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思思
微生物檢驗是評價水質變化的一個重要方法。水質被污染的情況下會產生不同有機物質,增加水中各類微生物的數量與種類,如常見的大腸埃希菌、糞大腸菌群、腸球菌、綠膿假單胞菌等,如果不能及時檢出其中的相關菌落,可使人體出現不同的健康問題。對此,注重生活飲用水的水質檢驗具有重要意義。那么水質檢驗中對細菌菌落有何要求?可以選擇哪些方法進行水中細菌微生物的檢驗呢?本文將對上述有關問題予以分析。
1細菌總數檢測分析
細菌總數是評價水質的一項重要指標。細菌總數是指選取1 ml水樣,通過營養瓊脂培養基在37℃條件下培養24 h后得到的細菌菌落總數量。細菌總數檢測結果中如果整體數值偏高,說明水質受到了污染,但是并不能得到污染的具體來源。對水污染來源以及安全程度方面分析,一般還需要進行總大腸菌群的檢測。
結合我國生活飲用水細菌衛生標準要求,1 ml飲水中的≤100個細菌總數,1 L飲水中≤3個大腸菌群。細菌總數檢測方面常用的是平板菌落計數法,即制作培養基平板,然后定量在培養基中接種水樣,37℃條件下培養24 h,培養完成后進行菌落計數。需要注意的是,在接種過程中需要注重無菌操作,同時需要設置平行對照實驗,培養完成后可通過眼睛直觀或者通過放大鏡檢查等明確菌落數,根據細菌總數結果與水質標準要求,初步判斷水質是否出現污染。
2總大腸菌群檢測分析
總大腸菌群也是評價水質的重要性指標。豬牛羊等較多動物腸道以及人體腸道內都存在大腸菌群,可反映出水質是否受到糞便污染,通過對耐熱大腸菌群與大腸埃希氏菌的檢測,能夠進一步確定出水中的總大腸菌群污染來自人還是動物糞便,或來源于自然環境。總大腸菌群指的是在37℃培養24 h和48 h后,可發酵乳糖并產酸產氣的革蘭氏陰性無芽孢桿菌,檢測結果反映出的是具有共同特性的一組細菌。對總大腸菌群檢測可評估水質污染情況。總大腸菌群可采用的檢測方法有以下幾種:
2.1 多管發酵法檢驗
選擇10 ml待檢測水樣,并將其接種到雙料乳糖蛋白胨培養液10 ml中;1 ml水樣加入10 ml單料乳糖蛋白胨培養液,將1 ml水樣添加到0.9%的氯化鈉注射液9 ml中,充分混合,培養并在接種后進行不同稀釋處理;針對水質污染嚴重的情況,水樣需要合理稀釋。不足1 ml的水樣稀釋10倍,并從稀釋液中選擇1 ml接種培養。接種后,37℃恒溫培養箱中培養24 h,無產氣、產酸現象,即為陰性大腸菌群。
如果有產氣、產酸現象,需要進行如下操作:將培養菌轉接種到伊紅美藍瓊脂板上培養24 h,觀察菌落形態,對無金屬光澤紫黑色或淡紫紅色,中間顏色較深的金屬光澤菌落染色并鏡檢。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為革蘭氏陰性無芽孢桿,鏡檢后需要放入乳糖蛋白胨中培養培養24 h,有產氣、產酸現象,則為陽性大腸菌群。
2.2 酶底物法檢驗
需準備好酶底物法檢測試劑、滅菌稀釋水等。選擇待測水樣100 ml,如果水質污染嚴重,可選擇10 ml水樣,加入90 ml滅菌稀釋水稀釋,得到100 ml稀釋后的水樣。100 ml水樣加入專用培養基中,使其充分溶解,在(36±1)℃條件下培養24 h,觀察培養結果,不變色則為陰性,變為黃色則為陽性總大腸菌群。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還可以定量分析,綜合評估水中總大腸菌群。
3生活飲用水微生物檢驗方法的選擇
生活飲用水微生物檢驗方法中需要結合具體的試驗條件合理選擇檢測方法,同時還需要考慮檢測結果的可靠性,如平皿計數法在生活飲用水微生物檢驗中,該操作復雜、繁瑣,對操作人員的技術素養要求較高;管發酵法能夠可得到水中微生物的含量水平,兼顧定性與定量,但是多管發酵法實驗步驟繁瑣,耗時也較多,不過其能夠滿足專業、嚴謹的生活用水微生物檢驗;酶底物法檢驗操作簡單,耗時短,數據準確性高,對操作人員的要求也不高,同樣可兼顧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具有較高的推廣與應用價值。B2058848-B186-4C66-B092-D1E3951002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