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也

曾經,在中國老百姓眼里,理財=存錢。好像除了把錢存銀行吃利息,沒有其他的理財方式。現在,大家買銀行理財產品、買房、炒股、買基金、炒黃金……“生財”的路子越來越廣了。
要實現財務自由,就必須有足夠多的“ 睡后收入”。因此,學會做一個理財達人,能讓人離財務自由近一大步。
一個不理財的人,與一個善于理財的人相比,即使目前的收入一樣,30年后兩者的差距可以說是天差地別。網上有這么一個經典案例。
階段一
假設有A和B兩個相同起點的人,25歲開始工作,月薪都是5000元。A崇尚消費,每個月都是月光族;B勤儉節約,每個月花3000元,攢下2000元,每年就能攢下2.4萬元,然后都拿去理財,年化收益率能達到4.5%。
第5年,A除了買了一堆名牌包、鞋、手表之外,連1萬元都沒攢下來;B卻通過投資理財,攢到了13.8萬元。
階段二
A和B都30歲,工資都漲到了8000元。A花錢依然大手大腳,沒多久就貸款買了一輛車,每個月扣除生活費和車貸,就所剩無幾了;B懂得開源節流,每個月花4000元,攢下4000元,每年能攢下4.8萬元,繼續理財,收益率能達到5%,并且已經結婚,雙方共同努力攢錢買房。
第10年,A的車子損耗得很厲害,已經不值什么錢了,積蓄仍然沒有多少;B這時候已經攢了45.4萬元,夫妻二人共同買了房,手上這時候也沒有積蓄了。
階段三
A和B都35歲,工資都漲到了1萬元。A終于有理財和攢錢意識,每個月能攢下3000元,每年能攢下3.6萬元;B每個月花4000元,攢下6000元,每年攢下7.2萬元,理財收益率是5%。
第15年,A攢下來18萬元,靠家人贊助,才在郊區買了一套房子,每個月房貸很高,不得不省吃儉用;B又攢了41.8萬元,孩子在當地最好的小學上學,買了一輛20萬元的車,假期經常帶孩子外出旅游。
階段四
A和B都40歲,工資都漲到了1.3萬元。A依然承擔著高昂的房貸,不敢出去玩,孩子在普通學校讀書,每個月生活費、房貸和孩子學費能花掉1萬元,每個月仍然只能攢下3000元;B的房貸壓力比較輕,每個月花6000元,能攢下7000元,理財收益率是5%。
第20年,A攢到了18萬元,B攢到了102萬元,兩人存款已經相差了5倍多。
階段五
A和B都45歲,工資都漲到了1.5萬元。A每個月能攢下4000元,B每個月能攢下8000元,兩人理財收益率都是5%。
第30年A和B都55歲了。A攢到了66萬元,一直和孩子住在一起;而B這時候的存款已經達到了293萬元,原來的房子給了孩子,自己又買了一套100萬元的房子,還剩下193萬元,加上退休金,完全夠養老了。
A和B在職業發展上是完全相同的,不同之處在于A不懂得控制支出,注重消費,不會理財;而B一直努力開源節流,攢下來的錢都拿去理財,資產在穩步增長之中。到退休時,兩個人的資產相差了4.4倍。
這個案例說明,雖然從短期來看,理財和不理財似乎沒有太大差別,但是從長期來看,如果能重視積蓄、重視理財,財富增長的速度還是非常驚人的。此外,大家也不用擔心現在的錢太少,錢都是越攢越多,越理財越多,只要你有理財的意識,并付諸行動,總會看到理財為自己帶來的財富增值。
聽說某地房價低,趕緊一起去炒房;聽說現在股市賺錢,隨便聽人推薦一下,就去買股票;聽說黃金漲了,馬上又去買黃金;聽說P2P利益給到15%,馬上去買P2P……這就是過去這些年絕大多數國人理財的現狀。他們大多數投資決策,都建立在“聽說”的基礎上。當然,部分人因為趕上了10年房產大牛市和10年黃金大牛市,都賺到了錢。但是,去炒股和買P2P的人呢?也許已經把別的途徑賺的錢都賠了進去。
要實現財務自由,首先應該了解理財常識,如果能成為一個理財達人,離財務自由可以近一大步。
想要成為一個成功的理財達人,思考和行為都必須像一個企業老板。如果投資人買的是一家公司,應該會定期查閱及分析財務報表、衡量企業的競爭力以及保持信心,而不是沖動行事。理財其實也是如此,僅靠“聽說”去理財,存在很大的風險,要學會獨立判斷,才能走得更遠。
這兩年基金賺了大錢,買基金的人很多。但是,如果過多地買入基金或者股票,其實也會使家庭理財的風險劇增。
