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碎平

過去一年,比特幣、白酒股、新能源汽車概念股、生物醫藥概念股等股票走俏,讓無數人嘗到了暴富的滋味。
2020年,有股民個人資產翻了幾倍,也有股民在股市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100萬元。不過,賺錢并不是發生在每個人身上,也有股民在別人賺大錢的時候,在股市虧了100萬元,因為覺得丟臉而不敢告訴家人。
人物檔案:赫先生,長住安徽合肥,90后,8年炒股經驗,年末賬戶資金100萬元左右2020年盈虧情況:虧損100余萬元
巴菲特說,沒有人想慢慢變富。
2020年大多數人都在股市賺到錢的時候,我炒股還虧了100多萬元,主要是因為追概念股,想賺快錢。6、7月份,免稅概念股很火,那時候“中國國旅”還沒有改名叫“中國中免”。我在幾只股之間進行了短線操作,滿倉滿融,行情好的時候,一天浮盈二三十萬元,但經歷了幾次追漲、割肉再買進后,很快就輸光了。從高點算下來,其實輸了100多萬元。
我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痛心疾首。其實我個人不應該犯這種錯誤的,但中國有句古話叫“不見棺材不落淚”,也只有去試了,失敗了,才知道什么是雷區不能踩。現在錢已經沒了,我覺得也是個很寶貴的經驗。我不能去管別人,但對于我來說,是肯定這輩子不會再做這種事了。
我現在得出的經驗就是:第一,不要高頻交易;第二,不要聽消息炒股;第三,融資杠桿要謹慎使用;第四,還是要堅持長期的價值投資,這個是散戶獲勝的唯一之道。
我第一次炒股是在2012年,當時還在上大學。因為我父親炒股,我從他那里獲得了大概3萬元的資金,買的第一只股票是寧波港,當時也沒有什么投資方法,就是瞎買。這只股票沒有拿住,最終是虧損離場了。
作為有8年投資經驗的股民,我走過很多彎路,比如,追漲殺跌、聽消息炒股等等,學費也交了不少,虧損達到80%的時候也有。我個人認為,在股市,只有經歷過很慘烈的失敗(幾乎全部輸光),才能明白很多東西。
2020年行情確實不錯,比如A股的白酒、新能源汽車,包括港股、美股都表現不錯,但這些我都沒買。我個人反思是去年白酒股的市盈率太高了,而且白酒股在2019年已經表現得非常不錯了,我沒有考慮到貨幣寬松的問題,這可能是一個失誤。但我確實認識不夠,我一直認為一個人賺多少錢和他的認知能力是匹配的。
我肯定也很后悔沒有買這些股票,畢竟少賺了不少錢。
目前我賬戶里面的資金還有100萬元左右,主要押注的是一些基建股。在我看來,它們屬于破凈股(指股票的每股市場價格低于它每股凈資產價格),是個位數市盈率的股票,在未來幾年內,有很大的升值空間。2020年的基建類股票確實表現很慘,但總會輪到的,對吧?
