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見
【摘 要】本文論述新時代辦好思政課的路徑,提出應加強黨的領導,建立黨政聯系思政工作長效機制;嚴格遴選,激發活力,建強思政教師隊伍;推進思政課程建設,形成辦好思政課強有力的支撐;把握時代話語,豐富思政課“基礎和條件”的內涵,從而辦好新時代的思政課。
【關鍵詞】新時代 思政課 黨政聯系 思政工作 思政教師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3-0081-02
新時代高?!傲⒌聵淙恕薄芭喔T魂”,必須辦好思政課。高校應突出問題導向思維,找準制約辦好思政課的關鍵,抓牢辦好思政課的關鍵要素,精心布局,精準施策,實現關鍵要素協同共進、共軛發展,著力構建高校黨委為核心、部門負總責、思政教師為主力軍的育人工作大格局,在師資建設、課程建設、支持保障等方面多措并舉,走出一條辦好思政課的新路子。
一、加強黨的領導,建立黨政聯系思政工作長效機制
高校應建立黨政聯系思政工作長效機制,構建黨委領導、教學部門負責、家庭社會協同配合的大思政格局。黨委書記、校長親自把脈思政課,帶頭走進思政課堂,走近大學生,傾聽他們的價值訴求,給予他們周到的人文關懷,滿足他們成人成才需要。黨政領導全力支持各教學部門推進思政課程建設,重視思政師資建設,謀劃思政教師的職業發展,充分肯定思政教師的辛勤付出,切實保障思政育人服務需要。為思政部門確立地位,為思政教師點亮職業希望,讓思政教師受人尊重,思政工作受人羨慕,人人處處時時享有思政教育情懷。黨政領導要下沉一線,主動走近思政教師,傾聽教師的心聲,幫助教師解決教學工作、個人生活方面的實際困難,讓思政教師感受到溫暖和重視。同時,還要參與思政課教學過程,或聽課研課,或登壇開講,或促膝問教,體現真誠、信賴、肯定和關懷。通過思政課教學這個紐帶將學校黨政和思政教師緊密聯系在一起,激發思政教師活力,也使思政教師更加珍惜榮譽和地位,以報李之心、使命之志,加倍努力工作,更加關愛學生,更加熱愛思政教育事業。
二、嚴格遴選,激發活力,建強思政教師隊伍
(一)嚴格遴選,把牢思政隊伍入口。師者,人之模范也。應組建一支可信、可敬、可靠,樂為、敢為、有為的思政教師隊伍,讓優秀、令人信得過的教師講授思政課。因此,選拔思政教師要堅持標準,嚴把入口,層層遴選,將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教師引進思政教育隊伍。
1.堅持思想政治素養過硬原則。思想政治素養過硬就是思政教師要在思想上高度純化、政治上敏銳清醒、信仰上無比堅定、講堂上無比剛毅;要對黨忠誠,敢于擔當,勇挑重擔,敢立時代潮頭,敢發時代先聲;要保持家國情懷,心里裝著國家和民族。廣大思政教師都應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傳道者,“三個培養”根本任務的完成者,辦好思政課的最關鍵要素。傳道先要信道,思政教師應該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傳播者和踐行者,要時刻堅守“馬院人”的政治特性,堅持“馬院姓馬”“在馬言馬”的思政本色,自覺踐行“真信”“真懂”“真教”,思政教師才能講出思政課的政治性、理論性和人情味。
2.堅守思政專業素養過硬標準。配齊建強的思政隊伍,應該要有無比寬廣的知識,要有國際國內事業和歷史視野,要善于對真理進行通俗化、大眾化傳播。衡量思政教師專業素養強弱,除具備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養,還有幾個教育教學能力標準:一是善于挖掘、凝練馬克思主義中的思政教育核心元素,豐富思政理論課的教學資源,拓展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支撐平臺;二是將思政理論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能力,創設思政理論課教學語境;三是將時代元素有機融入思政理論課教學體系的能力,創新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和話語體系,提升教學效果。
(二)激發思政教師活力,打造思政課健康教育生態。尊師重教、親師信道、信師助教的思政課健康教育生態,要通過調動思政教師積極性、主動性、創造力并激發沉積待出的潛能來實現。要調動思政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力,就要給予思政教師充分的信任,給他們一定的地位和足夠的機會。只有全社會尊師、親師、信師蔚然成風,教師才能不遺余力地真教,不斷用自己人格魅力征服學生;學生才會趨師、親師、信師,才能真學、真懂、真用而知行合一。思政教師應通過運行“多聽、多看、互信、同做”長效工作機制,贏得對青年一代“立德樹人”要求的主動,守牢“立德樹人”“培根鑄魂”主陣地,促進健康和諧充滿人性的思政教育生態的形成。
三、推進思政課程建設,形成辦好思政課強有力的支撐
(一)深入研究思政課。研究思政課就是要準確回答事關辦好思政課的幾個問題,即思政課堅持什么樣的性質和方向,堅守怎樣的價值取向,如何厘清思政課蘊含的理論邏輯,該與專業課程建立什么樣的關系,以及如何從歷史與現實汲取養分。要確立思政課建設的靈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科體系建設,是思政課建設的根本保證。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攝,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要求,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活的靈魂。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弄清“立德”所需之“道”的問題,之后是為誰“傳道”、誰來“傳道”和怎樣“傳道”,明確“樹人”是落實“德”的規定的過程及最終結果?!暗馈睆暮蝸恚枰覍ぴ搭^活水。它厚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凝練于中國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它立足于對“三大規律”的認識與研究,萃取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發展的新境界、新成就、新貢獻,涵蓋了長期以來教師“傳道”的一系列規律認識和成功經驗?!暗馈睔v經時空轉換、社會更替,應時變化與自我更新,演變成今天教師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最關鍵“重器”——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內容,應倍加珍視、深入研究。
