的最佳時間,因此教師便可以在這段最佳時間內“蓄情”,全方位、多功能、多手段地調動學生的神經中樞,積蓄學生的情感并使之處于“引而不發”的待發狀態。到了適當的階段。利用合適的最佳刺激,引發學生的“情感火山”,學生的情感閘門一開,情感之濤便轟涌而出,達到最佳亢奮點——高潮便接踵而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善于用“小高潮”的方法進一步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總之,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學生個體應該完成實踐體驗過程,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白已的學習方法和途徑。
(貴州省威寧自治縣觀風海鎮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