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香
【摘要】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是息息相關的。一方面,教育的發展有賴于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也影響著教育的發展規模和速度,影響教育的內容、觀念以及結構的變化。另一方面,教育通過人和科技來助推社會經濟發展。同時,教育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也存在著不同步性,這都要求我們正確看待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
【關鍵詞】教育;社會經濟發展;關系
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是息息相關的,這不僅體現在實踐層面,還體現在學術理論層面。任何一個從事勞動生產的經濟工作者都受到過不同程度的教育,而他們所受的教育,雖然層次和水平不一樣,但都直接或間接與生產有關聯,也就是與經濟工作有關系。在學術理論界,已經開設了一門專門研究教育與經濟關系的學科——教育經濟學,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二者之間的關系,既研究教育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還研究經濟對教育的影響。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最基礎的經濟活動。教育和經濟是社會系統中兩個獨立的要素,都同時存在于社會這個大系統中,雖然二者的概念不同,有著不同的社會屬性,但依然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一、教育的發展有賴于經濟的發展
(一)經濟發展水平影響教育的發展規模和速度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教育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任何時候的發展都離不開人力、物力以及財力等的支撐。從世界教育發展的歷程看,在工業革命影響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越來越需要具備一定文化知識、有生產技能的勞動者來推動教育領域的發展;從工業革命至20世紀20年代,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在教育領域有了大規模的發展,已經普及了初等義務教育。一般來說,當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時,教育投入也相對較高,教育發展的規模也較大,發展的速度也較快。由于不同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教育方面的發展也呈現不一樣的情況。新中國成立時,我國經濟基礎還十分薄弱,經濟發展水平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事業發展緩慢、教育發展水平低下,文盲率高、小學入學率低以及大學在校生占人口比重極低等;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教育投入增多,教育領域也迎來了巨大的變化,教育事業發展迅速、高校數量增多、教師隊伍逐漸擴大、九年義務教育制度確立、高校擴招等;到今天,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這些成就離不開經濟發展的支撐。當然,同一時期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同樣也影響教育的發展狀況。經濟發達的城市,其教育的發展速度要比不發達的偏遠農村地區更快、發展規模更大。經濟發達的省份,其高校數量也遠多于不發達省份,比如大多數東部地區的教育發展起步早、發展快,西部地區由于地理位置、經濟水平的落后,教育事業發展緩慢,尤其是貧困偏僻的農村地區。
(二)經濟的發展影響教育觀念和內容的變化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表明,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教育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經濟的現實狀況,教育的內容隨不同時代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更新。教育的內容可以理解為社會經濟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生產實踐經驗的總結,是反映社會生產斗爭經驗的知識,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
從古至今,教育的內容與觀念在不斷變化和發展。古代儒家思想是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形成的,而“六藝”是先秦時期重要的教學內容,即禮樂教育、“射”和“御”的教育、“書”和“數”的教育,更多體現了一種“精英教育”觀念。到了近代,在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鴉片戰爭、洋務運動以及新文化運動后,我國近代經濟有了很大的變化,加上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商品經濟的出現、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西方的教育文明,引進一些西方教育觀念等,比如開設中外歷史、地理、外語等課程。新中國成立后,現代教育的發展也是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一五”等計劃的實施,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各項經濟舉措,出現了新的變化,例如九年義務制基礎教育的誕生、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等。新時代下教育的內容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調整與充實,有關教育方面的課程內容進一步趨向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觀念,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發揮教育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作用。”同時還進一步體現了核心素養和學科素養教育,更加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從中可以看出,新時代我國關于教育未來發展的規劃與方向是立足于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作出的部署。
(三)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
