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劍峰

摘要:目的:探究對前列腺增生與前列腺癌患者實施MRI彌散加權成像鑒別診斷的價值。方法:以我院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66例前列腺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采取MRI彌散加權成像鑒別診斷,金標準為穿刺病理診斷,分析準確度。結果:經檢測,66例患者中,病理檢查顯示前列腺增生40例,前列腺癌26例;MRI彌散加權成像檢查結果為前列腺增生者39例,前列腺癌為27例;MRI檢查結果敏感度為95.00%(38/40)、特異度為96.15%(25/26)、準確度為95.45%(63/66)。結論:對前列腺疾病患者實施MRI彌散加權成像鑒別準確度較高,臨床醫師能夠對患者腫瘤及其周邊情況有更為全面地了解,臨床價值顯著。
關鍵詞:MRI彌散加權成像;鑒別診斷;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是指患者前列腺部位產生上皮性惡性腫瘤,多發于中老年男性患者[1]。前列腺癌早期屬于可治愈的惡性腫瘤,因此準確辨別前列腺癌與前列腺增生具有重要意義[2]?,F階段,臨床對前列腺疾病診斷時,主要采取腹腔鏡、內鏡以及實驗室檢查等措施,但該類措施屬于具有明顯指向性的檢查措施,且部分檢查屬于有創性侵入式檢查,對患者的身體會造成較大的損害,因此臨床對該類疾病診斷時使用效率較低。近些年,MRI彌散加權成像等影像學檢查在前列腺良惡性腫瘤診斷時使用較為廣泛,但依舊存在一定的爭議,需要進行一步分析確定[3]。本研究旨在分析MRI彌散加權成像鑒別診斷的準確度。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以我院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66例前列腺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51~87歲,平均(56.13±1.21)歲。所有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內容均知情同意,且本次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準則:患者年齡在50歲以上,存在前列腺疾病,例如尿頻、排尿困難或尿不盡等癥狀,臨床醫師無法判斷患者為前列腺增生或前列腺癌。
排除標準:患者合并存在其他腫瘤;患者存在精神障礙,無法與醫護人員溝通;中途退出患者。
1.2 方法
MRI彌散加權成像鑒別。協助患者采取仰臥位,使用Discovery MR750 GE3.0核磁共振實施檢查。進行橫軸位掃描。設定掃描參數如下:①T2WI:24層掃描參數,6.5mm層間距,5 mm層厚,設定FOV為36 cm×36 cm,320×320矩陣,2 000 ms TR以及90 ms TE;②T1-VIBE:需一次屏氣完成掃描;72層掃描參數,3 mm層間距,3 mm層厚,設定FOV為38 cm×31 cm,288×288矩陣,422 ms TR以及1.69 ms TE;③T2WI:需兩次屏氣完成掃描;202層掃描參數,7.2 mm層間距,6 mm層厚,設定FOV為36 cm×36 cm,288×288矩陣,1 200 ms TR以及83 ms TE。使用高分辨率三維梯度回波序列進行掃描,其橫斷面TR為23 ms,TE為30 ms,設置反轉角度為20,矩陣設置為218×320,激勵次數為1。將層厚設置為1 mm,層數設置為100,使用陣列空間敏感性編碼,并且利用采集技術,采集時間為5 min。選擇2位有經驗且專業的醫師進行分別診斷,若結果不一致,需共同討論,從而達到相同結果。
另對本組66患者進行手術或穿刺病理診斷,將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
1.3 觀察指標
分MRI彌散加權成像鑒別結果與金標準相對比。總結前列腺癌患者的影像學圖像特征。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0.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
2結果
2.1 檢查結果分析
66例患者中,病理檢查顯示前列腺增生40例,前列腺癌26例;MRI彌散加權成像檢查結果為前列腺增生者39例,前列腺癌為27例。
2.2 檢測結果對比
MRI彌散加權成像檢查的敏感度為95.00%(38/40)、特異度為96.15%(25/26)、準確度為95.45%(63/66)。見表1。
2.3 圖像特征
在常規T2WI下,所有患者均表現為前列腺增大,其中,前列腺增生患者中央帶主要表現為T2WI高信號或稍高信號,外周帶則表現為受壓變薄,主要呈現為均勻高信號。前列腺癌患者T2WI則表現出低信號結節影,外周帶則為小片狀低信號,且邊界處于模糊狀態。
而在MRI彌散加權成像中,在b值為50 s/mm2時所有患者均為稍高信號,并無顯著差異。b值為800 s/mm2時,前列腺癌患者表現為高信號或稍高信號,前列腺增生則為低信號,差異顯著。
