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彬

前幾天,我跟一個朋友聊天,發(fā)現(xiàn)她把記賬這件事堅持了3年,而且還在進行中。更令人驚訝的是,她通過記賬,一年給自己省下了2萬塊。
要知道,通過投資理財,一年獲得2萬塊的收益,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是很不容易的。然而通過記賬這個小動作,我這位朋友卻輕易地“ 賺到”了這筆錢。
她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實在記賬之前,這個朋友跟很多人一樣,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錢花在了哪里,掙5000的時候花10000,掙10000的時候花得更多,是個典型的“月欠族”,每次支付寶公布年度賬單的時候,只能望賬單興嘆。
但是后來,我這位朋友摸索到了一種簡單易操作的“神奇”記賬法,不僅發(fā)現(xiàn)了自己消費的不良習慣,還達成了省錢的效果。
今天我就結合她的記賬經驗,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記賬方法。為了方便敘述,下文中我會用“小A”來代替我的這位朋友。
在小A看來,記賬需要3個步驟:明確記賬目的、用正確的方法記賬、賬單分析。3者缺一不可。
首先,要明確記賬的目的。
簡單來說,記賬的目的就兩點:一是知道錢都花哪兒了,二是知道哪些錢可以省。
比如記了一個月的賬之后你發(fā)現(xiàn),原來我吃飯才花了這么點錢,買衣服怎么花了這么多,等等。然后下個月,你就會在“剁手”的時候多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又在沖動消費了。
明確了記賬的目的之后,接下來就到了很關鍵的一步:怎么記。
現(xiàn)在市面上有很多關于記賬的APP,大多數(shù)APP的收支明細、數(shù)據(jù)分析等功能都已經相當完善了,比如隨手記、鯊魚記賬,等等。
不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我們只是建議使用這些APP當中的記賬功能,對于平臺提供的一些理財產品,出于對大家資金安全的考慮,還是提醒大家在深入了解前,要謹慎對待。
那么,具體怎么記呢?
小A是這樣做的:在記賬之前,先建立一個自己的個性化支出框架。
為什么要做這一步呢?我曾在幾款相對主流的記賬APP中看過支出分類的明細,少的有十七八個,多的有三十幾個,分類都十分細碎繁雜,幾乎每一個記賬APP都會有這樣一個系統(tǒng)默認的支出框架。
如果說記賬是“反人性”的,那么這些記賬APP事無巨細的支出分類,無疑是把這種“反人性”演繹到了極致。
所以,要想讓記賬變得簡單、有效、長久,就必須擺脫記賬APP默認的支出分類,建立一個專屬于自己的支出框架。
目前很多記賬APP都支持自定義支出分類,在使用前,你可以先自定義自己的支出框架。我們看一下小A是如何建立自己的支出框架的。
小A把自己要花的錢分成了3份。
第一份,固定支出,即那些固定的、板上釘釘必須要花的錢。
這個大類下又可以分出“年度固定支出”,比如物業(yè)費、保險費,以及“月度固定支出”,比如水電煤、手機話費。
第二份,日常大錢,即那些對于自己來說花錢最多的地方。
對于小A來說,衣服、孩子、要置辦的固定資產(家電、家具、數(shù)碼產品等)是她要花的大錢。
第三份,日常小錢,即日常要花的小錢。
比如吃飯、打車、去醫(yī)院,等等。另外,小A為了區(qū)別人情往來中請客吃飯和日常吃飯的花銷,還單獨列出了一個大項“人情往來”,包括請人吃飯、送禮、孝敬爸媽等。
根據(jù)上面的這3大分類,小A的支出框架就形成了。下面就是小A的一級支出和二級支出。
1. 年度固定支出:物業(yè)費、保險費
2 .月度固定支出:房貸、水電煤、手機費、地鐵公交充值
3 .固定資產:家電、家具、數(shù)碼
4 .衣妝:衣服褲子、鞋帽包包、化妝品
5. 孩子:吃、穿、玩、學習
6 .日常花銷:吃飯、喝咖啡、打車、去超市、看電影、去醫(yī)院
7.人情往來:請人吃飯、送禮物、送紅包、孝敬爸媽
我們會發(fā)現(xiàn),相較于記賬APP默認的二三十項沒有歸類的支出分類,小A的支出框架一目了然,大類一共只有7項。這對于記賬怕復雜的同學來說相當友好了。
那么,小A是如何通過記賬,一年省下2萬塊的呢?