未來一段時間內,我也不會做太大的變動,因為你的東西沒漲,再割了去追別人是大忌。比如,現在我把手里的股票賣了,再去買白酒股,就是追漲。
如果讓我重新選擇,我寧愿當時沒有選擇進入股市。某種程度上,進股市就和吸毒一樣,會上癮,輸了錢,也會影響工作。我之前在股市里面投入太多時間精力,也確實忽略了家庭和一些其他的發展。所以,或許當時沒有進入股市會是更好的選擇。
人物檔案:張女士,長住上海,1989年生人,股齡3年,年末賬戶資金100萬元左右2020年盈虧情況:浮盈23萬元,本金77萬元
2020年在股市,我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100萬元。同時我也有很強烈的預感,未來10到15年,自己會越來越有錢,可能會有個幾千萬元吧。到那一天,我也就實現財務自由了。
年初的時候,我的股票賬戶只有五六萬元的資金,陸陸續續追加后,到現在本金大概有77萬元,加上浮盈,賬戶資金余額現在有100萬元左右。
回過頭來看,我有兩次比較大額的加倉。
第一次是5月份,為了開通港股通,就直接把資金增加到50萬元。當時是想買國內一只頂級互聯網公司的股票,等到可以交易的時候,我就把錢全部投入了股市。
第二次是在十一放假前,我又往里面放了27萬元,也全部買了股票。在這些資金里面,有一半的資金買了一只國內頂級的互聯網公司,后面陸續又買了格力、萬科等,總共也就持有4只股票。
2020年印象比較深刻的操作就是,我一直在買進,一股都沒賣過。實際上,以前我在股市是虧損的,當時花了5萬元買到1只垃圾股,大概虧損了30%左右,在2020年年初就直接割肉了。
買互聯網公司,我一直在追高。第一次買的時候,那只互聯網公司只有430港元,最高一次是526港元。我是價值投資的信奉者,準備長期持有它。
2020年加大資金的原因,完全是自我驅動的,因為我看了一些書,覺得掌握了一些比較好的方法,所以就比較有信心。碰巧,4、5月份的時候,股價也不貴,就開始買了。
可以這樣說,我幾乎所有的錢都在股市里面。每次發完工資,我就會把錢留著,等到有合適時機的時候,再買入,幾乎都是全倉,到現在我已經習慣點擊“全倉”的按鍵了。
實不相瞞,這一年我一直在讓自己消費降級。我以前就是被消費主義洗腦的那一類人,覺得錢只有花掉才是自己的,但2020年我沒有買過一件衣服,也沒有買過任何一件化妝品。這在以前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我現在就想把錢存起來,然后去買好公司的股票。
其實,2020年在股市賺到錢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我發現了一個讓我很感興趣的領域。原來我的生活,可能就是看劇、看小說、打游戲,自從接觸價值投資以后,我戒掉了所有的游戲、小說,除了工作、吃飯、睡覺,都用來看價值投資相關的書和公司年報。
2020年9月份的時候,我發帖子說希望能攢到100萬元,結果沒想到這么快就實現了。沒炒股之前,我沒有想過通過股市實現財務自由,但現在我覺得這其實是一個比較確定的事情。
比如,我現在的資產是100萬元,如果每年的收益率能達到15%,那么30年后,我能有多少錢?幾千萬元應該是有的吧。
至于2021年在股市的期待,我希望能買到茅臺,那家互聯網公司和茅臺是我心目中最好的兩家企業。以前茅臺還在低點的時候,我還不太了解,但等到我懂的時候,它已經高不可攀了,所以我希望市場能給我一個買入茅臺的機會。
人物檔案:程先生,1994年生人,長住成都,股齡6年,目前專職炒股,年末股票賬戶資金60萬元2020年盈虧情況:浮盈50%+
我從小就喜歡去琢磨怎么賺錢這件事,讀高中的時候就想去搞種植、養殖,最后上了一所農業大學。結果發現農業不是一般人能搞的,因為投入規模太大,周期太長,我就放棄了。
最早接觸股市是在2014年,那時候我20歲,可能在同齡人中,算比較早接觸股市的。但我現在比較后悔的是,沒能在2013年的時候花幾十元人民幣去買比特幣。
目前我的賬戶資金浮盈5 0%左右,股票賬戶的錢,也幾乎是我全部的存款。我所有的錢都只押注了一只股票,因為我覺得本來也沒有多少錢,肯定要“allin”。這一年的持倉,也沒有怎么變動。我認為,不管資金多少,只要遵從的邏輯是正確的,肯定能賺到錢。
浮盈50%,對我來說,沒有太大的興奮感,過去6年,對股市的漲漲跌跌都已經習慣了。歸根結底還是交了不少學費,最多的一次是2 015年,我還在上大學,當時虧了10萬元,錢是父母給的。
痛苦是肯定的。但我后來的理解是,萬物皆有周期,股市也不例外,但相比現實生活,股市的周期更高頻。
