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艷
摘 要:近年來,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化改革,數學教學中歸因理論的分析和研究已經得到了更多的教學者的重視。歸因主要指的是通過對事物發生的原因進行分析,由此推斷出行為發生的全過程,一般情況下通過歸因分析能夠對事件發生的環境和之后的行為進行預測和控制。因此歸因理論總的來說就是在對事物的分析中將人們的心理活動與客觀實際情況聯系在一起,對人類的行為和動機進行相關的認識和觀察。文章主要針對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歸因與學生歸因進行分析和調查,找到問題所在,并制定出能夠符合學生心理發展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師歸因;學生歸因;研究
一、 引言
初中數學是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初中數學教學的開展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和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在進行數學教學研究中,為了能夠通過系統的研究提高學生初中數學學習的效果,通過歸因理論可以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通過系統的方式進行科學的分析,從而找出影響學生數學學習的最主要的因素。在歸因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又產生了推理歸因、協變歸因等新的理論,這些理論也是對歸因理論的發展和延伸。通過對初中數學教學中涉及的教師歸因和學生歸因進行分析和比較,使初中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更加高效,不斷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同時也會對初中數學教學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二、 初中數學學習中歸因研究的方法
(一)預備研究階段
在對初中數學學習的歸因理論研究中需要采取實際措施對學生學習成敗歸因進行有效分析。在研究的過程中,首先需要進行真實相關數據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數據資料是支撐研究順利進展的關鍵。教師特定歸因和學生自我歸因通常情況下會在一些原因項目分析中表現出趨向性的特點,而這種趨向性主要表現在能力的差異、動機發展的原因、學生在學習中的努力程度、學習的方法原因、學生的學習基礎的差異、教師以及家庭環境因素的影響等。在研究準備階段都需要對這些相關信息進行系統的調查分析和詳細的記錄,確保在預備研究階段就能夠做好一切準備工作,使后續的分析和研究能夠順利開展。
(二)正式研究階段
在對初中數學學習中歸因理論分析的正式研究階段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需要準備研究材料。研究材料主要包括對教師和學生分別開展研究的相關調查表格:教師調查表和學生調查表。在教師調查表中需要包括以下四個問題:請選出班級中數學學習成績排名最靠前的4名學生,包括兩名男生和兩名女生;選出班級中學習成績排在最后的4名學生,也是兩名男生兩名女生。接著研究人員對這8名學生按照成績的好壞進行排序,成績好的學生按照成績由高到低進行排序,成績差的學生按照成績由低到高進行排序。然后根據數學學習原因表中列出的影響因素的內容讓學生每個人選擇出3個對其學習影響最大的選項。最后,根據學生的選擇情況,并且在研究中結合歸因理論中的歸因維度的3個特征,有效進行五點評定。
第二,被試取樣與研究程序。在歸因理論研究中需要在某個地區選出好、中、差3個不同級別的6所中學,在選出的6所中學生再抽取28名教師作為研究的樣本,接著再安排每位教師選取出所帶班級中的4名數學成績比較好的和4名數學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因此總共抽取的學生樣本是224名。在研究中對選出的數學教師和學生進行分別的研究和調查,保證研究的結果的正確性。
三、 初中數學學習中教師歸因和學生歸因的具體分析
(一)數學教師特定歸因分析
從對歸因理論研究的相關的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來,教師對學生學習成績比較好的歸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學習的動機,比率占到56%,另一個是學生在學習中努力的程度,占到76%,但是這樣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忽視教師的影響因素和家庭因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教師的影響因素占到了22%,家庭因素的影響只占到了14%,其他方面的影響因素幾乎為0%。由此可以看出,在對教師特定歸因分析中,教師對學生學習初中數學的特定歸因中學生的努力程度和學習的動機是最為關注的,而對其他方面的影響因素關注非常小。
教師對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的歸因分析中最重要的三個方面是學生的努力程度,選擇的占比為58%;學習基礎因素,比率為70%;學習的動機因素,占到60%,這部分的分析也同樣是忽視學生家庭因素,選擇的占比只有20%,以及其他教師因素的影響因素,比率只有1%,其他方面的影響因素也同樣幾乎為0%。教師在開展教學中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和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在教師的特定歸因上具有明顯的差異,而最主要的就是教師影響因素和學習基礎因素這兩個內容,而在這兩者中學習基礎差是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成績難以提高的最為關鍵因素。雖然在教學中這個因素經常被教師忽視,但是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分析,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差異性對學生學習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通過以上數據分析可以看出,教師對學生成績比較差的學生的歸因分析中認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基礎、努力程度以及學生的學習動機這三個方面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的影響比較大,而其他方面的因素往往會被教師所忽視。
在分析中教師在對待成績優異的學生和差生的歸因維度上,可控性和穩定性都存在非常明顯的差異,在實際的初中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中,教師通常會對這兩種學生展開分析和比較,從而實現在教學活動中對他們的歸因維度進行控制的目的。在進行具體的原因分析中發現,教師通常會認為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和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都是內在原因發揮著最為關鍵的作用。
(二)學生的自我歸因分析
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在進行自我歸因分析時,通常都會把學習的方法和學習基礎這兩個因素作為學習歸因的最主要的因素,其中學習基礎的選擇率占到了67%,學習方法占到了62%,教師因素的選擇率為46%,學習能力與學習動機的選擇比例基本是相同的,為36%,家庭影響因素占到了12%,其他方面的影響因素為3%。而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在進行自我歸因分析時,經常會認為學習方法、學科基礎以及努力的程度等因素作為主要的歸因,其中,努力程度選擇率為19%,學習方法為75%,學科基礎為67%。在整個分析中教師(4%)和家庭環境(3%)的因素對他們學習可能產生的影響通常也會被忽視。通過對學生自我歸因的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對學習好的學生還是差的學生,家庭因素和其他因素通常會被忽視,他們都更加關注學習的方法和自身的努力程度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