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

春節前聚餐,總有那么一個人會端起酒杯,說:“兄弟們,這是我在北京最后一頓酒,今天喝完,我就離開北京,再也不回來了。”
唏噓之下,大家端起酒杯,敬北京,敬青春!
一個小時后,你在寒風里站著打車,好不容易回到自己的出租屋,燈還沒打開,媽媽的微信突然跳出來:兒子,今年什么時候回來啊?
你突然想,是不是我也應該再也不回來了?
“是在大城市拼搏,還是在小城市生活?”每到春節,這個話題就揮之不去,是就地過年,還是再也不來?
大城市、小城市,這個問題讓人揪心。
當我們談這個選擇的時候,我們在談什么?
舉例來說,小明在北京某大廠做運營經理,收入也還不錯。
留下來吧,天天“996”累得要死,公司說明年上市,可是和自己沒什么關系。
“這樣的忙碌有希望嗎?”小明經常問自己。房價太貴,買車沒牌。但回去同樣不容易。
三線城市的老家沒什么好公司,自己現在做的這個工作,根本就不存在。
生活也無聊,大城市呆習慣了,舍不得這份繁華。
現在回去,灰頭土臉。
小明就是在大城市打工人的縮影,搖擺于大小城市,搖擺于夢想和親情,搖擺于成就與舒適,搖擺于繁華與寧靜。
想問你一下,如果從A與B中選擇,你會怎么選?
A 大城市拼搏
B 小城市生活
在我看來,這種思路可能一開始就偏了。
我們的腦子被多年考試搞壞了。
當有個A還是B的選擇,往往你會錯過第三種選擇,C。
在城市的選擇里,什么是C?
互聯網是我們的第二座城,我們在網上購物、交談、做生意、刷抖音……
微信上網和陌生人聊到深夜,電梯間面見隔壁鄰居,轉過臉去。
我們一半活在線上社區,一半活在線下小區。
今天的城市選擇,我們完全可以選擇一個肉身城市,然后選擇一個在線網絡,他們組合出你喜歡的生活形態。
今天的小城市,也有很多好的成就自己的機會。
(1)去中型城市等風來
中國未來5年的城市發展方向,不是北上廣深這種巨型城市,而是人口在500萬-1000萬的中型城市的發展。
貴州是大數據之都、杭州是電商之都、廈門是MCN之都、成都重慶是網紅之都、長沙是娛樂餐飲之都……
這些城市逐漸發展出自己的特色,為了搶人,也都有很好的落戶政策以及辦事效率。尤其是近幾年,你在大城市學到的一身本事,正好是這些城市所急需的。
前幾天我的一個朋友去蘇州創業,當地政府在搞“最多跑一次”的活動,他的所有工商注冊、財務的手續,一天之內只跑了一次全部搞定了,孩子上學也有很好的安排。他覺得在這里創業太爽了!去老家附近的中型城市,是個兼顧發展和生活的很好平衡。
(2)參加三四五六線城市的互聯網風口
今年整個互聯網圈最火的兩個字是啥?
“下沉”。
所謂下沉,就是“用在一二線城市已驗證的互聯網模式,結合當地特色,再做一遍”。
剛剛上市的快手,是下沉市場的“抖音”。同樣的還有拼多多之于淘寶,趣頭條之于頭條。
過去幾年,一二線城市的互聯網市場基本飽和,三四五六線城市的機會越來越大。
過去大家去美國日本硅谷抄作業,現在只需要到大城市抄作業,然后村里改造。
在大城市學一身本事,回到老家,在線上工作,在線下生活,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我認識一位微博原來的產品經理,3年前“996”把自己干廢了,于是回了老家。
發現北京上海很流行的城市公眾號,在這里是個空白—— 每個城市都可以有一個公眾號,垂直發布本地的訊息,獲得流量,也給當地的餐飲娛樂做廣告。
他回去開始做當地的公眾號,把周邊的5個地級市的號都做了起來,他的工作室4個人,工資平均4000元,每個月有了14萬的收入。這個利潤率能氣死一堆自媒體公司。
今年回家,留意一下你老家有沒有還空白的機會?