接觸股市這些年來,我認同一個觀念就是,股權投資是這個世界上最應該做的一件事情。因為股市本身是一個優勝劣汰的系統,它并不是一個死板的系統,它永遠不會固化。
我記得之前看到一組數據:如果一個人要通過個人的努力獲得1000萬元,其中80%左右是通過做生意,10%來自炒房,5%來自股市。如果說一個人要追求富足的生活的話,這是必然的選擇。
我還是希望能在股市賺到錢,但具體能賺到多少錢,沒辦法衡量,我希望首先的一個底線是能夠養家糊口,能夠讓自己和家人在四川過上一種比較富足的生活。滿足了這個需求之后,可能賺更多的錢帶來的幸福感就比較低了。其實,人一輩子最終還是要找到能夠實現個人價值的事情。
人物檔案:胭脂王,80后,職業投資者,長住上海,年末管理賬戶資金5000萬-6000萬元2020年盈虧情況:個人賬戶翻了幾倍
目前,我總共管理的資產大概在5000多萬元,其中大約4000萬元是父母的,屬于我個人的大概有1000多萬元。家里的資金大多在可轉債上面,最近跌了一些回去,但2020年整體盈利在50%左右。
我個人的資金,加上幫助父母理財帶來的分紅,2020年翻了幾倍。能有這樣的反饋,其實對我個人的成長還是蠻重要的一年。
2020年,我陸續在股市投入了大約300萬元。目前,主要持有A股和港股,A股部分主要重倉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底倉是一些白酒股;港股部分,主要是涉及港股打新和持有,其實港股部分的凈資產大概占到我總資產的70%左右。上述部分全年帶來的收益都相當可觀。
我去年比較得意的操作,是在2020年3月份。因為當時有兩家國內頂級互聯網公司股價非常低,我在把中國平安賣出后,用30%的倉位下注了他們的期權(港交所“渦輪”),這部分對我來說收獲頗豐。
另外一個比較得意的操作是,疫情期間,在高瓴資本對寧德時代定增的時候,我也加倉了部分,但我的成本比高瓴資本還要低30%左右。寧德時代開盤第一天我就持有。2020年疫情暴發的時候,特斯拉已經漲了非常多,有一天的市場行情是全部都在下跌,但寧德時代比較抗跌,之后我又有陸續加倉。
當然,也有失誤的時候。因為我平時是一個比較宅的人,所以我對身邊的社會變化感受不是很深,比如拼多多、B站、特斯拉,也包括美團,也為此錯過了很多很好的機會。但我覺得我當時的認知就只能到那個地步,這不是我能賺到的錢,所以也不是特別后悔,我比較擅長原諒自己。
2019年發生了一件令我非常生氣的事情。我手里持有新城控股,我覺得這是一家非常好的股票,但結果因為董事長出事了,我一年的浮盈就泡湯了。一般的虧損都會在自己的預料范圍內,但發生這種惡心的事情,就真的特別生氣。
我最早接觸股市是在2010年,那時候我考上了我們當地的公務員。因為同事年齡都比較大,我媽擔心我跟他們沒有共同話題,就說老同事肯定都炒股,但你要聊股票的話,還是得自己炒股,就給我了2萬塊錢炒股。我爸主要是做實業,父母都是幾十年的老股民,但他們沒在股市賺到什么錢。
回過頭來看,2015年,真的是改變我人生的一年。這一年,我遇到了愛情,也在股市賺到了第一筆錢。
當時,所有的資產都在下跌,我注意到有一只分級基金,3天后可以贖回,當時打9折。我就跟我爸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可以試一下。因為我當時也在跟他們說,我想離職,我爸就給了我200萬元,告訴我要是虧了,就只能回去當公務員。結果是我賺了錢,200萬元在3天內賺了50多萬元。
接觸股市以來,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喬爾格·林布拉特的《股市天才》。因為它告訴我,在股市里面,你不用很聰明地去做一些非常精準的分析;你只要發現一些方法,然后照著做就行了,有一些特殊事件是可以讓你賺到很多錢的。這本書其實影響了我整個的投資理念,和我目前的狀態也比較吻合。
我自己的投資理念或者說方法論,就是杠鈴理論。我會布局很多低風險的資產,然后用少部分的資產去博那種可能會跌30%,但也可能會翻幾倍的資產。其實正確率挺低的,大概在30%- 40%,但你想想,賺的時候賺幾倍,虧的時候頂多就是虧完,所以這其實是一個很劃算的數字。
幾年下來,我關于股市的認知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剛畢業那會兒,也不知道買什么,就是亂買,覺得有錢了總想買點什么。現在是等到市場有機會了,我再上。我個人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