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愛珍
伴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人們對于社會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旅游業開始成為帶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將全域旅游和鄉村振興進行對接,有助于帶動豐富資源的深度挖掘,實現農業和旅游業的有機融合,帶動農村經濟效益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全域旅游作為一種重要的旅游模式,實現各種資源的統一籌劃布局和綜合分析規劃,將原本單一的景點建設轉變為綜合的目的地服務,全域旅游突破了原有旅游模式的桎梏,打破空間障礙,強調地區資源的統籌規劃和整合分析,充分考量當地風土人情和自然特色,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旅游項目。與此同時,全域旅游在旅游質量上也有了全面提升,實現全民族、全領域、全產業鏈的共同發展,最終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統攬帶頭
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下,全域旅游開始成為一種廣受歡迎的旅游模式。鄉村旅游在一定程度上給鄉村經濟振興注入更多活力。根據相關統計報告顯示,2020年全國鄉村旅游僅在1到8月就已經達到了12.07億總人次,鄉村旅游正以嶄新的姿態坐上快速發展的列車。通常而言,鄉村旅游的開發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分別是回歸自然旅游模式、休閑度假模式、農家樂旅游模式、田園農業旅游模式、民俗風情旅游模式、村落鄉鎮旅游模式以及科普教育旅游模式。全域旅游的概念最早是在2013年提出,近些年來,國家一直在大力推進旅游業和鄉村振興之間的融合,全域旅游將旅游業作為帶動地方發展的優勢產業,能夠實現更加高效的“旅游+”模式,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將其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有助于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下,全域旅游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有著新定位。
一方面,從現有鄉村振興戰略的自身發展情況而言,全域旅游在此過程中能夠有效帶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將鄉村中的各種優勢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將全域旅游和鄉村振興戰略對接,能夠將鄉村地區豐富的資源儲備和旅游產業相連,促使當地農業、旅游業、休閑娛樂等產業都能夠得到快速發展。
另一方面,全域旅游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扮演著領頭作用。全域旅游通過將各種資源進行整合,為鄉村振興指引了新的方向,從而帶動生產端和消費端之間的聯系,強化了市場在整個生產經營中的作用,構建出協同發展新格局。
杠桿作用
全域旅游充分挖掘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實現旅游業和不同行業之間的深度融合,從而帶動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社會經濟效益提升。在全域旅游的作用下,資源的綜合利用率有所上升,并且能夠對鄉村中的資源要素進行合理分配,從而不斷拓寬市場容量,進而實現整個產業鏈條的增值,帶動當地經濟效益的提升。大力發展旅游產業能夠突破傳統農業模式的桎梏,促使農村產業結構也開始朝向服務農業進行轉變,將綠色生態理念貫穿于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農村獨有的生態環境優勢和旅游資源優勢,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縮小城鄉差距,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步伐,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目的。
示范樣板
通過全域旅游帶動鄉村振興,需要將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到一起,將鄉村特色旅游項目作為重要的發展依托,實現旅游業和不同產業鏈條的有機串聯,為各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經驗和示范樣板。
具體來講,將全域旅游和鄉村振興相結合能夠有效應對不同地區面臨的各種問題,并為鄉村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城鄉融合一體化、鄉村地區經濟振興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應對方案。與此同時,政府部門也在大力推進全域旅游和鄉村振興,深度展開資源挖掘,積極調動社會大眾能夠一同參與其中,促使全域旅游能夠充分發揮示范帶頭作用。正是在全域旅游的帶動下,將豐富的資源進行集中整合,竭力推進鄉村旅游業的振興和發展,促使各個主體都能夠參與到鄉村生態環境保護中。
復利效應
