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穆生
摘要:在當今教育,特別是數學教育,除了要傳授相應的課本上的現有知識外,還應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融合,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的思想,作為炎黃子孫,更應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很好的傳承,培養學生民族精神,探索中國民間傳統文化芭蕉香火龍在農村融合小學數學教學,激發農村學生學習小學數學教學的興趣,從而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芭蕉香火龍傳統文化;融合小學數學教學;農村學校;培養學生民族精神;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一、芭蕉香火龍舞的歷史背景
自古以來,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中華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國人的一種信仰。現在我國各地都在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去宣傳龍的文化,特別是舞龍活動就經常出現在重大節假日中。舞龍雖然在中國是一項流傳千百年的民俗活動,但是在國際上來說興起的時間并不是很長,沒能培養出更多的專業人才,致使舞龍訓練員、運動員、裁判員等嚴重缺乏,僅限于舞一些簡單的動作和造型,存在著專業能力上的不足。特別是舞龍運動競賽形式單一,缺乏全民參與,也是制約舞龍國際化發展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而對于學校教育傳承“舞龍”文化的課題研究更是少見。所以我們提出本課題的研究是具有價值的,作為自己的民族文化標志, 都把自己作為龍的傳人。龍是中華民族力量的象征,也是中華民族奮發開拓、自強不息精神的代表。但是龍并不是曾經存在過的動物,而是中華文化精神象征的產物,是想象和抽象出來的,從它誕生起,就體現了中華民族追求天、地、人溝通和統一的寶貴精神。這種精神是我們今天必須珍惜和吸取的思想財富。從更為深層次的意義上說,龍文化首先體現出中華民族團結合力的精神內涵。由于華夏兒女都能在龍的這種精神內涵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看到自己的前景,因此便共同賦予了龍與天地溝通和統一的力量。龍的形象是許多動物形象的綜合提升,成為大家公認的文化標志,反映了各民族的共同意愿。
二、芭蕉香火龍傳統文化滲透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
(一)傳統文化滲透小學教學具有時代發展的使命
1、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小學校作為教育基地,要認真貫徹落實《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精神,讓學生從小就開始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掌握并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從娃娃抓起,要在校園弘揚和傳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增強孩子的文化自信。為此,學校重視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承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芭蕉香火龍”文化走進校園,使得我們祖輩遺留的傳統文化得以更好地延續。
2、傳統文化滲透小學教學適合新時代教學發展的要求
新課程標準提到:課程應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感染,努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個性與品格。“芭蕉香火龍”文化,不僅弘揚中華龍的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健康向上、團結奮進、不斷創新的精神。
有了十九大報告習主席的講話精神及新課程標準為指導,“芭蕉香火龍”文化就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了。
(二)培養、滿足現代學生的需求
在新的基礎教育改革中,素質教育是學生發展的核心,在教學體系中因讓學生全面發展,特別是在農村學校,除了學好數學課本的專業知識外,還應讓學生從小就開始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掌握并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把芭蕉香火龍這一傳統文化與數學教學相結合來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在這一教學體系下,促進農村學生的健康發展。
三、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芭蕉香火龍文化的策略
(一)宣傳傳統文化,營造學習氛圍
在學校通過與文化部門進行接軌,組織學生參加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學習中國非物質文化知識,讓學生理解非物質文化的概念及內涵,培養學生民族精神,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習上的幫助,增強學生的知識面,為傳統文化芭蕉香火龍文化在課堂的融入做好鋪墊。
(二)進行問卷調查,摸清學生對芭蕉香火龍這一傳統文化的認知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芭蕉香火龍文化教育前,通過精選的設置題型,就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芭蕉香火龍的了解進行問卷調查,設定今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芭蕉香火龍文化融入數學教學中的切實目標,為下一步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芭蕉香火龍文化作部署。
(三)打造以芭蕉香火龍傳統文化為中心的數學班級文化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層次、興趣愛好來打造芭蕉香火龍傳統文化為中心的數學班級文化,例如以芭蕉香火龍傳統文化主題的數學課前口號,以芭蕉香火龍傳統文化主題的數學知識競賽等策略促使芭蕉香火龍傳統文化融入數學課堂。
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融入芭蕉香火龍傳統文化的途徑
(一)開展特色大課間活動,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
問卷調查發現農村學校學生的知識層面比較窄,對中國非物質文化的了解不夠,學校根據實際情況開展了中國傳統文化“芭蕉香火龍”特色大課間,增強學生對非物質傳統文化“芭蕉香火龍”的理解和認識,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在學生教學中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在數學教學中,特別是農村數學教學,創設有效的數學情境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培養學生發現數學問題,提出數學問題,有效解決數學問題的意識,體驗和探索學生數學知識這一過程,貫徹數學新課標教學理念。例如,在三年級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的教學中,創設情境是學校特色大課間芭蕉香火龍舞龍視頻,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觀察里面學校特色大課間“芭蕉香火龍”時操場上龍的條數,參與舞龍的班級數,從而提出乘法數學問題,這樣既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得以讓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了課堂中來,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而數學又來源于生活。
(三)建立傳統文化數學課前口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數學教學中,營造學習氛圍,打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特別像在農村學校這顯得尤為重要。在三年級數學教學中,我打造了以中國傳統文化“芭蕉香火龍”中龍的不屈不撓、積極向上精神為數學課堂教學的口號:我是龍的傳人,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來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調節學生的學習心態,讓學生輕松學數學。在中國傳統文化“芭蕉香火龍”龍文化班級口號的支撐下,學生每節課的學習狀態都保持一種良好的狀態。
(四)開展以芭蕉香火龍傳統文化為依托的數學速算比賽
數學計算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門技能,然而往往也是學生最頭疼的一個知識點,如不得其法,就影響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因此,在開展教學中,“芭蕉香火龍”龍文化精神來激勵,定期開展數學速算競賽,例如三年級中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乘法、“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除法等。讓學生以龍的精神來學習數學,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學習數學的自豪感。以比賽的形式開展大大提高了學生對數學計算的積極性和專一性,學生的計算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農村小學數學教學,要循序漸進,有目的、有計劃的滲透和熏陶。數學學科雖然在這農村小學數學方面發揮的作用有限,但同樣也可以有所作為。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通過一點點的熏陶,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學生的學業水平也一定會逐步提升,學校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滲透傳統文化 培養文化自信——以傳統文化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為例[J]. 王林. 云南教育(小學教師). 2018(03).
[2]黃磊.讓中華傳統文化有效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J]. 學苑教育. 2020,(11).
[3]章春瑋.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研究[J].文理導航(下旬) . 2019(02).
廣西省南寧市青秀區長塘鎮中心學校 53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