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威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推出,教材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核心素養融入歷史史實的敘述中,教材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美育因素。這些具體、鮮明的美的形象不僅能感染學生,激發其對歷史學習的濃厚興趣,而且能影響學生的心理活動,為培養他們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教學中如何開展審美教育呢?筆者認為從以下方面開展:
一、立足學生,樹立審美觀念
中學階段,學生還處于情感發展的轉折期,情感的易變性、沖動性和兩極性明顯,意志行動“受暗示”性較大,非常崇敬和愿意模仿歷史的英雄人物。因此,必要的審美鑒賞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歷史的認知能力,喚起學生對美的追求,進而掌握美的規律,創造美。有正確的審美觀,才能有高尚的情操,才能在浩瀚的歷史文物、人物、事件中欣賞真正的美,甄別現實中的美和丑,用正確的態度對待人生。歷史是紛繁復雜的,史料又浩如煙海,而中學歷史教學的時間卻極為有限,利用有限的文字和時間對史料加以取舍、補充極其重要。應該對重大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給予正確的評價,這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美感觀念、辨別美丑。還要利用一些鮮活的史實,補充一些生動翔實的史料,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美感觀念,培養學生辨別美和丑的能力。如歌頌屈原愛國愛民、司馬遷忍辱負重的行為美,揭露商紂王、隋煬帝貪財好利而殘暴的罪惡丑行;歌頌林則徐、孫中山和毛澤東等愛國熱忱和敢于犧牲的精神,揭露慈禧太后、汪精衛等賣國求榮的丑惡嘴臉,使學生在史實中鑒別、認識,逐步形成正確的觀點。
二、立足教材,進行審美對話
(一)通過教材中的美術插圖進行美感教育。歷史教材中的美術作品如《清明上河圖》《蒙娜麗莎》等繪畫以及《蘭亭序》等優美的書法作品,有的畫面精美,有的氣勢磅礴,應指導學生欣賞,使其受到美的教育。
(二)著眼于文學故事性,擴展歷史的欣賞價值。誰都不會因為生動而懷疑史實的真實;反之,缺少生動,歷史就要蒼白無力,成為毫無美學魅力的一堆枯燥無味的材料。例如:張騫出使西域、甘英勇闖西亞、玄奘求學西游、鄭和七下西洋,他們都歷盡千難萬險,付出了巨大犧牲,完成使命,成為中外聞名的友好使者。再如:文天祥“精忠報國”,至死不渝;鄧世昌率艦直撞敵船,血浸黃海;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永昆侖。”甘愿流血犧牲獻身變法;秋瑾“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 毛澤東孜孜探索,百折不撓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至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披肝瀝膽,前仆后繼的奮斗業績更是可歌可泣,動人心魄,令人豪情勃發。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盡情地挖掘,使學生體會到這種豪放的英雄主義的壯美,同時又要注意適應學生年齡的要求和他們自我意識的發展程度,這樣才能是歷史材料歷歷在目,引人入勝。歷史教材所表述的不僅是勝利,也有失敗和人類生活中的悲劇情節,通過這些內容,可以使學生看到人的行為中的力量和懦弱、美好和卑劣,那些表現出人道主義理想、精神力量和必勝意志的行為便是美好的行為。
(三)跨學科教學挖掘歷史中的美。歷史與許多邊緣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主要體現在歷史再現了這些學科的發展軌跡。比如建筑方面:埃及金字塔雄偉奇特;古巴比倫空中花園奇異瑰麗;北京故宮富麗莊嚴;還有雄偉壯闊、氣勢磅礴的萬里長城;輕盈勻稱、美麗大方的趙州橋;講“唐長安城”時,用具體數據敘述其長、寬、面積、設施、商業狀況等,使學生認識到當時的長安城不但是政治、經濟中心,而其城市建筑也居世界前列,使學生受到美的教育。工藝方面:中國青銅珍品:凝重雄渾的司母戊方鼎;奇巧富麗的四羊方尊;極具民族特色的陶瓷杰作——唐三彩、青白瓷;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秦始皇兵馬俑等。這種種建筑奇跡、工藝精品無不蘊含著呼之欲出的生命感,無時不在默默地述說著歲月與變遷,不僅給人們以美的享受,而且能激起人們對先人勤勞睿智的敬仰。另外,書法、繪畫、音樂等作品都給人想象和審美的感動,都有豐富的歷史美學價值。歷史與文學的關系最為密切,自古以來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說法。歷史在介紹各個時代的文學作品、作家時,總是從歷史的角度出發,挖掘時代對作家、作品的影響,提示作品所蘊含的深刻內容。可以說如果作品是果實,作者是樹,那么歷史就是它的根。《離騷》是怎么創造出來的?《桃花源記》體現了作者怎樣的內心世界?辛棄疾的詞為什么有強烈的戰斗精神和悲壯、慷慨的氣勢?這些都只能從歷史角度、時代的背景上找答案。歷史教育教學雖然不能以評價分析作家、作品為主要目標,但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對作家、作品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也是歷史教學的一個目的。
總之,美感教育的內容,在歷史教學中隨時都有,要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強化歷史的審美教育,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深入挖掘、篩選、組織、善于精心選擇“突破口”,把握好歷史教學的深度、廣度以及學生思維發展的速度和跨度,有的放矢,充分發揮歷史教學的美感教育功能,使學生在美的享受中獲得知識。這樣,我們的歷史教學才能有聲有色、情景交融,充分發揮其功能。
參考文獻:
[1]陳慶偉初中歷史教學補充史料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1.26。
[2]劉東旭發揮歷史的美育功能[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9.6。
[3]《美學概論》《談美書簡》朱光潛著,北京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廣東清遠連州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