諾貝爾經濟學家得主詹姆斯·托賓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這句話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它講了投資時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分散投資,從而降低風險。
花無百日紅,市場熱點每年都在變換。投資人應該避免所有錢都投資單一理財產品,不管它是股票、基金、黃金還是房產,而應該將資產分散至各個資產類別,從而降低風險。
此外,今年炙手可熱的投資標的,明年很可能就成了燙手山芋。比如去年白酒股漲瘋了,但是最近接連大跌。將資產完全投資在單一領域的投資人,必須承擔投資組合在顯著獲利和重大損失間劇烈震蕩的風險。
人都有習慣性思維,比如有些人過去在房產投資上賺了大錢,就憑經驗認為房子不會跌。結果呢?“房住不炒”,不少地方的房價都跌了。
理財就是將資產合理分配,并努力使財富不斷累積的過程。但是,財富增值并不是最終的理財目標,而是我們達到人生目標的手段。理財分為財富的積累、財富的保障、財富的增值、財富的分配四個階段。
理財并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過程,如果理財不恰當或者理財方式不正確,或者過度理財,也可能是災難性的。
一是過度理財、負債理財和杠桿理財。沒有理財,你僅僅失去了獲得理財收益的機會,而過度理財卻讓人陷入理財陷阱。從一定意義上講,陷入過度理財陷阱比不理財的后果更可怕。杠桿理財即借錢進行理財套利,則可能導致負債難以償還的風險。現實中杠桿理財一般有兩種方式:從銀行貸款或者民間借貸購買理財產品,實現套利;主動或者被動從親戚朋友處拿到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無論哪一種方式,都有可能造成套利虧損或者難以償還的后果。
二是相信熟人介紹和朋友推薦,從而陷入熟人理財陷阱。一定要去正規的金融機構,購買正規金融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而不要聽信朋友和熟人的推薦和介紹。
三是錯誤地以為靠理財就可以不用勞動,過上更好的生活。經常在網絡上、論壇里和各種留言上看到,有的人提出有2 0萬元,通過什么方式理財,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有的人提出有20 0萬元,通過理財,可以過上什么樣的生活;還有的人提出是否有5 0萬元,可以通過理財,過上不用上班的富裕生活……實際上,理財并不能代替正常的勞動收入,只是平衡收支的手段和方式。
在理財的過程中,有些人害怕承擔風險,只會把錢存銀行,失去了很多賺錢的機會。有些人貪圖高利理財,即追求理財投資的高收益,從而忽視了理財投資的風險,從而造成投資損失。要做一個理財達人,首先要把收益和風險的關系厘清。
橡樹資本創始人霍華德·馬克斯在接受《格雷厄姆和多德部落》的采訪時,曾經闡述過他的風險管理理念。他認為,風險管理不是要防止虧損,而是要控制風險,這兩者是不同的。我們要做的是為追求回報,聰明地承擔風險,而不是回避風險。
在霍華德·馬克斯看來,獲得較低風險下的較低回報率不難,獲得較高風險下的較高回報率也不難,難的是獲得高于風險的回報率。真正的專業投資的意義在于,產生的回報高于風險。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陷入了高收益的理財陷阱,特別是社會非法集資案件大都是以高收益為陷阱。但實際上,任何理財產品包括銀行的理財產品都是風險與收益成正比,高收益必然伴隨著高風險。所以,過度追求收益必然要承擔較高的風險,那些追求高收益理財而又不想承擔風險的理財是不存在的。正確的理財理念是,不盲目追求理財產品的高收益,而追求理財收益的適度,永遠是理財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