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露燕 葛秋芳
小農場是孩子在幼兒園感受自然,親近自然的樂園。陳鶴琴先生說“活教育的課程就是把大自然、大社會做出發點,讓學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會去學習”秉承著這一教育理念,我們在小農場中經常運用各種形式的活動提升幼兒多種知識經驗的積累和各種能力的發展。我園小農場除了種植一些基礎的農作物以外,周圍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果樹,慢慢地在“活教育”的引領下,老師們時時處處都在做個有心人,在小農場活動中也會細心捕捉孩子的每個問題和發現。
鏡頭一:發現柿子樹
一次偶然,孩子們在小農場活動的時候發現旁邊有一棵樹上長滿了果子,當即就有孩子呼喊起來:“快看,這里有果子”。旁邊有孩子馬上站出來說:“這是柿子,我媽媽給我買過的”,其他孩子也開始議論:“柿子我也吃過的,很甜呢”“我媽媽買的柿子比這個要紅”。還有孩子試著跳了跳:“哎呀,太高了,我摘不到”“好像那邊草地上也有”“我們怎么摘下來了?”……一時間,孩子們對如何摘柿子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思考與行動:
那“摘柿子”這樣的活動是否適合我們中班的孩子開展呢?針對這一活動,我們進行前期的一些價值判斷。分析了資源、目標和幼兒經驗以后,我們覺得這個項目有開展的條件,既能結合大主題又能跟指南目標銜接,最重要的是,它是孩子真實感興趣想要去做的,所以我們認為它是有開展價值并且可行的。
鏡頭二:尋找柿子樹
當大陳老師告訴我們,幼兒園的其它地方也有柿子樹的時候,孩子們迫不及待得想去想去找一找其他柿子樹在哪里。那我們怎么知道它是柿子樹呢?
洋洋:柿子樹是高高的,上面有柿子長出來。
壯壯:柿子樹的葉子有綠的也有黃的。
思思:柿子樹上有小小的、圓圓的果子。
涵涵:柿子樹葉子比別的樹葉子少。
帶著這些信息,孩子們自由組隊,分別跟著三位老師,在幼兒園的各個區域尋找柿子樹。
第一組、第二組幼兒分別在樹屋和草地旁找到了6棵柿子樹。
第三組說找到了好多棵,可是樹上都沒有柿子,那這些真的是柿子樹嗎?
從外觀上來說跟柿子樹確實有些相像,剛好無所不能的保安叔叔在旁邊裝雨棚,孩子們就詢問保安叔叔了,得到的答案是不是柿子樹,而是櫻花樹。但此時章程任然認為這些就是柿子樹,一航反駁他“那為什么這個柿子樹都不長柿子呢?”章程的理由是“因為它還小啊,要大了才會長柿子的。”大家各持己見,這時小伊伊想到了一個辦法,她提議“我們把葉子摘下來帶回去跟那棵長了柿子的樹去比比吧”
●思考與行動:
《指南》健康領域目標中要求幼兒“能根據觀察結果提出問題,并大膽猜測答案”、“能通過簡單的調查收集信息”孩子們分組觀察記錄柿子樹時發現了類似的樹,盡管已經得到保安叔叔的答案,但孩子們還是堅持想要自己去確認一下,而正是有了這份堅持,在對比驗證的過程中,孩子們發現它們的顏色和外形確實很接近,都是黃綠色葉子的頭有點尖尖的,但仔細觀察以后發現櫻花樹的葉子有點毛毛的,而柿子樹的葉子是光滑的;櫻花樹的葉子邊緣有一圈很小的鋸齒形,而柿子樹的邊緣是平整的。所以第三組小朋友找到的都不是柿子樹。
鏡頭三:摘前準備
回到活動室以后,孩子們把柿子樹的位置畫了下來,發現可以分為三個區塊,分別是小兔的家、樹屋、小木屋,孩子們自主選擇了自己想要摘柿子的地方,然后分小組開始制定摘柿子的計劃。經過大家的討論,有些難以實施或者有破壞性的方法,我們進行了篩選和調整。
接下來孩子開始到處收集材料,孩子們還迫不及待地嘗試了一番,結果發現有些工具不如他們想象中的好用,于是我們又進行了一次討論,把不適用的工具進行了一些調整。
材料調整以后,孩子們又重新制定了小組計劃,為了采摘柿子的這一天,孩子們已經足足準備了一個星期。
●思考與行動:
“活教育”的教學原則中提到:“凡是兒童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能夠自己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當孩子選好采摘的柿子樹后,他們需要思考什么樣的方法更適宜在不同的樹上進行,如樹干細的就不能用架梯子的方法;樹屋旁邊的可以利用樹屋的平臺爬上去。每一組孩子的方法都有所不同,雖然有些方法不一定有效,但這是幼兒自己思考的結果。接下來在尋找工具時,孩子們又進行了嘗試,在嘗試中再度思考工具的適用性,對計劃進行了二次調整。
鏡頭四:摘柿子嘍
第一次采摘
孩子們請來了幼兒園“最高”的王老師、搬來了大大小小的梯子、用上了蹦床、舉起了桿子敲打。有的孩子擔心小朋友的安危,主動去扶著梯子;有的孩子克服了恐懼心理,一步步往上爬;還有的孩子把工具組合在一起找到了更容易摘柿子的方法……原來用工具把我們的手或者腳“變”長就能摘到柿子了,如果跟朋友一起合作還會摘得更多哦!
第二次采摘
經過第一次采摘后,我們發現用專摘柿子的采摘神器效果最佳,于是孩子們再一次出發去挑戰那些長得更高的柿子。在“神器”的幫助下,孩子們再一次滿載而歸啦!
●思考與行動:
通過兩次采摘,能看到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關心同伴、主動合作,當發現工具出現問題時也能嘗試用其他方法解決。《指南》科學領域目標要求:“常常動手動腦探索物體和材料”社會領域目標要求:“敢于嘗試有一定難度的活動和任務”在采摘中,孩子們獲得了探究和嘗試的機會,這也將變成他們的經驗,延展到幼兒以后的活動中去。
感悟:
這次“摘柿子”活動中孩子收獲的不僅僅是摘柿子的樂趣,他們還從中學習到了辨別柿子樹的方法、統計表征的運用,學到了攀爬運動的能力、合作的樂趣等等。陳鶴琴先生說“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我們開展活動不局限于教室內的集體活動,像摘柿子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更能激發幼兒嘗試、學習、探究、挑戰的意愿。在活動中我們能看到孩子們對摘柿子的熱情,他們樂意思考如何摘柿子的方法、會主動地尋求幫助跟同伴合作、愿意挑戰有困難的事情,還會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些正體現了我們開展項目活動是為提高孩子“感興趣、樂思考、有深度、會合作、敢挑戰、善表達”的學習品質,對孩子的人際交往、思維氣質、動作發展等多方面能力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曹娥街道中心幼兒園 3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