這就要說到記賬的最后一個步驟了:賬單分析。總結起來就是兩句話:大錢做預算,小錢好習慣。
小A發(fā)現(xiàn),雖然每年/每月的固定支出很難再有縮減的空間,但通過記賬,她能明確知道一年固定需要花多少錢,這就促使小A每一年都會提前做好這部分支出的預算,以防因突然失業(yè)或者意外,斷了現(xiàn)金流。
而真正幫小A省下2萬塊的,其實是她“日常大錢”里的衣服和“日常小錢”里的咖啡和打車。
小A發(fā)現(xiàn)在她記賬的第一年里,光買衣服就花了將近1.5萬元,平均下來每個月要花1000多。然而在記賬的第二年,她在衣服上竟然省下了8000塊,原因很簡單,因為她考慮了“單次使用成本”這個概念。
什么是“單次使用成本”呢?舉個例子,一件1000元的商品,如果你買回來之后只使用了一次,那么它的單次使用成本就是1000元;如果你使用了10次,那么它的單次使用成本就是100元。以此類推。
記賬后小A發(fā)現(xiàn),在1.5萬元的衣服當中,幾乎有半數(shù)的衣服都是一時圖便宜買下的,一二百、二三百一件看似不貴,但這些衣服有的一次沒穿,就壓箱底兒了。假設這些衣服都是200元而且只穿一次的話,那么很容易得出,這類衣服的單次使用成本是200元。
而小A其余的衣服,是一些單件價格比較貴的大牌衣服,有的一件可能就得千元以上。雖然買的時候很心疼,但因為都是大牌的經典款,款式不容易過時,而且又有品質感,所以“利用率”很高,相應的單次使用成本就比較低。比如一件1000塊的衣服,小A一年至少能穿20次,那么這件衣服的單次使用成本就是50元。
和那些花一二百買回來只穿一次的衣服相比,小A發(fā)現(xiàn)其實這些單件價格貴一點但是單次使用成本較低的衣服,才是她真正需要的。
所以記賬的第二年,她及時調整了自己的消費習慣,砍掉了那部分不必要的衣服支出,于是輕松省下了一半兒的衣服花銷。
另外兩個讓小A一年省下不少錢的地方,就是日?;ㄤN里的“打車”和“ 咖啡”之類的“ 拿鐵因子”了。簡單來說,就是那些看起來可能不起眼,但日積月累起來卻是一大筆費用的支出。
在記賬的第一年里,小A發(fā)現(xiàn)光在喝咖啡這件事上,就花掉了將近1萬塊。你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但算一算就知道了:一杯咖啡30塊,每天來一杯,那可不就是1萬塊了?打車也是一樣,有時候早上上班快要遲到了,小A就會打車,這樣每周3次,每次50塊左右,一年就花掉了7200塊。
所以在記賬的第二年,她逐漸調整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在不影響生活質量的前提下,從每天一杯咖啡變成每兩天喝一杯;從一周打3次車變成每天早起半小時去坐公交/地鐵,或者偶爾起晚了,打一次車。一年下來,這兩項加起來就省下了1萬多塊。
有時候我在想,記賬這件事這么“反人性”,為什么我們還要去做呢?
其實小A的案例就給了我們非常好的啟示:記賬雖然是一件小事,但它反射出來的其實是你需要優(yōu)化和調整的消費習慣及生活方式。
我們?!伴_源節(jié)流”,其實,有的時候節(jié)流比開源還要重要。尤其對于大學生和初入職場存不下錢的年輕人來說,減少不必要的消費,既能讓你最大程度遠離“月光族”的窘迫,還能幫你早日有本金開始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