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壯
摘要:以康復體能訓練在高校生身體健康發展中的作用為出發點,深化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探索體育教學與康復體能的途徑,探討體育教學與康復體能的引入可能性、介紹形式及康復體能訓練方法,指出體育教學應成為學校體育教學的一項準備活動,就是康復體能訓練。
關鍵詞:高校體育;康復體能訓練;引入機制
近25年來,我國高校生的體質狀況一直在下降,體質問題也接近于"病態",如"三高"現象、脊柱問題、肥胖等,校園體育事故頻發。因此,從康復體能入手,先讓學生身體恢復到正常狀態,然后輔以相應的康復體能訓練,是解決當前高校生身體問題的關鍵。
一、高校學生體質下降的原因
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不少學生注重學業成績和學業成績,而忽視身體素質的提高,這給今后工作中身體各器官功能的發揮帶來紅燈,影響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學生成績下降的原因如下。一是家庭教育觀念的影響。學校里的很多學生是獨生子女,實踐能力和主動意識不強,長期沉溺于網絡、游戲、電子書,嚴重缺乏戶外活動;二是他們常常學習文化知識,忽視體育,很多學生認為,今后只有努力學習,才能把精力放在學習上,很少去鍛煉身體直到生病。三是對體育課程的界定過于寬松。體育課中,學生閑暇時間較多,康復單元較少,使學生失去了康復體能訓練的唯一機會。
二、康復體能訓練在高校生體質健康發展中的作用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康復體能訓練是提高運動員身體機能,使其恢復并參加比賽的重要手段。對于師范生來說,雖然沒有必要達到運動員的體能水平,但是效果是一樣的。根據不同人群的特點,不同的訓練強度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實現功能增強。因為現在的學生體質問題比較突出,如果我們采用種族化的高強度運動,比如運動員,對于那些還沒有恢復健康的人來說,成績可以支持訓練和比賽。將康復體能訓練引入學生運動能力的培養中,是科學地發展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徑。
三、高校體育中康復體能訓練的引入契機
(一)高校體育課程改革
近年來,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已成為當前高校體育事業發展的重相關教學方法、內容和教材改革的重要內容,并結合這種趨勢,介紹高校體育的課程改革。
(二)高校生體育運動方式的變化
隨著社會生活方式的轉變,高校生開展體育活動的途徑發生也變化。實踐證際效縮短訓練時間,降低訓練強度,提高訓練形式的靈活性。雖然盡管現多高校仍采用傳統的體育教學方法,但是新的體育教學在學生中不斷推廣新的,所以在體育教學方法中康復體能訓練引入也是一種勢。
(三)改善高校生體質的需求
這是當前高校體育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為了防止學生體質持續下降,教育部把這一要求作為工作重點之一,并頒布了體質健康評分低于50分不發給畢業證書的嚴格規定,為了提高學生對自身體質健康的重視程度,在體育教學中引入康復體能訓練教育,探索科學有效的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途徑。
(四)高校生對形體美的追求
年齡是高校生追求自身身體美的最高境界,康復體能訓練具有明顯的康復元素。當前學生生活方式的變化,長期躺在桌前、玩手機、玩電腦等行為,極易引起脊柱畸形、上下交叉綜合癥、肌肉萎縮等,導致個體形態改變,康復體能訓練可有效改善這些問題,鼓勵學生參與。
(五)校園體育事故的預防
高校體育事故是影響高校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問題之一,恢復身體基本機能是提高高校生身體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加強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中掌握科學的蹲、走等運動形式,加強舉重、推等運動訓練,可以有效地鼓勵學生參加學校體育活動。
四、高校體育中康復體能訓練引入的策略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針對學生"病態"的體質特點,引入康復體能訓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強化學生體育訓練意識
作為一門新課程,康復體能訓練在小學生中的認知程度較低,相關訓練內容不明確。為此,體育教師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及時展示訓練內容,以實例的形式說明訓練效果,改變訓練觀念,提高學生積極參與訓練的意識,使其對康復體能訓練有正確的認識。
(二)引導高校生轉向良性運動模式
傳統體育課往往側重于學生個體的運動表現,而忽略了對學生整體身體素質的培養。康復體能訓練方法比以前的教學有了明顯的提高。對此,教師應即可采用口述教學法,也可采用多媒體教材,從而引導高校生走向良性的康復體能訓練模式。
(三)滿足高校生的優良體質需求
高校生體質整體下降的趨勢已經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康復體能訓練已成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已明確提出,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成績未達50分者,不予畢業。在這一硬指標面前,廣高校生也積極反映,積極參與康復體能訓練。
(四)提升高校生的審美層次
由于長期坐在課桌前學習,以及玩電腦、手機等不良的生活習慣,學生的身體表現發生了變化,使身體表現與審美標準不同,體育教師應本著"愛美,人人有之"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走出不良的生活習慣,積極參與康復體能訓練,使青少年的身體機能健康發展。
(五)養成康復體能訓練的良好習慣。
康體訓練強調學生身體功能的健康發展,因此,訓練動作比較簡單,訓練過程比較科學實用,學生容易接受和掌握。老師應該經常鼓勵學生利用業余時間進行體育鍛煉,以保證他們將來進入社會的身體素質。
(六)有效預防訓練中的突發事故
教學中,學生認知能力差,經常會出現意外事件,因此,學校教育中教師應從基礎教育開始,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態度,逐步加大難度和強度,而不是強行增加訓練強度,應符合人體生物力學原理,順應潮流。
因此,將康復體能訓練教育引入體育課教學,不僅可以適應國家教育體制改革的需要,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康復體能的廣泛普及,實現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
結論
綜上所述,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由于注重身體功能的恢復和發展,其運動形式比較單一。與此同時,主要從人體機能發展出發,強調訓練方法的科學基礎,可以作為一種低強度的準備工作形式,強調動作的準確性和對概念知識的掌握。逐步將康復體能訓練引入體育教學。
參考文獻:
[1] 范龍. 高校體育中康復體能訓練引入機制研究[J]. 體育風尚,2020(4):143.
[2] 袁煒煜,路佳. 體育教學中康復體能訓練的引入機制[J]. 西部素質教育,2019,5(21):77.
[3] 王鑫. 江蘇省高校男子籃球隊科學化體能訓練分析與研究[D]. 江蘇:蘇州大學,2016.
濟寧學院 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