(二)建設思政“課程群”。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群”,不斷強固馬克思主義理論向心力,握牢思政理論課的話語權。要積極探索體現學校特色的優勢學科,精選專長教師開設思政課選修課程,建設高校大學生思政課實踐教育網絡平臺,形成“線下線上”“必修+選修+實踐體驗”的思政理論課的“課程群”,借助思政課“課程群”建設,形成思政課張力,突破傳統教育的閾限,拓寬實踐領域,完善思政育人工作體系,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力、影響力和實效性。
(三)以育人為根本,堅持育人和育才相統一。在推進思政課程建設的過程中,“課程思政”是大思政網絡拓展的重要陣地,而思政理論課則擔負著引領其他各類課程更精準、更有效“立德樹人”的功能,體現“立德樹人”專門性課程的示范擔當和專業水準。通過各專業課程提煉的“思政元素”這個關鍵紐帶,將“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緊密相連,把思政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同向聯結,將育人與傳授知識技能貫通,讓所有課堂都變成育人的主渠道,所有教師都是思政人,實現“立德樹人”旨歸的一次重要會師,此舉壯大了思政工作隊伍,拓展了思政工作布局,拓寬了授課主陣地,整合了教育資源,豐富了教育內容和方法,促成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與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的融通,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同向合力與協同并進,對辦好思政課形成強力支撐。
(四)在守正創新中深化思政課程改革。新時代思政課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堅持守正與創新的辯證統一,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守正。守正是指牢牢守住價值引領的初心,創新是指在遵循規律的基礎上大膽變革、推陳出新。思政課程改革立足問題導向,滲透問題思維,重點落實好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化、線下線上相融合、知行相伴等關鍵性工作。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必須以教育教學規律為基本遵循,價值規律給予思政課教育教學重要啟示:瞄準需求側、改革供給側。緊隨時代步伐,緊跟現實生活,貼近學生實際,把握學生思想動態,摸清學生思想需求,調整供給側的教育組合,提供高質量的實踐體驗,用超質感的語言、新媒體工具、云數據平臺,用更科學的“配方”、更精湛的“工藝”和更時尚的“包裝”,創設教學情境,包裝教學形式。運用案例講道理,透過道理講價值,通過價值講認同,既強調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又運用了方法論,牢記思政課價值引領初心,跟上時代,抓緊學生,走進學生心里,使其獲得實際體驗和理論認同。同時力戒以創新為名,不顧思政課教學實際,一味追求所謂形式上花里胡哨的翻新、蹭熱點、搞噱頭的沽名釣譽。
四、把握時代話語,豐富思政課“基礎和條件”的內涵
(一)依靠“基礎和條件”,是有信心、有能力辦好思政課的關鍵要素。新時代,廣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全力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教育實踐中,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科體系建設,不斷增強“四個自信”,在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形成了一系列規律性認識和成功經驗。這些都是辦好思政課所需依賴的“基礎和條件”,這些“基礎和條件”厚實了思政課家底,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根本保證、有力支撐、深厚力量和重要基礎;這些“基礎和條件”增強了思政教師的信心與能力,為思政課講出“思想性”、品出“真理味”、體驗“真實感”、盈滿“家國情”增添了鮮活生動的教育素材。思政課不能離開時代語境,緊跟時代的思政課才最現實、最鮮活、最深刻、最難忘。
(二)堅守主陣地,為建設具有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貢獻力量,是高校思政課的擔當與作為。堅守主陣地,為建設具有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貢獻力量,是新時代思政課教學最生動、最有力、最有效的實踐。高校思政課應堅守主陣地,用好小課堂,貼近大社會,培養合格接班人。廣大思政教師應不忘思政課初心使命,把講好中國故事、講好青春故事、講好“新三大戰役”、講好“新冠戰役”作為思政教育時代主題,把傳承“三種文化”,傳頌偉大精神,展示大國責任擔當,堅守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國際形象作為思政教育時代使命。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吸引、召喚新時代大學生,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效能助力青年學生成長。
總之,新時代高校應始終圍繞著、體現著“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總要求,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建強思政教師隊伍,推進思政課程建設,講好時代話語,著力構建育人工作大格局,推動思政課轉換教學理念,創新育人工作機制,從而辦好思政課。
【參考文獻】
[1]黃嶺峻.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守正與創新[N].人民日報,2019-01-25(9).
注:2020年度江蘇省高職高專院校思政課教學研究項目“‘辦好思政課關鍵要素實現研究”(20JSSYB09)
【作者簡介】張 見(1969— ),男,江蘇睢寧人,碩士,徐州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政理論課教學。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