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 馬碧云
摘要:親社會行為,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出來的一切有利于社會和他人的行為。對中學生進行親社會行為養成教育:1、要全面認識中學生親社會行為養成教育的必要性。2、從課堂內外行為習慣養成抓起,全面開展親社會行為養成教育。3、引導中學生“學會做人、學會交往”,增強對親社會行為養成教育的自我認知和感悟。4、實行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全方位促進親社會行為養成教育。
關鍵詞:親社會行為;行為養成教育社會化
親社會行為又叫利社會行為,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出來的一切有利于社會和他人的行為。親社會行為除幫助、合作、分享、安慰、捐贈、謙讓等典型利他行為以外,還包括利用謙讓、幽默、贊美等方式調節他人情緒,使之改變不良狀態的調解行為;微笑、問好、和顏悅色等禮貌性的習俗行為;團結他人、邀請他人參加集體活動等吸納性包容行為;主持正義、見義勇為、在朋友遇到麻煩時挺身而出等支持性的公正行為;終止他人的打架、謾罵等不友好或攻擊性的控制行為。
在教育教學中,對中學生進行親社會行為養成教育,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要全面認識中學生親社會行為養成教育的必要性
人的成長過程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影響親社會行為養成教育的認識和選擇常常受到以下因素:社會認知能力,如青少年的觀念采擇能力、道德判斷能力、自我認知水平等;情緒勝任能力,如移情能力、心境等;人際交往技能,如同伴關系、人際信任等;家庭、學校、社會環境的影響,如父母的教養方式、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學校教育,社會風氣、大眾傳媒等。青少年社會化往往是以預期社會化的形式出現的,是指向未來角色的社會學習過程?!扒嗌倌陼r期‘未來成人角色的預演過程更為明顯(例如,求愛-配偶角色的預演;做保姆-父親角色的預演;兼職-工作角色的預演)?!?/p>
二、從課堂內外行為習慣養成抓起,全面開展親社會行為養成教育
在中學道德與法治教材體系中或多或少地涵蓋著幫助中學生提高自我認識、幫助中學生情緒勝任力、幫助中學生澄清價值觀念、幫助中學生學會人際交往、幫助中學生學會感恩、幫助中學生規劃未來職業生涯等等,都需要在學校教育教學中長期滲透和落實。
1、課堂內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教育。小至上課的一個坐勢,大至學習某類固定課型的學習方法,我們都要求貫穿于每一堂課的教學之中。上課時,如果有學生開小差,任課老師會有意識地、采取適當方法予以引導;有同學做小動作,老師會邊講課邊下意識地走到該同學身邊,直至專心聽講。
2、重視培養學生作業清楚認真的習慣。對錯題和不清楚的作業要求重做這當然是首當其沖的措施,也是對每位學生的普遍要求。對一些腦子靈,因好動,做作業只圖速度,不求質量,常常出現這樣或那樣“低級”錯誤的同學,老師各顯神通,針對不同對象采取不同措施,以求得最佳效益。
3、課外注重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常言道:“無以規矩,不成方圓。”如何讓學生的行為文明規范!主渠道在課外;主方法多示范、多指導。另外多開展一些活動。舉例來說吧,自從學校開始實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計劃以來,提倡課間或其他課外時間,老師少坐辦公室,多指導和參與學生一起活動。
4、良好的習慣不是靠一天兩天,說養成就能養成的東西。號召學生開展“與文明握手,告別陋習”、“為貧困學生獻一份愛心”等主題活動,這種延伸于課外的德育活動,融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于一體,深受學生歡迎,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的親社會行為。
三、引導中學生“學會做人、學會交往”,增強對親社會行為養成教育的自我認知和感悟
首先,引導學生“學會做人”。中學階段是形成性格的最關鍵時期。在此階段,不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讓學生好好學做人的道理,那就是他們學到的課本知識再多,他們的腦瓜再聰明,也很可能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因某種原因而前功盡棄,或走上社會成為一個“半廢人”。其次,以良好的姿態促進學生人交往能力的不斷提升。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卡耐基認為,未來社會的成功源于30%的才能加70%的人際協調能力。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能給人生帶來快樂,而且更能助人走向成功。第三,要熱心觀察,留意表現,對癥下藥。實施“實施養成教育”,首重針對性,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針對地方實際,針對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所以,作為教育者,一定要留意觀察學生的一言一行,以期選擇最好的教育手段,“對癥下藥”。
四、實行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網絡,全方位促進親社會行為養成教育
學校、家庭、社會教育標準如果不統一,則會使受教育者產生許多不必要的倒行心理沖突,增加其混亂性,從而影響中學生的道德品性的養成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們今天之所以高度重視中學生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其根本原因在于道德在塑造人的心靈、秩序和人格結構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面對當今社會要盡可能地優化當今的德育環境,去實現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者有效協調,使中學生成為新世紀道德健全、人格健全的可造人才。當前,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有的家長為追逐眼前的利益,外出打工,把子女單獨留家就讀或實行隔代管理,給學校管理帶來諸多不便,致使部分學生從小養成不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特別是現代社會的單親子女的增多,給德育工作者增大了教育的難度。為培育合格建設人才,全社會都應動員起來,實行學校、家庭、社會為一體的網絡教育。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了這樣一句話:“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痹诮逃虒W中,我們要讓學生在一件件小事、一點點進步中感受自己的成長和進步,進而促進學生自我認識的發展,實現我與他人、我與社會的良性互動,養成親社會行為,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實現“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參考文獻:
[1]馬和民著:《新編教育社會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
云南省文山州丘北縣第一初級中學校 云南 文山 66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