全域旅游正處于不斷發展過程中,在發展初期由于各種外部因素還不夠成熟,致使旅游業發展效果并不明顯,也并未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但當超過某個臨界點后,返利效率開始得到提升,全域旅游的效用開始得到充分發揮,實現豐富資源的合理運用,促使鄉村朝向更加全面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進而實現經濟效益的提升。

精準扶貧,實現共同富裕
全域旅游充分貫徹新發展理念,是實現精準扶貧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方法,全域旅游將各種資源和旅游業共同發展,增加就業崗位,實現人力資源的合理調整,帶動鄉村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進而實現經濟效益的提升,讓人們切實感受到鄉村振興戰略帶來的福祉,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一方面,通過推廣全域旅游,能夠以鄉村旅游也作為發展的重要突破口,拓寬原有的產業類型,滿足受眾多元化、個性化的要求,構建更加高效的產業鏈條,積極鼓勵貧困人口參與到鄉村振興戰略的隊伍中,通過豐富多彩的經營活動,提升經濟效益。例如,四川省綿竹市在全域旅游構建過程中,充分挖掘各種地區資源,如梨園、葡萄、萬畝玫瑰園等,融合產業新業態,促使旅游業和當地農業、文化產業之間的深度融合,構建出包括“自然生態游”、“歷史文化游”眾多特色旅游項目,促使當地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另一方面,伴隨著全域旅游的日益發展、產業聚合度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得鄉村產業發展開始呈現出新樣態,衍生更具創新性的經營模式,促使農戶能夠積極參與到社會生活中,轉變思維方式,實現精準脫貧。之后,還可以互相進行交流,帶動周邊地區展開就業創業,實現共同富裕。
結構優化,提高生活質量
全域旅游致力于推動社會生活結構的變革,而融合發展作為全域旅游的主要特征,展開鄉村供給側結構改革能夠有效帶動農業和旅游業實現共同發展,推動鄉村旅游業朝向高質量可持續方向發展。與此同時,在全域旅游展開時,結合當地政府政策文件,加強對當地土地資源的統籌規劃,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進一步強化鄉村旅游產業鏈條,帶動鄉村旅游業的良性發展和結構升級,帶動當地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實現良性發展。
首先,從現階段鄉村實際發展情況出發,不斷拓寬鄉村振興的經營發展模式,促使鄉村旅游業能夠從傳統的觀光旅游業朝向更加多元化、系統化的全域旅游轉型升級,實現各種自然資源的深度挖掘和旅游業、農業、服務業的有機相連,打造特色旅游區,構建特色化、多層次的鄉村旅游空間格局。例如廣東省中山市神灣鎮就推出了特色民宿,當地政府部門明確指出將民宿產業作為帶動當地旅游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渠道、作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和全域旅游的核心樞紐,打造神灣鎮民宿品牌,將其納入到當地旅游發展總格局中,從民宿建設發展的協調性和發展性進行考量,實現多種資源的有效運用,促使地區經濟能夠充分發揮活力和創造力。
其次,通過旅游業帶動其他產業的共同發展,優化當地的產業結構布局,將集約化發展視作鄉村建設核心,打造特色旅游產品,延長鄉村產業結構鏈條,切實帶動市場消費力的提升,以消費促生產。
環境變革,建設美麗鄉村
全域旅游將發展重點著力于挖掘鄉村中的自然資源,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最終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下的宜居宜業宜游。在全域旅游的推動下,促使農業農村能夠朝向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前進,通過對鄉村生態環境的調整、治理和優化,實現景區環境治理和景區綜合管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充分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例如貴州省就通過對生態環境的建設,促使當地旅游業能夠快速發展,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建設。貴洞景區種植花卉超過100畝、頗洞景區多種蔬菜種植超過500畝、木良景區茭白種植超過100畝,并通過構建各種旅游生態項目、培育包括麻鴨在內的特色旅游產品,實現建設美麗鄉村的目的。
綜上所述,對全域旅游的新定位及在鄉村振興戰略中作用展開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今后,應當不斷加快全域旅游的推進步伐,通過各種鄉村資源的深度挖掘和整合分析,以旅游業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構建美麗鄉村,縮小城鄉差距,進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
(中共民樂縣委黨校)
參考文獻:
[1]黃春麗.鄉村振興視閾下山陽縣全域旅游品牌推廣與實踐研究[J].商展經濟,2021(06):34-36.
[2]丁麗英.全域旅游視角下鄉村生態旅游開發探索[J].農業經濟,2021(03):56-57.
[3]黃紀陽.全域旅游對接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融合策略[J].農業經濟,2021(03):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