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姝琴
摘要:自主性是幼兒發展的基礎。因此,教師和家長應認識到自主性的重要意義,并在日常生活中順應幼兒的成長規律,站在幼兒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更好地與其共情,保護幼兒的自主性,使幼兒能健康成長。
關鍵詞:共情陪伴;幼兒;自主性發展
一、共情陪伴的概述
共情這一概念最早源于哲學中的一個概念,站在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共情就是將自己放到另一個人的思想意識和行動中,感受這個人的情感,簡單來說,共情就是個體由于理解了真實或想象的他人的情緒而引發的一種相似或一致的情緒體驗。而共情陪伴則是站在幼兒的角度對某一事物進行思考,耐心傾聽學生的心聲,切實感受學生的情緒,以幼兒的視角觀察世界,用心陪伴學生成長,從而促進幼兒自主性發展。幼兒由于年齡較小,還未對世界形成具體的認知,對事物具有明顯的好奇心,因此幼兒的健康成長需要教師、家長的悉心陪伴,但陪伴也需要選擇科學的方式進行。其中,共情陪伴就是最為有效且科學的一種方式,能使幼兒感受到尊重與理解,使他們更容易對自己產生認同,也會積極主動地完善自我,與自我、他人之間構建良好的關系,從而能進行高質量的自主管理,實現幼兒自主性的發展。
二、在共情陪伴視域下促進幼兒自主性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尊重幼兒并給予幼兒信任
對幼兒而言,尊重主要指的是給予幼兒自主選擇的權利。具體而言,在開展以“愛”為主題的班級活動時,教師會聯合家長舉辦一些集體活動,從而使幼兒感受到“愛”。雖然“愛”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這種情感卻具體的表現在日常生活中。例如,父母為孩子做一些健康又美味的飯菜,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這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學生將自己的零食與同伴分享,這是同伴之間的愛;教師在幼兒午睡時為其念童話書或是蓋被子,這是教師對幼兒的愛。因此,雖然幼兒無法準確了解愛是什么,但教師可以通過向其舉一些具象化、日常化的例子來告訴幼兒“愛”是什么,“愛”會驅動人做什么,并在日常生活中對其進行深化,立足于實際,使幼兒在生活中切實感受到“愛”。在幼兒明白了“愛”的具體表現后,其內在的邏輯規律會驅使其作出一些“愛”的舉動。這時,教師應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給予幼兒自主選擇的權利,讓其自己選擇表達愛的方式及對象,從而使其學會管理自己的事情。除此之外,為使幼兒更好地表達“愛”,教師可以在手工課或是繪畫課上,通過手工制作或是畫畫引導幼兒對“愛”進行表達,尤其是給家人的愛。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在充分了解和信任的基礎上,讓幼兒自主選擇表達方式,從而促進幼兒自主性的發展。最后,無論是表達“愛”還是感受“愛”,教師都應該給予幼兒充足的時間去消化和成長,順應幼兒的內在需求和發展規律。具體而言,個體性的差異會導致幼兒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同,所以,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均應給予幼兒足夠的時間去成長,使幼兒自己面對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問題,最好不要使用較為強硬的手段去干預,要保證幼兒對事物的新鮮感,從而促進其自主性健康發展。
(二)增強對幼兒的觀察,提高共情效果
在“愛”的主題活動中,教師不僅需要幫助幼兒感受“愛”,還要引導其正確地表達“愛”,開發幼兒的創造性潛力,并加強對幼兒的觀察,掌握其解決問題的思路及采取的辦法,進而以觀察結果為基礎與幼兒進行共情,促進幼兒自主性的發展。具體而言,教師通過觀察能很好地了解幼兒的行為習慣和思考方式,從而為共情奠定良好的基礎,更好地與幼兒產生情感共鳴,實現教師對幼兒的有效指導。甚至可以說,只有對幼兒進行全面的觀察,了解其喜好以及思維邏輯,才能開展真正的共情,更好地促進幼兒自主性的發展。而對幼兒進行觀察并非局限于用眼睛看,還可以通過傾聽、交流等方式進行觀察。在主題活動中,為使幼兒學會以恰當的方式向家人或同伴表達愛,教師可以開展手工課,通過與學生一同制作愛心樹、賀卡以及禮物等,培養幼兒良好的動手實踐能力以及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注重傾聽和回應,構建平等關系
為使幼兒更好地感受“愛”,表達“愛”,使教師與幼兒更好地共情,發揮共情陪伴的真正作用,教師在與幼兒進行交流時,應注重傾聽和回應,從而構建和諧、平等的關系,使幼兒進一步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和重視,進而促進其自主性的發展。具體而言,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幼兒對事物的認知較淺,思想水平較低,因此其話語權常常被大人忽略,進而在面對一些問題和事情時,幼兒沒有渠道表達自己,久而久之,會對幼兒的自主性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為使“愛”的主題班級活動能順利開展,并為幼兒日后學習生活奠定基礎,教師和家長應以共情陪伴為基礎,傾聽幼兒的心聲并及時給予回應,實現幼兒與成人之間的有效交流。
(四)增加對幼兒的信任及支持
如上所述,共情陪伴中的支持與鼓勵能有效促進幼兒自主性的發展。支持行為可分為理解型和智慧型支持。前者主要是通過設身處地地思考幼兒面對的環境或問題,進而引導幼兒梳理思路、了解自己的處境,進而認識到問題或困難并坦然接受,以相對平和的心態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后者主要是引導幼兒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提升幼兒能力。在班級活動中,由于幼兒具有個體差異性以及幼兒的家庭環境存在差異,所以,幼兒在向家人表達“愛”時會采取不同的方式,也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在這時,教師應以平和的心態了解幼兒的心路歷程,并給予幼兒信任,提升幼兒的自信心,將害羞或其他心態轉變為平和、積極的心態,從而使其勇于向家人表達“愛”。
結束語
綜上所述,自主性主要指的是能夠自主發展、能夠管理自己學習和生活的一種重要屬性,是人的主體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自主性發展最為重要的階段就是幼兒時期,通過共情陪伴對幼兒的自主性進行培養,能使其成為幼兒自主發展的驅動力,從而為幼兒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丁勝珍.共情陪伴促進幼兒自主性發展策略漫談[J].當代家庭教育,2019(27):58.
[2]丁月,麥共興.共情陪伴視域下幼兒自主性發展策略[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8(12):46-48.
[3]張銀銀.創設有利于幼兒自主性發展的教育環境的淺析[J].新課程(綜合版),2018(10):116.
杭州市花園幼兒園 31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