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


摘要:目的:分析MRI檢查在顱咽管瘤患者檢查中的臨床價值。方法: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并征得患者統計的基礎上,回顧分析我院于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顱咽管瘤患者30例為研究對象,并選取同期于我院接受腦部檢查并確診不屬于顱咽管瘤的志愿者30例為研究對象。對所有參與對象分別行CT檢查、MRI檢查及病理學檢查,統計檢查結果。結果:MRI檢查陽性檢出率與陰性檢出率均顯著高于CT檢查檢出情況(P=0.001);MRI檢查的檢出率低于病理學檢查的檢出率,但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MRI檢查共檢出陽性患者28例,其中18例患者腫瘤發生位置在鞍內,5例位于鞍上,3例位于鞍旁,橋前池2例。所識別的病灶最大橫經為2~8 cm,平均(4.24±1.22)cm。病灶形態中呈囊性病灶的患者共17例,其中囊實性病灶的患者11,實性6例。MRI誤診2例,均被誤診為垂體瘤;MRI檢查靈敏度為93.33%;特異度為96.67%;準確度為90%。結論:MRI檢查用于顱咽管瘤患者臨床檢查中能實現較好的臨床效果,檢出率較高,且靈敏度與特異度均超過90%。
關鍵詞:顱咽管瘤;MRI檢查;CT檢查;病理學檢查
顱咽管瘤是因上皮組織漸行衍化而導致的一種腫瘤性疾病,屬先天性腫瘤范疇。但顱咽管瘤的持續發展也會導致較為嚴重的問題,由于患者顱內壓升高,部分患者會出現視覺障礙與內分泌失調的問題[1]。針對顱咽管瘤,臨床通過早期干預及時處置,從而促進實現臨床治療效果。但CT檢查的識別率較低,無法充分滿足臨床檢測的需求。基于此,臨床中提出了MRI檢查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但仍需要進行進一步的臨床驗證[2]。本次研究針對MRI檢查用于顱咽管瘤的臨床檢測情況作出集中分析,并選用我院患者進行對比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征得患者統計的基礎上,回顧分析我院于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顱咽管瘤患者30例為研究對象,并選取同期于我院接受腦部檢查,確診不屬于顱咽管瘤的志愿者3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齡41~78、平均(54.67±4.72)歲。
1.2 檢查方法
首先對患者進行入院后基礎檢查,包括血常規檢查、生化常規檢查等。完成檢查后,進行病理學檢查。于實驗室內,對患者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促黃體生成素和促卵泡激素、皮質醇水平進行測定。與血清情況、尿液滲透壓情況進行對比評估。針對女性患者,還應注意識別骨齡、卵巢超聲的情況。其后對患者進行顱內CT檢查。取患者仰臥位,使用16排螺旋CT機(荷蘭;Brilliance16;飛利浦)進行檢查。設置掃描參數為:層距3 ~10 mm,層厚3~10 mm,電源120 Kv、100 mA。
對患者進行MRI檢查。使用超導MRI掃描儀進行掃描(美國凱爾護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Close3.0T;Signa HDxt)進行掃描檢測,設置掃描參數:設置8通道的頭線圈,層厚5 mm,層間隔1.5 mm,視野矩陣為250 mm×250 mm。
1.3 觀察指標
(1)統計CT檢查、MRI檢查及病理學檢查結果,并對檢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2)統計MRI檢查的具體情況,提示圖像細膩與不同序列的信號信息。
(3)統計MRI檢查的特異度、敏感性與準確度。特異度=真陰性例數/(真陰性例數+假陰性例數);靈敏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例數+假陽性例數);準確度=(特異度+敏感性)-100%。
1.4 統計學分析
研究采用SPSS21.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n(%)形式表示,組間比較應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MRI檢查、CT檢查與病理學檢查的識別率情況統計
MRI檢查的陽性檢出率與陰性檢出率均超過90%,顯著高于CT檢查檢出情況(P=0.001);MRI檢查檢出率低于病理學檢查的檢出率,但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MRI檢查具體檢出情況統計
經MRI檢查共檢出陽性患者28例,其中18例患者腫瘤發生位置位于鞍內,5例位于鞍上,3例位于鞍旁,橋前池2例。所識別的病灶最大橫經為2~8 cm,平均(4.24±1.22)cm。病灶形態中呈囊性病灶的患者共17例,其中囊實性病灶的患者11例,實性6例。病灶信號中囊性成分表現為長T1信號與長T2信號,也會表現為短T1信號與長T2信號。而病灶中的實性成分表現為長T1信號與長T2信號。而增強后的囊性成分則未發現顯著的強化情況,掃差結果呈現出了較為明顯的囊壁弧形強化樣態,而實性成分則會呈現出不均勻強化的樣態。MRI誤診2例,均被誤診為垂體瘤。
2.3 MRI檢查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度情況統計
MRI檢查靈敏度為93.33%;特異度為96.67%;準確度為90%。見表2。
3討論