受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社會對于人才的培養以及勞動者接受教育方面有所變化,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結構的變化,進而影響到教育結構的變化,所以對受教育者應具備某種程度的文化水平、知識技能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重視。在我國古代,受小農經濟的影響,封建教育主要是“學在官府”,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現今,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數字經濟背景下的教育結構有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多種類型和層次。當經濟發展處于較高水平,在此基礎上發展的教育就會處于相對優勢的地位;相反,如果經濟處于落后的情況,那么教育就會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只有發展好經濟,提升我國的經濟實力,增強國力,我國教育才能夠在世界教育中占據優勢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刻指出,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勞動者素質的競爭,強調要努力建設高素質勞動大軍。因此,現代化的推進離不開人才,離不開教育現代化,只有在經濟現代化的基礎上,才可以構建上層建筑現代化,推動我國加快從世界教育大國邁向世界教育強國的步伐。
二、教育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支撐
(一)教育通過人來實現生產力的發展
從生產力三要素來看,勞動者——人是生產力三大要素之一,而教育又離不開人。馬克思主義認為,當勞動者還不具備生產經驗、知識和技能時,只是一種可能的生產力。為此,必須對勞動者進行教育,把可能的生產力轉化為直接的現實的生產力。當人通過受教育的方式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以及生產經驗時,可以更快地掌握勞動技能,最終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生產力發展,為整個社會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一般而言,受過教育的勞動者為家庭、企業和國家創造的財富比沒有受過教育的勞動者要多。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認為,勞動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對經濟的增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馬克思指出:“比社會平均勞動較高較復雜的勞動,是這樣一種勞動力的表現,這種勞動力比普通勞動力還需要較高的教育費用,它的生產要花費較多的勞動時間,因此它具有較高的價值。”由此可以看出,復雜勞動的勞動者需要相對較高的教育費用,但相比普通勞動力而言,他們能為經濟創造更高的價值,這也表明了教育與經濟相互影響關系中的人對于實現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性。而個人發展需要教育,教育投入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有學者認為教育投入與經濟增長正向相關,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投入越多,越有利于子女將來就業,取得更豐厚的經濟回報,這個過程必然同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相聯系,使得教育通過人變為現實的生產力,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當然,國家發展也需要教育,只有通過教育不斷提高國民的素質,為市場提供更多更高質量的優秀人才,才能提高勞動生產力,提升國家綜合發展能力,讓市場經濟具有不竭的動力。
(二)教育通過科技創新來促進經濟的發展
教育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不僅離不開勞動者——人這一重要因素,還要重視科技創新對經濟的促進作用。鄧小平曾說:“社會生產率有這樣巨大的發展,勞動生產率有這樣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勞動者所能夠帶來的生產力的高低會受自身所擁有知識的影響,而所謂的知識,離不開教育,因為大多數人通過教育的方式來獲取知識、學習各項技能。過去,學生更多是通過老師面對面的課堂教育獲取知識,今天,在線教育的發展,讓學生和老師有了更多選擇,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網絡獲取知識與信息,不僅方便,而且快速和高效。這些變化發展有助于人們整體素質的提高,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比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線網絡課程教育出現了井噴式的增長,教育行業也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期,為新時代打造經濟新的增長點注入了新的發展動能。智能時代,教育服務產業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是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消費和需求快速發展起來的現代服務業。由此可見,任何時候,經濟的新增長都要靠科技創新,而科技創新離不開教育。當然,教育發展和經濟發展是存在不同步性的。當教育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相適應時,就會促進經濟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因此,更需要認清教育與經濟的關系,不斷推進教育與經濟的雙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經濟·教育經濟學[J].教育經濟評論,2016,1(01):4-6.
[2]盧珊.關于經濟發展與教育之間的關系[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29(06):30-32.
[3]馬克思.資本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23.
[4]卜振興.論教育投入及其結構對經濟增長的作用[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1(05):81-89+206-207.
[5]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5.
[6]郭進,張洋洋.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談經濟發展與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關系[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000(005):34.
[7]蔡阿雙.基于振興鄉村戰略背景農村教育現代化研究——以石獅市為例[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3):30-31.
[8]吳越,杜學元.試論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J].生產力研究,2007(21):75-76.
(作者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