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紅
摘 要:在推進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引導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過程中,應用“學生師徒結對”能夠更好地達成新課改中信息技術對學生所提出的目標,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和成績。
為推進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引導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云南省在《云南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深化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文件中指出信息技術科目實行網上考試方式,考試總分為100分,考試成績達到合格及以上者按照10分計入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總成績,不合格者為零分。
在新課改中要求要全面培養學生以信息技術為工具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來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然而,在農村義務教育中學中卻完全沒有實現。究其原因主要是當前農村義務教育中學生源復雜,學生信息技術能力參差不齊,教材又是基于小學課程加深和拓展。這些因素嚴重制約了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也使得學科合格率普遍較低。基于此在學生中實行“師徒結對”的學習方法十分必要。
師徒結對型的學習方式是合作學習的一種形式。合作學習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并且在實踐中形成了成型化的操作模式,實操性較強。師徒結對型的學習的形式靈活,兩兩組合或小組形式都是比較合理的組合方式,師徒結對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扮演的角色也多時有不同。師徒結對型的學習不僅強調學生的分工合作,而且也注重同伴之間的相互學習與促進。在《學記》一書中有提到,“相觀而善之謂摩”,倡導教學主體之間互相學習,彼此取長補短,此時學生個體的差異恰好轉化為一種教學資源并加以充分利用。這也是應用學生心理發展規律來促進學生的發展。從學習過程的參與主體的角度,可大致將學習分為學習者的自我學習、通過教師講授指導的學習以及通過同伴影響的學習三種類型。在課堂教學以及教學評價中,更多是關注學生學習及教師講授指導,反而弱化了同伴間的學習。《學記》中也有對“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的論述。這也是學習者學習進步的內在機制,即教別人的過程也是自己進步的過程,并且比單純個人的學習能有更大的進步。在日常教學中的 “教學相長”大都認為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互助長,而忽略了學生間的這種關系,而師徒結對型的學習恰好彌補了這一缺陷,充分發揮它可能對教學的真正價值。
《同伴輔助學習》和《同伴輔助學習——對教師的實踐指導》中認為伙伴間的積極幫助與支持可彼此促進學習并促進自身學習,是促進學生獲取知識與能力的一種相當重要的學習方式。在書中分析了同伴輔助學習的多種形式,包括同伴指導、同伴示范等。《通過同伴學習促進思維》一文中認為,同伴學習的實踐,簡單如讓學生向另一學生解釋概念,是起作用的社會建構主義理論的證明,教另一個體的行動要求學生梳理清楚、認真思考并另外對材料進行再概念化。任何一種教育實踐的真正成功,從根本上來說,都是由于其契合教育的某一個或某些根本性原理。首先,“師徒式同伴互助學習”課堂教學方式的成功在于將 “教學相長”的教育智慧真正運用于學生同伴之間的學習過程之中。其次,這種教學組織形式也能一定程度解決現代學校班級授課制的“因材施教”問題。同伴間的互教互學比單純教師的教學更能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并且同伴之間對于彼此的思維方式與思想狀況更容易相互理解或產生共鳴,更容易達到 “相觀而善”的效果。師徒結對型的學習確保了學生都能積極投入到學習過程之中,在課堂的每個環節學生都能投入有效學習過程之中。最后,在這種教學組織形式之下,學生在課堂上有了大量的語言表達機會,語言的清晰表達意味著內在思路的真正明晰,同伴之間的溝通與對話使學習在某種意義上真正成為社會建構的過程。
師徒結對型的學習方式在信息技術學科是比較有效的,因為信息技術課程知識具有高度確定性,它對正誤有著明確的判斷標準,同時根據理解掌握的程度也能明確區分出梯度。師徒結對型的學習方式要比其他形式的合作學習更適合學生。
師徒結對型的學習方式旨在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充分參與,發揮學生同伴之間的影響示范作用,并使學生真正承擔起了“教學者”的角色。它作為一種教育手段,關注的是學生的差異,并充分利用差異使之成為進行教育的寶貴資源,以此實現學生之間的“教學相長”。區別于一般理解的教學過程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過程,從強調學生進入主動學的狀態到強調學生參與到教的過程之中。在實施過程中要從知識掌握程度、認知能力和方式、學習方式、學生意愿等方面了解學生,更好地做出選擇。教師在整個活動中扮演引導者和促進者,而學生作為主導者,著力發揮引領示范的作用,實現個體知識的交流共享。在同伴學習之中充分運用“教學相長”原理,在這個過程中對所有學生來說都有明確的角色分工與任務要求,使所有學生都能有效投入到學習過程之中,發揮學生間的互教互學,從而實現共同提高的目的。此外,還給予每個學生更為充分的語言表達、傾聽、交流的機會,促進了學生的語言發展與能力提升。在素質教育的環境下,學校在追求教育教學成效的同時,對學生社會性及情感智能的發展也越發關注。教師角色從知識的傳遞者到有效學習的管理者,師徒結對型的學習方式能更好地適合這種新的教學觀。
在實際的教學中使用師徒結對型的學習方式具有較強的可行性。一方面,信息技術課程的是一門義務教育綜合實踐課程,具有較強的實操性。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操作主要集中于辦公軟件和其他軟件的認識和使用。
(云南省個舊市第十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