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 梁毅 吳穎猛 黃偉釗 葉紅雨 唐渲
肺癌屬于臨床常見惡性腫瘤,其中NSCLC 占多數,也是造成中老年病死的主要原因。肺葉切除術是治療早期NSCLC 的常用手段,能夠將病灶切除,進而使患者生存周期延長?,F階段,胸腔鏡下手術治療已成為標準術式,較傳統開胸術而言,可顯著降低機體損傷,加快疾病恢復[1,2]。而隨著腔鏡技術的不斷改善,腔鏡入路由以往三孔逐漸過度到雙孔,甚至單孔法,力求最大程度減輕手術對機體造成的損傷,促進術后恢復。在此基礎上,因單孔胸腔鏡技術對設備及操作者要求較高,近些年臨床開展并不廣泛,對單孔腔鏡技術有效性仍無具體定論[3]?;诖?本研究旨在探討單孔與雙孔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在NSCLC 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6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98 例NSCLC 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 組與B 組,各49 例。A 組中男32 例,女17 例;年齡43~ 75 歲,平均年齡(62.97±7.63)歲;腫瘤直徑1.9~6.0 cm,平均直徑(3.95±0.66)cm;TNM 分期:Ⅰ期27 例,Ⅱ期 22 例。B 組中男30 例,女19 例;年齡44~75 歲,平均年齡(63.06±7.61)歲;腫瘤直徑1.9~6.0 cm,平均直徑(4.01±0.64)cm;TNM 分期:Ⅰ期26 例,Ⅱ期23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相關疾病標準[4],經手術病理檢查確診;②術前未行放、化療;③家屬及本人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手術禁忌證者;②既往胸部存在手術史;③凝血功能障礙者。
1.3 方法 兩組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并完善術前準備,采取雙腔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全麻),單肺通氣。
1.3.1 A 組 采用單孔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于患側腋前線和第4 或5 肋間,作一約3~5 cm 切口作為操作孔,胸腔鏡置于切口后緣上方;術中于監視器下將病灶肺葉周圍軟組織及動靜脈分離,行淋巴結清掃;然后于手術切口后緣放置引流管,并使引流管頂端上行至胸頂部,利于引流氣體,并于引流管旁10 cm 處做兩側孔,經彎折后沿脊柱向下,于切口后緣引出,引流胸腔積液,止血后手術結束。
1.3.2 B 組 采用雙孔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以腋中線與第7 肋間作一約1.5 cm 切口,并將切口保護套置入作為觀察孔;另做切口(約3~5 cm)于腋前線與腋中線間,作為主操作孔;其他手術原則同A 組。根據術中情況放置引流管。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術中情況,胸管放置時間和住院時間,術后VAS 評分,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①術中情況:包括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個數;②疼痛程度:對患者術后6 h、24 h 應用VAS 評分[5]進行評估,0 分為無疼痛,10 分為劇烈疼痛;③并發癥:心律失常、肺部感染、肺漏氣、低氧綜合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中情況對比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個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中情況對比()

表1 兩組術中情況對比()
注:與B 組對比,aP>0.05
2.2 兩組胸管放置時間和住院時間對比 A 組胸管放置時間(5.42±3.49)d 及住院時間(7.59±1.43)d 均顯著短于B 組的(7.04±3.37)、(8.42±2.07)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胸管放置時間和住院時間對比(,d)

表2 兩組胸管放置時間和住院時間對比(,d)
注:與B 組對比,aP<0.05
2.3 兩組術后VAS 評分對比 兩組術后6 h 的VA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 h,兩組VAS 評分均較術后6 h 顯著降低,且A 組顯著低于B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VAS 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術后VAS 評分對比(,分)
注:與本組術后6 h 對比,aP<0.05;與B 組術后24 h 對比,bP<0.05
2.4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胸腔鏡技術是胸外科步入微創時代的重大突破,允許高科技器械在現代電視攝影技術輔助下,將胸內復雜手術完成,且較傳統開放性手術而言,具有創傷小、出血少等優點,現已廣泛用于NSCLC 治療中。而隨著臨床對微創要求不斷提高,單孔胸腔鏡術應運而生,幾乎將經典三孔或雙孔胸腔鏡所有術式涵蓋[6,7]。但單孔腔鏡與雙孔腔鏡技術優劣勢,臨床一直備受爭議。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個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 組胸管放置時間(5.42±3.49)d 及住院時間(7.59±1.43)d均顯著短于B 組的(7.04±3.37)、(8.42±2.07)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單孔與雙孔腔鏡技術均能夠有效清掃淋巴結,保障患者預后,但單孔腔鏡更利于促進術后恢復,縮短住院時間。分析其原因在于,單孔操作時,手術器械及腔鏡由一個操作孔進行,使操作難度加大,因此會較雙孔腔鏡操作時間延長;但由于切口減少,出血量也會降低,縮短切口止血及關胸時的額外時間,故單孔腔鏡較雙孔腔鏡手術時間并未明顯延長[8]。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后6 h 的VA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 h,兩組VAS評分均較術后6 h 顯著降低,且A 組顯著低于B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單孔較雙孔腔鏡技術疼痛程度更低,可有效降低患者疼痛水平,利于術后恢復。分析其原因在于,術后6 h 因鎮痛藥物作用,兩組短期內疼痛差異不明顯,但隨著時間推移,因雙孔切口多,損傷大,加之胸腔鏡擠壓,故術后疼痛雙孔較單孔明顯;而單孔腔鏡技術切口小,可進一步降低多通道手術對神經、血管及肌肉的損傷,避免因切口增多而產生疼痛,進而使術后疼痛程度降低[9]。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單孔不會增加手術并發癥的發生,具有一定安全性。分析其原因在于,多數學者認為,單孔腔鏡因操作空間受限,不僅會增加手術時間,且切口直接置胸管也會加大切口漏氣、漏液發生幾率,這也是單孔腔鏡臨床實施較少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中,在切口后緣將引流管頂端上行至胸頂部,并將引流管旁作側孔,經彎折后沿脊柱向下置于肺葉與膈肌間,因此可有效降低漏氣、漏液發生率,使單孔腔鏡漏氣、漏液問題得到有效控制[10]。
綜上所述,單孔與雙孔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用于NSCLC 中,均可有效清除淋巴結,療效顯著,但與雙孔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相比,單孔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可降低術后創傷和切口疼痛程度,縮短住院時間,促進術后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