病理學研究提示[3~5]:顱咽管瘤是因上皮組織漸行衍化而導致的一種腫瘤性疾病,屬先天性腫瘤范疇。關于其誘發原因,臨床研究中存有爭議,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提示組織化生論,認為顱咽管瘤是因系腺垂體中細胞鱗狀上皮組織發生化生情況而導致的,一般發生在垂體結節部位[6]。法國學者Shah在其相關研究中提示[7]:在檢查中發現的不同樣態的顱咽管瘤,如表皮樣囊腫、乳頭狀細胞型及釉質細胞型等,均發現了明顯的組織學重疊情況。另一種觀點提示了胚胎起源理論。這一理論突提示顱咽管瘤與口腔顱咽管的胚胎釉質存有密切聯系,Rathke囊殘腔一般可作為腫瘤形成的起點,并可通過Rathke囊殘腔向其他部位轉移,臨床中提示的重點轉移部位為梨骨至蝶鞍底部[8~9]。部分患者也會轉移到大腦半球硬膜外奇偶橋小腦腳區。臨床研究提示[10],顱咽管瘤的發展會導致患者腦部血管出現鈣化的情況,并對病灶周圍組織造成壓迫,引發顱內壓升高,進而導致視覺障礙與內分泌失調的問題。部分患者還會出現性欲降低或性功能障礙的問題。6FE46E6C-E1D5-4398-905B-FCE0B1A504DA
針對顱咽管瘤,臨床通過早期干預及時處置腫瘤,從而促進實現臨床治療效果。但CT檢查的識別率較低,無法充分滿足臨床檢測的需求。基于此,臨床中提出了MRI檢查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臨床研究提示,MRI檢查能根據顱咽管瘤的典型發病部位進行專門檢查。不僅提示鞍內、鞍上的情況,同時提示腦室情況。在具體檢查中,通過中央或邊緣鈣化的程度判斷顱咽管瘤的情況。而在的通過圖像進行判斷的同時,也可以通過信號進行判斷,顱咽管瘤的T1W1信號表現較為多樣。一般情況下,當囊液中固醇含量較多或蛋白含量較多時,會表現出高信號。而針對所有囊性成分T2W1均表現出高信號。在對實性成分的檢查中,T1W1與T2W1會表現為等信號與高信號,而針對鈣化組織,T1W1與T2W1均會表現為低信號。在進行增強掃描后,囊性充分不會表現出明顯的強化情況,但囊壁壘與實性成分均會表現為邊緣強化的情況。
本研究結果提示,MRI檢查陽性檢出率與陰性檢出率均超過90%,均顯著高于CT檢查的檢出情況(P=0.001)。MRI檢查的檢出率低于病理學檢查的檢出率,但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突出了MRI檢查的臨床優勢,在陽性率識別與陰性率識別方面均具有較好的效果。通過圖像特征與信號反應,綜合評估鈣化情況與信號長短反應情況,因而實現較好的臨床效果。同時,本次研究結果也提示,MRI檢查靈敏度為93.33%;特異度為96.67%;準確度為90%。進一步突出了MRI檢查的臨床優勢,陽性識別與陰性識別情況均較好,且90%的準確率充分滿足臨床檢測的需求。
本研究還分析了MRI的具體檢查情況,研究結果提示,經MRI檢查共檢出陽性患者28例,其中18例患者腫瘤發生位置位于鞍內,5例位于鞍上,3例位于鞍旁,橋前池2例。所識別的病灶最大橫經為2~8 cm,平均(4.24±1.22)cm。病灶形態中呈囊性病灶的患者共17例,其中囊實性病灶的患者11例,實性6例。病灶信號中囊性成分表現為長T1信號與長T2信號,也會表現為短T1信號與長T2信號。而病灶中的實性成分表現為長T1信號與長T2信號。而增強后的囊性成分則未發現顯著的強化情況,掃差結果呈現出了較為明顯的囊壁弧形強化樣態,而實性成分則會呈現出不均勻強化的樣態。MRI誤診2例,均被誤診為垂體瘤。這一結果不僅突出了MRI檢查的臨床優勢,同時也提示了臨床檢測中應重點關注垂體瘤的情況。具體可以從蝶鞍擴大、實性為主及增強時多為環形、弧形強化的臨床檢測特征入手進行檢查。
綜上,MRI檢查用于顱咽管瘤患者臨床檢查中能實現較好的臨床效果,檢出率較高,且靈敏度與特異度均超過90%。
參考文獻
[1]李紹山,楊志芳,付強,等.顱咽管瘤MSCT、MRI影像學特征及與病理學的對照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2021,19(11):23-25.
[2]李釗.術前MRI檢查對顱咽管瘤術后患者應用長效抗利尿激素的指導作用[J].中國處方藥,2021,19(4):18-20.
[3]王松,李燕,黃金昭,等.不典型顱咽管瘤MRI特點及誤診分析[J].臨床放射學雜志,2020,39(6):1050-1053.
[4]張函光.MRI診斷顱咽管瘤的影像學特征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20,17(29):152-155.
[5]陳首名,李光紀,何志兵,等.CT、MRI技術在鞍區囊性病變診斷的應用及影像特點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20,18(1):8-10,78.
[6]梅繼新,楊明慧,邱曉明.顱咽管瘤的MRI診斷及鑒別診斷[J].現代腫瘤醫學,2018,26(18):2967-2971.
[7]羅帥,李小龍.顱咽管瘤術后額葉異位復發1例[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21,26(12):970-971.
[8]張寶明,岳偉麗,劉強,等.左側腮腺區異位顱咽管瘤1例[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21,18(12):767.
[9]張艷平,陳吉明,奚北龍.顱咽管瘤CT磁共振成像及臨床病理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0,20(17):2862-2863.
[10]蔡梅欽,羅倫,何海勇,等.神經內鏡擴大經鼻入路在顱咽管瘤手術的應用[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21,39(4):469-472..6FE46E6C-E1D5-4398-905B-FCE0B1A504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