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 葛林艷 王曉瑛 王軍寶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導致部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出現了一定問題。本文以大學生群體為研究目標,通過網上調查的形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及焦慮、抑郁情況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力求建立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關鍵詞】 疫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給人民生命安全帶來了極大威脅。面對這場來勢兇猛、傳染性強,又充滿未知的疫情,人們的心理是恐慌的。這場疫情對于整個人類來說屬于異常嚴重的災難,同時也是一種強烈的應激。疫情期間,部分學生出現了恐慌、緊張、焦慮、無助等情緒,有些學生甚至因認知偏差、個人身心素質差等出現了過度恐慌,甚至產生了焦慮、抑郁、失眠等強烈應激反應,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疫情期間對大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預,運用心理調適技術開展心理教育課程能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同時能夠讓他們以積極心態面對疫情,面對生活,也能為學校及社會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借鑒;且疫情期間展開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有助于提高社會人群整體心理抗壓的能力,預防疫情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是促進社會安定團結的重要保障。
一、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為了了解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筆者通過網上問卷的形式從國內選取50所大學的568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通過心理健康自評量表(SRQ-20)、焦慮量表(GAD-7)、抑郁量表(PHQ-9)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及焦慮、抑郁情況進行統計。
調查結果顯示,在疫情暴發后,由于疫情的壓力和各方面的綜合原因,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狀況出現了一定問題。首先,部分學生出現輕度神經失調,少部分呈明顯應激,需要外界幫助。心理健康自評量表評分≥8分,即呈明顯應激的學生占38%,說明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較為嚴峻,普遍性較高。外在表現最普遍的是失眠和感到不快樂。其次,近一個月的時間里,49%的同學感覺緊張、焦慮或煩躁;18%的同學不能停止或控制擔憂;58%的同學對各種各樣的事情擔憂過多;35%的同學覺得很難放松下來。47%的同學出現輕度焦慮,小部分已經出現中度、重度焦慮,急需得到解決。其中,不同年級、不同地域、周圍確診情況等因素影響下的焦慮情緒及對情緒的控制感存在顯著差異。大四的學生的焦慮情緒明顯高于其他年級;大二的學生對情緒的控制感明顯優于其他年級,同時,大一的學生的情緒控制感要明顯優于大三和大四的學生。最后,在抑郁情況調查中,做事時提不起勁或沒有興趣的情況較為普遍,65%的同學沒有抑郁情況,需要針對輕度抑郁和中度、重度抑郁的同學進行一定心理疏導。
總而言之,近半數學生輕度焦慮的背后是對心理健康疏導的巨大需求,這要求學校擔負起自身的責任。一方面,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輔導,尤其是針對已經出現中度、重度焦慮或抑郁及其他較為嚴重的心理健康狀況的學生。另一方面,要部署常態化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從領導到輔導員、老師等,都要對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視,采用各種專業心理方法,結合各類校園活動,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二、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常態化心理健康教育意識薄弱
部分高校對于常態化心理健康教育不夠重視。他們僅僅設立了心理健康輔導室,這部分學校缺乏日常性的、全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這樣的情況下,當學生面對突發情況時,如本次疫情,會因缺乏相關的知識,不知如何調節自己的心理,進而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歸根結底,導致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高校缺乏系統的常態化心理健康教育。
(二)缺乏完善的心理危險干預機制
突發事件發生時,學校如何對學生開展有效的心理危險干預。這其實考驗了學校心理危險干預機制的完善與否。然而在本次疫情當中,各個學校在心理危險干預機制上的表現良莠不齊。一些心理危險干預機制完善的學校,能夠做到及時通過學校公眾號、班級QQ、線上講座等方式,教會學生如何應對疫情帶來的負面心理影響。而一些機制建設相對不完善的學校則反應滯后,甚至是沒有反應。
(三)學生的自我心理疏導能力弱
最好的調控個人心理的方法是自我心理疏導,然而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在心理疏導上表現出不一樣的特征和能力,同時學生的自我心理疏導能力也受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影響。疫情發生時,出現了各種虛假的信息,許多學生因為這些虛假的信息出現焦慮、信任缺失的不穩定心理狀態,也有一部分學生因為疫情確診人數的不斷增加,出現了焦慮或其他心理不健康的情況。因此提升學生的自我調適能力,教會學生如何在突發事件中調節自己的情緒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
三、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將心理健康教育擺在學校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地位
