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七理財
中國GDP首次突破100萬億人民幣,這對吃著外賣,當著租客的我來說,意味著什么?
很多人第一個跳出腦海的念頭是:“中國越來越棒了,驕傲。”
但仔細一想,100萬億平均到14億人身上,人均就是一年一萬美金,折合成人民幣大約是一年65000元左右。四舍五入一算——我的收入貌似剛好被平均了?
我的月薪還沒能追上GDP的增長速度?
“被平均”的背后,蘊含著哪些經濟學的財富密碼?
還有,瘋漲了一年的比特幣、白酒、北上深的房價,背后是什么力量在推動?
為什么一線城市的房價,好像總停不下漲漲漲的腳步呢?
有人坐擁幾套房甚至更多,有人月光、負債,不敢想財富增長的遙遠問題,這背后的主要原因,難道是富人的工資收入遠遠高于窮人嗎?
很不幸,目前經濟學家的研究并不支持這種觀點。
有一位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寫了本很紅的書,叫《21世紀資本論》。
他研究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貧富差距問題,得到一個關鍵結論:這些貧富差距,都是由于資本收益率大于勞動收益率。
簡單來說,富人之所以富,窮人之所以窮,主要是由于富人更善于投資金融資產。
什么是金融資產?股票、債券、基金、理財產品、紙黃金、房地產等等,都可以歸到這個類別。
討論貧富差距如果忽略這些東西,只是盯住工資收入的一畝三分地,是真的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那么,我們普通人該如何找到一條財富增長的主線呢?
最關鍵的一點是,學會花錢。
你可能會說,這還不容易?
但比爾·蓋茨曾經說過,“巧妙地花一筆錢,和掙到這筆錢一樣困難”。
《學會花錢》這本書里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觀點:普通人要懂得區分“三個錢包”,消費錢包、投機錢包和投資錢包。
消費錢包。為了滿足個人欲望而進行花錢的行為,比如逛街買衣服、日常消費等等。
投機錢包。就是我們花錢做撞大運的事情,比如買彩票、賭博或者買藝術品收藏品。
投資錢包就不一樣了,它是我們花錢買未來可能會賺到更多錢的機會。比如買股票、基金、投資創業、子女教育、自我充電等。
我們要做的,就是多用投資錢包,適度用消費錢包,避免用投機錢包。
如果想要比別人多賺一點,穩步累積財富的話,就要努力讓花出去的錢,成為以后可以賺更多的錢,也就是投資錢包越來越厚,多多益善,提高自己的總收入。
想通向這個目的地,我們首先要選對投資的方向,理解國家發展的大趨勢,財富才能不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