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儀
摘 要:教書育人,德育為先。英語不僅僅是一門知識性的學科,更是一門語言,是傳遞信息的重要載體。《義務教育英語新課程標準》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作為一名育人者,我們不僅要向學生傳授英語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基本英語素養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要抓住教學時機,有意識地對學生實施德育滲透,以求做到文道統一,以文載道。
關鍵詞:英語,德育滲透,以文載道
由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勞動教育、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教育、自覺自律教育、民主與法治觀念的教育和科學世界觀人生觀教育這八大方面構成了學生的德育內容。而小學是學生規范行為培養的關鍵期,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蘇格拉底有句名言:“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英語作為一門跨文化的學科,在英語教學中,筆者認為教師應該讓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在學習中被充分調動,使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感悟、體驗與成長。下面筆者將結合自己任教的英語學科和班主任工作經歷,對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進行思考與實踐。
一、善用圖片,提起學生興趣
德育滲透到英語教材的各個方面,教師要有一雙慧眼,深挖教材,突顯德育在英語教材中的地位。由于三年級學生剛接觸英語,在學生學習用英語表達跟老師、同學問候前,可通過課件展示先讓學生觀察圖片,讓學生知道在與人見面打招呼、問候、道別時,應如三年級上冊第一課教材的圖片那樣面帶笑容,舉止得體,在校門口遇到小伙伴時,熱情地與他們打招呼。即將離開校門口與家人道別進校門時,帶好自己的書包,愉快地與媽媽道別再進校門。再如,三年級上冊的第二課教材是正在家里玩玩具的小男孩Ben與剛下班回家的爸爸問候的場景。圖片上顯示了一個小細節,爸爸在進門前要準備更換拖鞋。筆者在引導學生學習晚上打招呼和問候別人今天心情如何的英語表達同時,借助圖片引導學生要做一個懂文明、守規矩、講衛生的人——進家門要及時更換拖鞋并與家里人熱情地打招呼。對于小學生的英語學習而言,圖片不僅能提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更能直觀地引導學生學習善意待人,培養學生有禮貌的文明行為。
二、挖掘詞匯,激發學生情感
詞匯教學是英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對于小學生而言,特別是剛接觸英語的三年級學生而言,真實的生活情境創設和生動有趣的例子,可以讓學生領悟單詞的深層意思,激發學生的情感。比如,三年級上冊的第七課family的詞匯學習,機械地讓學生記住這個單詞不太簡單,因為第七課的主題是介紹家庭成員。筆者就在引導學生學習這個單詞時,引導學生思考家庭主要由爸爸媽媽和自己構成的,所以在教這個單詞時,先讓學生學習father(爸爸)和mother(媽媽)這兩個單詞,再由Father and mother,I love you(爸爸和媽媽,我愛你們).引導他們理解這句話每個單詞首字母組成了family(家庭)這個詞匯,契機教育學生要愛護自己的家人,特別是自己的父母,因為父母是最關心他們的人,并且引導學生向家人課后分享自己所學family這個詞匯時要勇敢地表達自己對爸爸媽媽的喜愛之情。“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看似簡單的詞匯教學經過有深度的挖掘,不但可以升華教學主題,還能激發學生們的情感。
三、借力媒體,拓展學生見識
《新英語課程標準》提出,就英語課程的人文性而言,學生要通過英語課程開闊視野,豐富他們的生活經歷,形成跨文化意識。三年級學生剛接觸英語,跨文化意識不強,不知道外國的小朋友是否和他們一樣有著同樣的童年,是否和他們一樣玩著相似的玩具,有著相似的興趣愛好。筆者就以此為基點,根據廣州版三年級上冊教材第十課I have a ship,以課件的游戲設計、電影剪輯《玩具總動員》等媒體為契機,設計了一節以參加玩具派對為主題的英語會話課。學生因為要在詞匯和句型的學習中,以游戲的形式不斷闖關才能得到玩具派對的入場券,最終才能參加美國學生安迪的玩具派對——觀看《玩具總動員》的部分電影情節。觀看的電影的主要內容是美國學生安迪如何和其他年幼的孩子分享和處理他昔日心愛的玩具的情節。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們既學會了玩具單詞和句型的地道英文表達,又開拓了他們的視野,知道外國孩子的玩具與他們的差異,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學生們的國際意識、形成愛惜物品的觀念,更要向電影片段中的男孩學習學會與人分享的精神。
四、重視活動,培養學生習慣
學生具有主觀能動性,他們是發展中的人,他們在教學中的占有主體地位,而教師作為教學中的主導者,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突顯學生的主體性。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學會用英語做事情。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教師在日常中創設大量與生活相符的情境,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讓學生以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形式參與到課堂當中。教育學家蒙臺梭利曾說過。“我聽過,我忘記了;我看到了,我記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英語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而言,是一門全新的語言,只有通過鼓勵學生不斷參與課堂活動,學生才能把自己學到的東西加以運用。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如果適當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增加德育教育,那么效果將會相得益彰。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教師有責任對學生有意識地進行德育滲透,塑造學生健全的品格,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德,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完成教師教書育人的使命。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12.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教育部.2017.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中新鎮福和希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