3討論
前列腺癌為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具有病情發展速度快、病程長等特點,可對患者的健康造成較大威脅。對前列腺癌患者應采取有效的診斷方式,對保障患者得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在查閱相關文獻后可知,前列腺疾病患者的臨床主要表現并不具備典型性,并且病灶部位所處位置較為特殊,因此在早期對該類患者實施診斷時,檢出率較低。當前對于前列腺疾病患者進行臨床診斷時,金標準診斷方式為手術或穿刺病理檢查,但其屬有創性檢查,對患者具有較大損傷。而影像學檢查屬于無創性檢查,操作簡單,檢查費用低,且時間較短,因此在臨床中使用較為廣泛。我國目前影像學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檢查技術使用也較為成熟。影像學檢查在實施診斷時,主要依據患者信號的判斷,對患者發病情況進行判斷,臨床醫師操作較為簡單且方便,診斷無創傷,能夠開展重復性檢查,且檢查結果的誤差率較低,因此臨床在對各類患者實施診斷時,常選擇使用影像學檢查措施。在利用影像學檢查后,可以對患者顱內進行更為全面且準確的了解,為臨床醫師后期制定治療計劃,提供科學數據。3D9018B9-5954-4687-A1B0-9AFD946A6DCC
本研究結果顯示,66例患者中,病理檢查顯示前列腺增生40例,前列腺癌26例;MRI彌散加權成像檢查結果為前列腺增生者39例,前列腺癌為27例;MRI檢查結果敏感度為95.00%(38/40)、特異度為96.15%(25/26)、準確度為95.45%(63/66)。由此可知,對前列腺疾病患者診斷時使用MRI彌散加權成像鑒別檢出率更高,提高臨床診斷水平,具有較為顯著的優勢?;颊呷舨≡铋g細胞繁殖速度加快,且細胞密度較低的情況下,水分子擴散時,會因細胞生物膜結構受到限制,表現出高信號。而患者若病變組織之中出現黏液或化膿情況,黏液以及膿液之中的大分子蛋白質會對水分子進行吸附,且對水分子的擴散進行進一步限制,因此MRI彌散加權成像同樣會表現為高信號。但若患者病變位置水分子在擴散時,不會受限制,其與正常水分子相比,擴散更為自由,因此信號衰竭較為明顯,結果為低信號。所以利用MRI彌散加權成像鑒別對前列腺疾病進行檢測,可以使臨床醫師對患者受損情況進行更為深入地了解,為確定后期的臨床治療方案提供更多科學依據,從而縮短患者治療時間,提高臨床的治療效果。
彌散加權成像是一種新興技術,具備MR功能成像,相比常規MRI技術存在一定的差異。彌散加權成像對水分子的擴散具有較高的依賴性,該水分子擴散屬于組織內的隨機熱運動,較易因組織影響其擴散的方向以及幅度。ADC是指彌散加權成像的不同分子擴散速度與范圍,b值則是對擴散能力指標進行檢測代表。水分子的ADC值以及b值大小能夠對衰減程度進行決定,當b值越大時,彌散加權成像對水分子運動的敏感度更高,呈現為高信號,且圖像信噪比有所降低。正常情況下,前列腺腺體包含腺泡以及腺管網,中央帶與外周帶的腺泡和腺管網差異并不顯著,但相對而言,外周帶間質會更疏松,且細胞外間隙更大。前列腺增生患者未出現顯著的增大情況,對細胞數量并不會有所影響,對分泌功能也不存在影響,但會導致間質與腺體間的成分比例出現影響。因此前列腺增生組織擴散運動不會受限制,ADC值無顯著降低。而前列腺癌患者組織中,病理ADC值會發生顯著降低,分析原因,可能是富水的腺泡由大量體積較小且排列緊密的癌細胞所替代,從而導致間質成分減少,提升細胞核質。前列腺癌患者病灶組織之中核質比出現明顯提高狀態。另有研究證實,癌細胞也會對細胞間隙造成影響,其會對水分子運動進行限制,導致ADC值出現降低。
在對前列腺癌患者實施診斷時,常規MRI是基于T2WI產生低信號區,所以診斷敏感度較高。但其病理依舊為區域中具有癌變細胞,且癌細胞數量較多,排列緊密,從而導致T2WI信號降低,相比外周帶對比顯著。但若患者體內出現創傷、炎癥或增生等問題,同樣會使T2WI發生更低信號,從而出現假陽性結果。中央帶前列腺癌與腺體周邊組織信號相似,差異并不明顯,因此對早期前列腺癌與前列腺增生患者進行常規MRI診斷時準確度較低,容易出現誤診或漏診問題。
而在實施MRI彌散加權成像診斷時,前列腺癌患者表現為高信號,而在ADC圖上則表現為低信號,并且相比其他周邊組織以及前列腺增生組織,前列腺癌患者ADC值更低。所以在對前列腺癌患者實施MRI彌散加權成像鑒別時,能夠對患者腫瘤組織位置以及范圍進行顯示,從而定量分析患者腫瘤性質,提高檢測的準確度,特別是對中央帶前列腺癌患者的診斷,另外還能夠指導臨床醫師進行病理穿刺,提高陽性率。
綜上所述,對前列腺疾病患者采取MRI彌散加權成像鑒別準確度較高,可為后期臨床診治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楊興勝,李維,李豐華,等.高b值DWI掃描與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疾病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實用醫藥,2017,12(17):22-24.3D9018B9-5954-4687-A1B0-9AFD946A6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