(3)回到農村,擁抱自動化
我1998年騎車穿越中國,經過河南一個村子,兩個賣瓜的小家伙來看我們。
他們聽說我們是大學生,很高興——說我們村也出過兩個大學生,從來沒回來過。
20年前的農村沒人愛回,今天的農村越來越值得回去。
講個數據對比一下。在完成了城鎮化的韓國,2005年的農村人口是1975年的四分之一,農業用地是當時的87%,但是整體產量高了2倍。
中國農村正在整體城鎮化,未來5年,農業效率會提高16到20倍。你在美國大片里看到的,幾個農場主管著一大片玉米地,開著小飛機灑農藥的情況,未來幾年在中國的農村會逐漸實現。
同時,城市和農村的收入比例,會從現在的3.3,逐漸下降到1.4左右。也就是說,農村人的消費能力,會比現在提高一倍以上。
如果你是機械、自動化、工業等人才,相比大城市郊區的工廠,不如回老家。小城市能通過組合,產出很多成就和可能。
反過來說,在大城市,有沒有可能獲得小城市的寧靜生活?
在大城市工作的人,要善用大城市的可能性和多樣性。
沒有家人在身旁,要懂得主動拓展工作以外的朋友,要懂得持續抓住這里的最優學習和人際資源——所以,我總勸身邊的小朋友多讀書,多認識人。
要培養至少一項讓自己能寧靜舒適的休閑活動,冥想、瑜伽、射箭、繪畫、話劇……
不在父母身邊,更應該關注老年規劃的內容,讓自己科學、有效率地照顧到他們老年生活。
在大城市的成功不僅僅靠努力,更加靠視力。這里每2-3年洗一次牌,上一個機會沒抓住不要緊,留存實力,等待下一個機會。
不過,不管你選哪個,你總要先選擇一個根據地,然后再組合。
如果你要問我,我剛畢業,我該去哪里呢?
我會說,大城市,年輕人要重倉大城市。
這也是做人生選擇,很重要的第二個原則:如果有兩個選擇能選,選擇有更大可能的那個。
什么意思呢?
如果選A能做B,而選B做不了A,那A就是可能性更大的那個。
在大城市呆過以后能回小城市,而反過來遷移則相對難。
所以,強烈建議年輕的時候先去大城市看看,挑戰一下自己。
每2年給自己做個評估——一方面看看大城市的機會,一方面看看小城市的可能。
進可以一直留下,退也可以找到機會回家。
人生是一個不斷的階段性的開放、閉合、再開放閉合的過程。
少年階段的人生不斷打開,以可能性為主。中年開始逐漸收攏,以可靠性為主。
城市的選擇看似是一個地域選擇,背后其實是下一個階段的人生方向的判斷。
今天人生其實有很多新玩法:城市+互聯網,讓生活變成組合式選擇。
你的職業生涯變得越來越長,人生不再是出來-回去的單擺,而更多是打開-收攏-再打開的終身成長模式。
那為什么又不能回去——再回來——再回去呢?人生總是有很多可能的。
重要的,是你懂自己要什么,能夠認真選擇。
城市選擇也是一樣,比具體做什么選擇更重要的,是你在追,而不是逃。
不是因為在大城市待不下去而回家,也不是因為在小城市無聊而出發。
所以,在我看來,做出最糟糕選擇的,是在大城市卻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與這個城市的繁華和可能擦肩而過;在小城市卻天天忙于玩手機上網,對家人漠不關心的人。
今天,不管你選擇了什么,重要的是,一年以后,你朋友問你在哪里呢?做了什么選擇?
你會想起蘇軾的詞:試問嶺南應不好,此心安處是吾鄉。
愿你有在安心的地方,過安心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