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是我們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隨著中國走向世界,我們的傳統文化也漸漸的在世界各地流傳開來,就連外國人也在過我們的春節。春節期間,人群、金融、物資、信息、藝術的大規模流動,帶動了文化、商業、交通、旅游、電信、金融、餐飲各行各業全面繁榮,形成了獨特的“春節經濟”。另外,“團圓”、“溫暖”“愛”等春節的情感需求,正在從以前匱乏的物質生活的遮蔽中脫穎而出,轉化成“春節經濟”的新載體。
過春節,大紅燈籠少不了,山西運城市楊趙村也是迎來了燈籠的銷售旺季。2008年,楊趙村“傳統燈籠制作技藝”被列入運城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串串火紅的燈籠也成為當地不少村民的“致富燈”。
外國人對過春節的熱情程度也不亞于中國人,距離比較近的新加坡、越南等會過農歷新年,甚至也有模有樣的學了趕場,美食、服裝、新年裝飾、游戲應有盡有。
在毛里求斯,每到春節這一天,毛里求斯的人們會帶著親朋好友,到路易港唐人街逛一逛,再到富有中華文化特色的廟宇轉一轉,還會給孩子們發紅包。除夕晚上,在毛里求斯各地都能看到璀璨的煙花,他們甚至也有春節聯歡晚會。



“歲朝清供圖”就是歲末年初畫家們應景的題材,始于宋元,近代的創作尤為鼎盛。“歲朝”,也就是“年初一”。清供最早為香花蔬果,后來漸漸發展成為包括金石、書畫、古器、盆景在內的一切可供案頭賞玩的文物雅品。
拍賣過的最貴的一幅“歲朝清供圖”,是清代陸遠的《歲朝喜慶》。此作品被收錄《石渠寶笈》三編,上有乾隆題詩。這幅畫2004年在遼寧中正拍賣成交價3960萬元,但她命運輾轉,之后在2006年、2009年、2015年又三次上拍,成交價分別為1650萬元、3248萬元、3450萬元。

由于“歲朝清供”寓意美好,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廣泛歡迎,從清代開始許多畫家熱衷于畫這一題材,一直延續到近現代。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張大千、齊白石、唐云等,都有各臻其妙的清供畫作留存。在拍賣場價格排名靠前的作品,主要是吳昌碩和齊白石的。
其中,吳昌碩1918年畫的《歲朝清供圖》在西泠拍賣2013秋拍上以1610萬元成交。這幅作品畫了佛手、水仙、菖蒲等,置于盆中,以示為案頭清供之物,既迎合市場需求帶有世俗情調,又不失文人雅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