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研究河南箏樂的基礎上,以高等院校為對象,針對音樂專業的學生對河南箏樂的傳承問題,提出三項宏觀策略——在高等院校構建河南箏樂的生存空間;激發音樂專業學生自覺傳承的意識與能力;實現傳與承和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三項具體措施——走近傳承人、欣賞河南地方音樂、精神傳承。
關鍵詞:河南箏樂、傳承機制、可持續發展、高等院校
一、引 言
如何在高校中傳承河南箏樂并使其做到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實踐性較強的課題。一方面,音樂專業的一部分學生對河南箏樂只停留在“了解”的層面,而非真正掌握。即便是民樂專業的學生對于傳統曲目的詮釋有時亦表現出力不從心。另一方面,政府乃至全社會近年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河南箏樂的保護和傳承十分重視。河南箏樂傳承的挑戰與機遇并存,高校學子當抓住機遇,積極實踐并思考出行之有效的傳承機制,使得在高校內形成良好的發展體系。本文為“河南箏樂文化遺產在新鄉市高等師范院校的傳承與可持續發展研究”課題的部分內容,重在探討河南箏樂在高校的傳承問題。這里節錄發表的,為課題組提出、建議河南箏樂在高校中傳承和可持續發展的三項宏觀策略與具體措施。
二、宏觀策略
(一)在高等院校構建河南箏樂的生存空間
現如今,學校教育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我們應當不失時機地將河南箏樂傳承納入學校教育軌道,對當代民間社團、民間音樂家的單一傳承格局做出改變。中國的學校教育在傳承西方古典音樂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沒有學校教育,西方古典音樂在中國也很難大規模傳承、傳播),它也完全有能力和責任對本民族傳統音樂的傳承發揮自己應有的貢獻。(1)
(二)激發音樂專業學生自覺傳承的意識與能力
只有當音樂專業學生有了主動傳承的愿望,河南箏樂才能在高校乃至社會中長久生存下去。想要激發音樂專業學生自覺傳承的意識可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著手。物質方面,使河南箏樂的知識課堂化,形成有學時、有學分、有考試的“三有”管控局面;精神方面:要使學生們認識到傳統音樂包括河南箏樂的美好之處。正如1748年龐貝城的發掘,向西方人真實的展現出了古代社會的壯麗與燦爛,便引動了全歐洲的有識之士對古代社會的向往,致使后來出現了西方美術發展史的又一高峰。雖然文化的崛起并非僅此一個原因,但這卻是一個十分關鍵的起始點,因為看到美好而對其向往,因為向往而不停探索。想要激發學生們自覺傳承河南箏樂的意識,首先使其了解河南箏樂文化,使學生感受河南傳統箏樂其自身的魅力,從而帶動其繼續學習的積極性。
(三)實現傳與承和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
在高校內傳承與發展河南箏樂的終極目標,是建立此音樂適應其高校的運行機制。該機制的建立,可以從“課內”教師教學和“課外”學生互相幫扶兩個方面著手。“課內”教師教學不必多論,此機制重點在于“課外”互相幫扶。積極調動各年級古箏專業學生力量,將傳承工作落實到每一年級。形成“一級幫一級”的循環機制,高年級利用課余時間與低年級交流,在學生之間形成既有教又有學的良好學習氛圍,高年級通過教低年級使知識更內化于心,低年級在除課堂外的時間再次學習,做到溫故而知新。真正實現傳與承和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三、具體措施
(一)走近傳承人
正所謂“學莫便乎近其人”,想要學好河南箏,與河南箏派傳承人的交流是一種便捷且有效的學習方式。一方面,在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網絡資源實時共享,學生們可通過線上查找資料、觀看直播、觀看人物專訪等形式進行學習;另一方面,邀請傳承人,開展線下講座、大師班、專場音樂會等活動。如2016年11月9日由河南省民族管弦樂學會主辦的中州箏派音樂會及中州箏派大型講座在黃河科技學院報告廳舉行,邀請到中州箏派傳承人曹桂芬女士。
(二)欣賞河南地方音樂
河南箏派所演奏的樂曲大都與河南豫劇、曲劇及大調曲子有密切關系。因此想要學好河南箏樂,就要追根溯源,從頭學起。聽河南戲曲,找尋河南韻味,思考河南箏樂的音樂風格。除河南箏派演奏的河南傳統箏曲之外,一些作曲家也會對河南的戲曲進行再創作,發展為器樂曲。如徐曉林創作的弦樂五重奏《木蘭從軍》,便是對豫劇《花木蘭》中《劉大哥講話》片段的再創作。作曲家通過對原本劇中音樂旋律的運用使聽眾獲知此為河南曲調,但作為學習演奏此曲的河南學生怎樣彈出其河南風味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答案之一便是聆聽并學習河南地方音樂。
(三)精神傳承
精神傳承可分為兩個方面:品德傳承和曲韻傳承。首先,品德傳承關乎演奏者對個人的嚴格要求,中州箏派傳承人曹桂芬女士曾說:“學藝術,心要靜;藝高來自下苦功,熟練方能隨心欲;大方氣魄,姿勢端正;藝術上的成功,人格上的魅力,心靈要美要純,聲音才能動人。”(2)其次是曲韻傳承,河南箏曲要想演奏出其特有的味道,就要重視左手按滑音的訓練,如河南箏中頗具代表性的幾個技法:倒踢正打、密搖、游搖、大小顫等等。曹桂芬女士說:“一盤菜里,有鹽、有油、有醬油,還有什么作料”,曹桂芬女士將一首樂曲比喻為一盤菜,將左手對音韻的處理喻為調味品也是十分的形象了。
結語
河南箏樂在高校中傳承與發展是一項長期并需要反復實踐的工程,遠非一項課題能夠完成。作為一篇文稿,我們只是在總結前人成果與經驗的基礎上,就河南箏樂在高校中的傳承與發展的問題提出了幾個對策與建議。文中所提出的建議及策略也是在實踐中總結出的,對其發展狀況和前景亦有待于進一步觀察。河南箏樂在高校中的傳承與發展一方面要借鑒其他成功建立傳承機制的案例,另一方面,要堅持不懈的思考和探索,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最終建立一套比較完備的高校內河南箏樂傳承體系。
注釋:
(1)趙塔里木、樊祖蔭、徐天祥:《我國少數民族音樂資源保護與開發的對策研究》,《中國音樂》2015年第一期,第14頁。
(2)曹桂芬女士在《名家講名曲》欄目第6期上的講話
參考文獻
[1]趙塔里木、樊祖蔭、徐天祥.《我國少數民族音樂資源保護與開發的對策研究》[J].《中國音樂》,2015.
[2]王昆普、郁可盈、舒嶄.《河南箏樂流派藝術的推廣與教學實踐應用》[J],《四川戲劇》,2019.
本文系新鄉市社科聯調研課題“河南箏樂文化在新鄉市高等師范院校的傳承與可持續發展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項目編號:2020—001
作者簡介:孫澤匯(1997—),女,漢族,在讀碩士研究生,河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古箏演奏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