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鈺欣
摘 要: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研究表明閱讀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起到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閱讀能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度廣度,有效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敏捷性。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給學生開展文質兼美、意蘊豐富的閱讀教學,營造“會讀,好讀,樂讀”的閱讀氛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開闊視野,積淀涵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興趣激發
在“閱讀先行”的教學理念下,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由以往被動化的任務性閱讀轉向學生自主化的能動性閱讀,給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與空間,讓閱讀成為學生自發的行為。教師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給學生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給學生提供優質的閱讀書籍,能讓學生閱讀中發現美,感悟美,表達美,激發學生對美的向往與追求,讓學生與文本、作家進行心靈的溝通,感悟閱讀的魅力與樂趣,激發閱讀興趣。
一、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環境對人的發展成長與品格塑造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給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能使學生受環境的熏陶與感染,養成閱讀意識與習慣,學生隨時隨地都想閱讀,都能閱讀,“會讀,好讀,樂讀”的閱讀氛圍讓閱讀成為學生學習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環境對人的發展成長與品格塑造潛移默化的作用,從物質環境和人物環境兩大層面營造“會讀,好讀,樂讀”的閱讀氛圍。物質環境上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充足優質的閱讀資源,最簡便易行的方法是在教室搭建“圖書角”。“圖書角”中的書籍由師生共同提供,兩個星期更換新的書籍,將圖書資源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化,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各種各樣的閱讀書籍,真正實現課內外閱讀的有效銜接,通過廣泛閱讀開闊知識視野,強化文學素養。從人文環境上看,教師要給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開設專門的閱讀課,改變以往教師以講代讀,以練代讀的閱讀教學模式,讓學生跟隨自己的心進行自由閱讀,不給學生設計不必要的閱讀任務,更注重學生在閱讀中的思想情感的啟發,讓學生真正從中有所思,有所得,體驗到閱讀的樂趣。教師創設互助樂學的閱讀學習氛圍,讓學生不知不覺就產生閱讀的欲望,促使學生主動投入到閱讀學習中。
二、精選優秀閱讀內容,激活學生的閱讀興趣
人的心靈不栽培鮮花就會長出荒蕪的雜草,學生的心靈如果是一個花圃,教師則是打理心靈花圃的園丁。文質兼美、意蘊豐富的閱讀內容能讓學生陶冶情操,積淀涵養,提升學生的精神世界,完善學生的綜合素養。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給學生精選閱讀內容,能讓學生從中發現美,感悟美,表達美,激發學生對美的向往與追求,從而激活學生的閱讀興趣。
例如,教師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給學生推薦優秀的閱讀書籍,如《家》,《繁星,春水》《哈姆萊特》《駱駝祥子》《愛麗絲夢游仙境》《鋼鐵是怎樣煉成》《名人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詩經》等,讓學生通過閱讀國內外文質兼美、意蘊豐富、富有思想的書籍,從中感悟出對真善美的向往與追求,體驗到閱讀帶給自己的樂趣成長,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完善學生的文學素養,讓學生真正愛上閱讀學習。除此之外,教材內也有許多優秀的課文值得學生自主閱讀、細細品鑒一番,像《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中作者運用“藍水晶”生動形象的修辭手法表現濟南冬天的“溫晴”,在讀者面前鋪開濟南冬天的山水畫卷,學生在閱讀中仿佛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濟南的冬山與冬水,在山水情境中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與交流,感受到作者對故鄉的深切情思。
三、舉辦多樣的閱讀活動,增添閱讀學習樂趣
部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存在一個錯誤的認知,認為講比讀重要,練比讀重要,一味給學生開展任務型的閱讀學習,導致閱讀學習給學生增添許多心理壓力和學習負擔。對此教師需要改變一成不變的閱讀教學模式,以舉辦多樣的閱讀活動為學生閱讀學習注入新鮮的血液,讓學生自發閱讀,樂于閱讀,愛上閱讀。
例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給學生組織閱讀交流會,讓學生在閱讀交流會中向他人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與感悟。無人分享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教師給學生創造閱讀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向他人描述自己的閱讀見聞,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他人的聆聽和稱贊能讓學生獲得滿滿的閱讀成就感,在得到他人的鼓勵與贊賞后,學生會強化自身的閱讀動力,化被動為主動,自主尋找更多優秀的閱讀書籍。通過閱讀與他人進行分享交流,得到他人的鼓勵贊賞,以此形成閱讀的良好循環。閱讀不再成為學生的學習任務,而成為學生自發的意識與行為,改變學生對閱讀學習的固有看法,讓學生真正從閱讀中收獲快樂,實現成長。
結束語:
教師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給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教學,能真正發揮閱讀啟迪智慧、激活想象的教學價值,讓學生在閱讀中通過探索、開發、應用感悟閱讀的樂趣與魅力,在“閱讀先行”的教育理念下帶給學生煥然一新的閱讀學習體驗,以興趣閱讀推動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與完善,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志強.談小學語文閱讀興趣如何培養[].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8,(10):654.
(廣東省雷州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