各大高校要深刻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制定學校的整體章程和戰略時將心理健康教育擺在重要位置上。高校不僅要做好心理健康輔導室的建設工作,還要通過常態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調查、心理健康知識普及講座等方式進行各項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的自我調適能力。
(二)建立“線上+線下”的心理危機干預體系
一方面,高校可以通過平時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團體輔導等活動,培養大學生應對負性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降低事件對于個體情緒的消極影響。高校要提前謀劃,未雨綢繆,建立學校、院系、班級、宿舍“四級”預警防控體系,完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預案,注重做好特殊時期、不同季節的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工作。另一方面,要構建線上干預機制,其實就是將線下的心理干預機制擴展到線上。一是可以建立線上心理咨詢服務,這樣既可以第一時間為需要幫助的學生提供專業的心理援助,也可以較好地應對像這次疫情一樣的突發情況。二是通過充分利用網站、微信公眾號、 微博等平臺開展線上宣傳教育活動,拓展心理育人的空間。三是通過開展線上心理普查,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及狀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
(三)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從解決問題轉向能力培養
當下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都是那些心理健康出現一定問題的學生,重點在于解決他們的問題,幫助他們恢復健康的心理狀態。其實,預防比問題出現了再解決更加有效,高校需要認識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最有效的方法是培養學生的自我心理疏導能力。因此,在促進常態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高校要將課程的重點放在學生各項心理疏導能力的培養上,讓學生懂得如何在各種情況下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
四、結語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健康的心理是每一位人才為社會發光發熱、發揮價值的重要基礎。一位優秀的人才,如果心理健康、積極向上,那么就能為社會創造巨大的價值。相反,如果心理不健康,不僅無法為社會創造價值,甚至可能給社會帶來巨大的危害。因此在疫情警鐘敲響的情況下,各大高校要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將心理健康教育置于學校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地位,建立“線上+線下”的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從解決問題轉向能力培養,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心理育人 助力抗疫——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開展系列活動[J].教育探究,2020,15(02):65.
[2]聶娟.疫情背景下,釘釘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11):34-36.
[3]李作為,廖巧玲,王玉秀,等.微課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內科住院患者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四川精神衛生,2020,33(05):414-417.
[4]蔡燕燕,周薇.新冠疫情期間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中國校醫,2020,34(11):878-880.
[5]李仁莉,代俊,袁曉艷,等.新冠肺炎疫情期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J].攀枝花學院學報,2020,37(06):18-24.
[6]張斌,王瑞麗.突發疫情時大學生心理波動的控制策略[J].教育探索,2009(12):123-124.
[7]董秀銀.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前行——疫情期間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A].廣州市衛生健康宣傳教育中心.廣州市第十二屆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學術交流活動稿集[C].廣州市衛生健康宣傳教育中心,2020:3.
[8]康健舒.防疫期間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總結[A].廣州市衛生健康宣傳教育中心.廣州市第十二屆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學術交流活動稿集[C].廣州市衛生健康宣傳教育中心,2020:3.
[9]董文強.“非典”時期大學生心理狀況與思考[A].中國心理衛生協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化研究——第八屆全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中國心理衛生協會,2004:3.
[10]李靜雯.我國高等院校衛生健康教育現存問題與對策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5.
【本文系陜西高校2020年學生工作研究課題“重大疫情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科學干預機制”(2020FKT5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陜西服裝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