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室內空間在人的日常生活中默默承擔起載體的作用,感知人的喜怒哀樂。從建筑設計開始設計師就在嘗試探索場所的精神,本文從研究空間的關系為出發點,闡述室內空間的場所精神,提出從點、線、面、體四個要素著手營造室內空間的場所精神。
關鍵詞:室內空間;場所;場所精神
引言:
什么是空間?
空間作為一個抽象概念,是與時間相對的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參照宇宙大爆炸理論我們得知,自奇點爆炸之后宇宙從一個整體分裂成許多有機的部分,在之后的變化中無論是存在形勢還是運動狀態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也產生了許多的差異性。
想要研究空間,那我們必須從空間的關系作為出發點。
正如葉錚老師《空間思哲》書中所研究的那樣,空間,是一種之間的存在;空間,是一種形式邏輯的語言;空間,是一種秩序感的提煉;空間,是可被某種方式度量的態勢。1對于空間的認知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反思的過程,我們去研究空間實際意義上就是研究空間的關系。研究這種關系可以從比例、層次、風格、色彩、材質著手但絕不能止于此。
一、何為“場所”、“場所精神”?
“場所”在英文中譯為PLACE,狹義上可以解釋為“基地”,廣義上可以理解為“土地”。那么”場所“一詞在經過空間設計師的思想觀念的物化后,形成了以感性認知為主導的抽象名詞,更接地氣一點來說場所要想被記住就需要其具有獨特的氣質,這種氣質的產生往往都源于人們思想上的認同。
日本建筑師安藤忠雄曾說要想真正理解一個場所,觀者必須用自己的五官去近距離的體驗,從而進行有深度的哲學思考,這比探討空間概念、設計風格、材料構造來的更直接,也更重要。這種對“場所”的理解過程實際上是與自己內心“對話”交流的過程。
建筑現象學很早就開始探討場所及其精神的理論研究,“場所精神”這個概念的誕生最早可追溯到古羅馬時期,那時候的場所精神還是帶著濃濃的宗教信仰色彩,每個空間的背后都有屬于自己的守護神,散發出空間本身的精神和特性。研究場所精神還是要從人的行為模式去研究,跳脫客觀存在去研究發現場所精神能夠非常真實的反應出人們精神層次的審美能力。
場所精神其實很簡單,拋開現象學理論不談,就單單從客觀存在的現實世界來看,場所精神存在于特定的空間中,而不是用教條的三維立體界面所能夠衡量的。空間內的構造、材料、光線、聲音、人物活動共同組成了氣場,這種氣場能夠被人感知并與心理活動產生恰當的共鳴。
二、室內空間中的場所精神
我們在欣賞一個空間時,往往會沉迷于欣賞其夸張的外表、絢麗的造型,從而忽略了空間本身的氣質和韻味。場所精神作為室內空間設計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是我們設計師設計思想的外化于形的氣質體現,我們思考室內空間場所精神的過程就是設計初期方案設計的過程。這個思考結果很大程度上能夠成為我們之后具體設計方案的導向方針,從而在設計中給予更多的靈感。要想做好空間設計就需要我們設計師透過“現象”去看“本質”,不單單局限于表象的浮華迷惑,而是可以通過觸碰空間的靈魂,找尋設計的真正意義。
安騰先生認為判斷建筑好壞的關鍵是進入到這個建筑空間內部的人是否能夠長時間記住初次進入時的感覺。我們設計一個空間,不能只想著呈現一個好看的外形,而是通過空間傳遞出特定的場所精神來震撼人心,與人的靈魂進行對話,產生共鳴。以安藤先生水御堂設計作品為例,通過自然光將觀者的視線聚焦到場所中,簡潔樸素的混凝土墻體與較為規整的蓮花池交相呼應,把原本浮躁的心靈帶到一方凈土,使人心情舒暢、放空思想,打造一個專注于祈禱的沉浸式體驗空間。
空間的認同感不是華麗的沖擊力給人帶來膜拜的感覺,而是以特定的設計元素作為載體喚起人內心過往的記憶。寧波博物館在設計師王澍手下表達出“不合時宜”的美,他想要在這里創造出一座“垂直的大山”。他想象著人們或許可以從這些山體的片段去想象重塑出一座連綿的山脈。24米高的建筑外墻中夾雜著20多種不同年代、色彩、燒制工藝的舊磚瓦,這都是他從周邊搬遷的村莊收集而來。在當地“瓦爿墻”建造工藝因為無人使用近乎失傳,在這里得到的留存。附近許多居民在短時間內去了若干次,因為拆遷后的這里變成了一座新城,只有在寧波博物館才能找到自己過去生活的痕跡。
從大師們的作品中可以發現要想營造出空間獨特的場所精神就需要我們能夠將空間進行巧妙的利用和充足,利用特定的設計元素、材料、工藝來觸及到人們的某些記憶,從而傳遞出熟悉又獨具特色的場所精神,讓人們存在于此便有一種認同感與歸屬感。
三、室內空間中場所精神的營建手段
要想在室內空間中營造出獨特的場所精神,可以從空間中的點、線、面、體這四個要素入手。“點是營造場所精神最基本的設計手法,它可以凝聚人們的視線,從而形成空間的視覺中心。”2比如我們本身就具有完整藝術造型特征的明清家具擺件,她們在室內空間中就大多以點的方式出現,傳遞出傳統的民居精神氣質。線是點運動的軌跡,在營造室內場所精神過程中是形成造型特征最基礎的形式語言,能夠將空間有機的串聯起來。面是線運動的軌跡,同時是點和線元素依附的背景,她能夠很好的限定空間,也是室內空間場所精神營建手法的載體。3體是室內空間場所精神最完整的呈現方式,空間中體塊的關系、組合方式構成了完整而又多變的空間形式。
時代在變化,生活方式也是不停的轉變,發掘室內空間的場所精神需要我們將意識集中在親身感受和接受事物上,從而摸清事物發展和存在的本質特征,營造出獨特的場所精神。
參考文獻:
[1]空間思哲:空間本體與載體的抽象關系/葉錚著-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10
[2]吳昊,陳珊. 流動空間室內空間設計[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3]吳雪. 室內空間設計中場所精神的營建[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 36(2): 132-136.
作者簡介:王帥,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 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