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棟 汪睿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它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是人類共同的文化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如何將傳統的文化遺產與現代的潮流藝術設計元素相融合,使之產生火花,從而帶來良好的社會效應與經濟效益,是我們當前需要研究的方向之一。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設計;創新創意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在千百年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傳承、發展的文化藝術的知識、創作方法、技藝和形成的生活禮儀、民俗、節慶活動。其本質是形而上的思想和意識形態的文化內容的表現形式與創意思維,以及在這一思維指導下形成的有形物質作品。今天我們要保護的是其可以留存于世的創作規制、創意思維、創新方法之根。
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目的是保護掌握了創作技法、創造思維和創意方法真諦的那些傳承人,要通過他們的言傳身教,將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創作的方法、思維、路徑以及制作技藝、原理傳授給下一代,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人類帶來的美好生活和人文財富世代相傳。在當前信息化、商業化、智能化、城市化時代的影響下,遺產地的美學價值大大降低,非物質文化質量有所下降,雖然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是有很多問題,面臨很多挑戰。一、人們的重視成都不夠,部分人群沒有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淺薄的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實施專業人員的工作,忽視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覺和發展。二、缺少規劃、開發過度,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后,盲目開發,缺少完整的規劃,忽視了遺產的質量和保護。如何提高國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激發大眾的興趣,與大眾關注度高的創意設計融合。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界各國經過歷史積淀遺留下的具有一定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和遺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面臨自然因素的侵蝕和人工因素的破壞,同時科學技術的迅速更迭為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帶來了新的保護方式和呈現方式。關于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的新技術的應用成為了中外各行各業探索的重點。如何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提煉出其精髓,形成一個系列性的語言并與創意設計融合是當前所研究的主要重點。
從設計創新的視角出發,探討基于非遺文化的具體設計方法,為非遺文化傳承尋找新載體,創造新的設計思維,實現現代藝術設計與非遺文化保護的雙贏。對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提煉成一系列的元素,通過AR、VR等互聯網技術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變得喜聞樂見,具有趣味性、參與性、便捷性和共享性。利用現代數字媒體新技術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展現出來,可以很好的減少實際材料的使用,實現零污染零排放等效果。與各地博物館,文化館和科技館等文化科技場所聯系合作將所制作的具有當地特色的非物質文化以VR,3D等虛擬場景。展現在相關場所,以讓更多的群體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
通過數字化、互聯網化讓更多的人接觸、分享,同時并利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提煉出的設計元素與時尚設計更好的融合。通過數字媒體技術展現出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破除空間的限制,更好的展現的各個年齡段的受眾面前,并且可以增加適當的趣味性、觀賞性、參與性,增加群眾了解,接受的程度。對于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和繼承有很好的推廣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被歷史檢驗過的美學形態,順應當前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的趨勢。設計創新與非遺的結合,如:以長效機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未來發展、市政規劃上經濟建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生存與發展體現,以一種更新穎、更現代、更吸引人面貌出現在人們視線中,從而由點及面帶動更多人群去關注非遺,了解設計,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設計創新中煥發新的生命。通過保護與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助力當地旅游發展,使當地居民收入能夠有所提升,生活質量逐步改善。通過旅游經濟的發展,各類公共文化設施不斷增加,借助非物質文化發展的旅游資源,可以繼續發展衍生產業,將文化元素、民族資源、傳統特色等有機的結合起來,建立文化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建筑,進而推廣文化藝術衍生品的銷售。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的現代時尚經濟,可以改變當地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使產業結構趨于優化,不斷提升可持續性和人文性;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代表的活態文化融入區域建設發展中,可將傳統的文化建設變為深度體驗的感受式推廣方式。傳統的手工、民俗等文化得到傳承與展示的同時,促進當地民眾的受益,經濟的受益又能夠使民眾的民族文化信心增強,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發展循環。
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的新技術應用成為探索的重點。如何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提煉出其精髓,形成一個系列的語言并與創意設計融合是本課題所研究的主要重點。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提煉成以系列的元素,通過AR、VR等互聯網技術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變得喜聞樂見,具有趣味性、參與性、便捷性和共享性。通過數字化、互聯網化讓更多的人接觸、分享,利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提煉出的設計元素與現代時尚設計更好的融合。
參考文獻
[1]“非遺文化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研究趙捷 四川商務職業學院.
[2]非遺傳承與創新中的藝術類高職教育改革探討 張囡 陜西藝術職業學院.
[3]時尚創意設計 讓傳統非遺回歸現代生活 章莉莉 上海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