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瑛
摘 要:對英語的學習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保證人才教育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重要手段,英語作為初中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性科目之一,有助于幫助學生開闊眼界,讓學生認識到世界范圍內文化的多樣性,通過對東西方文化的對比進而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刻的認識。然而當下在初中英語教學之中,一些教師沒有正確認知英語教學的目標,只重視對西方文化的教育和傳遞,導致學生只是單向地接收了西方文化,而沒有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的能力,面對這種情況就需要對在初中英語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這一議題展開探究。
關鍵詞:初中英語;中國傳統文化;滲透;教學策略
一、 引言
從電影《戰狼2》的高票房到《中國詩詞大會》等傳統文化類節目的興起再到“中國夢”的提出,都可以發現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發展,國際話語權的提高,當下中國社會的文化自信正在不斷提升。英語教育能夠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這種能力培養的目標不僅是需要通過基礎教育讓更多人認識到西方文化,能夠學習西方文化之中的進步之處,更是需要有更多的人能夠在世界上發出中國聲音,能將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傳遞出去,讓世界能夠全面、正確地認識中國。但是當下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中,部分教師只看到了通過英語讓學生認識西方文化的方面,而忽視了培養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的能力,此類單向的英語教學模式難以達成新課改之下的英語教學目標。為了讓初中英語教學能夠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發展的趨勢,就需要強調日常教學活動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更好地培養學生通過英語來傳遞中國傳統文化的能力。
二、 傳統文化的滲透現狀
(一)初中英語教材中有一定局限性
文章將以仁愛版教材為例進行初中英語教材中中國傳統文化滲透情況的探討,在仁愛版教材中只在九年級下冊的“Unit 5 China and the world”中較為集中地涉及了中國傳統文化,包括茶葉、孔子、長城、故宮等,但受到教材容量的限制,教材中涉及的中國傳統文化較為有限。此外,教材中在呈現中國傳統文化時是站在西方視角下來選擇代表性的中國傳統文化意象,也就是說教材中所選擇的茶葉、孔子等中國傳統文化意象是西方世界所熟知的,對其他西方國家所不熟悉但承載了濃厚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象涉及得較少,因此初中英語教材在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時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性。
(二)教學活動中缺乏傳統文化
在開展英語教學時老師為了讓學生不僅能夠讀、能夠寫、還要能夠說,通常會教授學生如何更好地就一個話題與外國人進行交流,告訴學生外國人的禮儀習慣、日常交流方式等,這種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單方面地接受了大量西方文化習慣,但是卻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儀習慣了解不足。在跨文化交流中,只有熟悉東西方文化,才能夠更好地了解雙方文化的異同,實現更深層次的交流,而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片面地傳遞西方文化,導致學生缺乏用英語主動將中國傳統文化傳遞出去的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處于弱勢地位。
三、 滲透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一)能夠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解讀,第一個層面是能夠讓學生更廣泛而深刻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向周圍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第二個層面是培養學生對外國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能力。通過當下的初中英語教學,初中生能夠對馬克·吐溫、莎士比亞等國外文學大家有所了解,也能夠了解西方文化中傳統的節日、社會文化習慣等,甚至一些學生還能夠背誦一些較為冷門的西方傳統詩歌。然而學生卻無法用英語表達粽子、春聯、清明等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象,更不要提用英語來表達唐詩宋詞等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詩歌。
這種只重視對西方文化的教學而忽視了讓學生用英語來表達中國傳統文化能力的模式之下,極大地加劇了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文化逆差”現象,即西方文化大量輸入中國社會,而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卻缺乏對外輸出的能力。為了有效緩解這種“文化逆差”的現象,就需要在基礎教育階段培養學生的文化輸出能力,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二)能夠強化民族自豪感
相較于其他學科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英語學科的一個獨特優勢在于能夠讓學生從第二語言的角度去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在東西方文化的對比之下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和五千年歷史積淀之下的文化底蘊,進而提高初中生的民族自豪感。
而當下初中英語教學之中忽視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導致英語學科之一獨特優勢無法體現,學生難以通過對比來感受東西方文化的異同,進而能夠對自身所處社會的文化氛圍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此外,少數教師在英語課堂上對西方文化大加贊揚,甚至通過貶低中國傳統文化的方式來褒獎西方文化,這種對文化的主觀和片面看待極大地影響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利于學生正確看待東西方文化,更不利于初中生形成自身的文化認同感。
而在英語教學中如果不滲透中國傳統文化,那么當學生有著民族自豪感時卻無法用語言向外國友人介紹自己的本民族文化,缺乏足夠的語言能力導致無法將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傳遞出去。
四、 初中英語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滲透策略
(一)適當地優化教材內容
英語教材是開展英語教學的基礎,而面對當下英語教材在中國傳統文化滲透中存在的局限性,就需要適當地對教材進行修改,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中國傳統文化在英語教材之中所占的比重,例如在仁愛版初中英語教材八年級下冊“Unit 7 Food festival”中增加對代表性的中國傳統食物的介紹,通過適當地修改初中英語教材內容來為中國傳統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滲透提供更加優質的載體。
對初中英語教材有深刻審視的角度下,從中國傳統文化滲透角度在教材中適當地增加能夠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詞匯和閱讀文本,并結合初中生英語學習的特點(初中生的英語語法知識較為薄弱,詞匯量也較為有限),選擇難度適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內容的英文表達,例如一些簡單詩歌的英譯作品。比如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先生所翻譯的《許淵沖經典英譯古代詩歌1000首》中的內容,李白那首著名的《靜夜思》被翻譯為了“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Oh can it be frost on the 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英譯詩歌之中的詞匯簡單易懂,瑯瑯上口。當下中國許多文學作品都有了十分優秀的英譯版本,初中英語教材可以節選其中閱讀理解難度較低,符合初中學英語學習特點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