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色泥正在融入我們日常生活并不斷與現代工藝和審美進行更多的融合,特別是造型和藝術感方面,不單單只追求使用感,也在不斷豐富色泥的造型和藝術性的同時也提高色泥的品質,讓色泥技藝不斷地傳承與發展。本文通過對色泥的色料比和色泥的形態用途研究探索以展示色泥的特別之處。
關鍵詞:色泥;結合;創造
在現在大多數人看來色泥在陶瓷史上的記載十分零星,它從形態講遠遠沒有各類陶罐瓷瓶源遠流長,從畫面裝飾上又不如青花釉里紅等博人眼球,但不得不說在漫長浩瀚的陶瓷史里對它的贊美卻也是數不勝數。
人們對色泥的認知,僅僅停留在市場上出售的普通色料,沒有人給它過多的關注,也幾乎沒有人探索其燒成發色之類的問題,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不管是藝術陶瓷還是日用陶瓷,已經越來越多的接觸到色泥并關注其長遠發展的可行性。
1 泥的表達
千年以前,我們先人不僅擁有豐富的泥土資源還熟練的掌握了制陶技術,對陶器造型的技巧和色料的運用也是我們今天仍然在學習的。早期歷史多記載原始陶器、黑陶、彩陶,我們以黑陶為例,黑陶工藝具有黑、薄、光,紐四個特點,黑是指它有烏黑的色彩;薄是指器體很薄,所以黑陶又有“蛋皮陶”之稱。同時,這時期巳掌握了封窯技術,陶窯也有很大的改進,例如火口很小,有較窄較深的火膛,這能加強窯室的溫,也便于在燒時封閉面使之還原,提高器物的燒成硬度,并產生灰或黑的色彩效果,這些因素,形成了黑陶工藝的特殊的藝術風格。這是黑陶的制作工藝,但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制成黑陶的泥土,這些泥土是黃河流經帶來的大顆粒泥沙又經過長年累月的河水沖刷,使泥土細膩無沙,才能在黑陶燒制過程中產生均勻的純黑色陶器。這也是泥的表達形成了陶器的藝術。
那我今天所探究的色泥其實與黑陶也存在著一些相似之處,它們都屬于用色彩來創造自身價值,以顏色來體現藝術美感,不同之處自然也有很多,比起黑陶的純黑質感色泥的色澤更為豐富,選擇性也更多,是可以隨著現代日用陶瓷和藝術陶瓷一起發展的新類型。
2 色泥之絞胎
色泥中最有名也最有特點的品種——絞胎。絞胎盛行于唐代,靖康之變之后就失傳,因為它的流行時間實在非常短。所以我們可能對色泥了解可能不是非常清晰,尤其是現代大多數人對絞胎的認知僅僅停留在高溫陶瓷料與泥土簡單的混合上。
絞胎的做法是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而絞胎所用的主要泥料分為人工合成色泥和天然色泥材料兩類。然后再根據所需要的器型進行剪切分割,切片組合,制作成形,最后再澆一層透明釉燒制就算是完成了。由于絞泥操作過程是極其富有創造性的過程, 不同色泥經拼貼、鑲嵌、拉坯、模印等操作,使色泥彼此相互擠壓粘結形成了一些寫實或者抽象的肌理圖案和紋樣,所以泥坯絞揉操作方式的不同,對圖案影響很大,也使得紋理變化無窮無盡,同樣也使這世上每一件絞胎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但研究表明更為重要的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環境下,絞胎規律的紋樣更多的體現了人們對自然的順從,對自然規律的敬畏之情。
現如今隨著色泥的發展,色泥的使用變得多種多樣,從多塊泥片拼接成外觀裝飾發展到色泥上色,色泥填色,也有記載用色泥給紫砂坯上色成為紫砂作品最重要的裝飾技法之一,紫砂作品表面雕刻紋樣的顏色都是填上去的色泥,要經過很多道工序后才能出來完美的成品,這樣繁瑣的過程會使紫砂裝飾結合的更緊密而且顏色永不褪色。
而我們現在因為絞胎工藝的復雜和審美的更多的現代藝術家改變轉為更多的接觸操作便捷的色泥。色泥的優勢在于和絞胎色彩同樣豐富但是卻不用保持規律性的花紋,也不用過多的特殊手法,操作也更簡單,這樣反而在造型和紋樣上有了更多的發展,在作品大小上也可以進行更多嘗試,不用一味地固定形態,這些幾千年以來的優秀的傳承凝結著人類的智慧和技藝的藝術美感。
3 色泥本質
那色泥到底是什么呢?
其實簡單來講,色泥只是在白泥或其他泥料中加入不同的顏色高溫陶瓷顏料而形成的一種新泥料。這種新泥料操作起來簡單快捷,只要按照一定比例將高溫陶瓷顏料兌清水研磨至完全溶化,兌入色泥漿料然后充分攪拌加以揉合,最重要使其顏色均勻即可。一般色泥的漿料與陶瓷顏料的比例為100:5-7的樣子。不過色泥的配兌,就像我們畫畫時的水粉調色,主要根據畫面要求和色彩需要進行深淺調整,自己可以適當調整顏料的兌入比例,用來改變色泥的顏色濃度。在人工配制色泥過程中,也需要先了解基礎泥料的組成成分與配比,再選擇不同的顏色素進行配制,色素可以配制出的顏色很多像紅色、黑色、橙色、藍色、綠色、紫色等等,不同的比例配比能產生出深淺不同的色泥。
當然到目前為止沒有明確的數據顯示色泥有固定成色,因為色泥燒成顏色充滿了不確定性。少量的顏色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褪色、變色、甚至沒有顏色的情況都是可能出現的,你很大概率得不到自己想象中的顏色,但其實還是很多人覺得色泥創作的整個過程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往往才是樂趣所在。
4 色泥與日常的交融性
色泥在現代陶藝中的運用已經非常常見了,在日用瓷中也有不少延伸,因為作為日用的色泥作品大多會最后施加一層透明釉,所以安全性有極大保證。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實驗中心教師劉丹介紹,韓國陶藝家作品則將絞制好的色泥采用機器進行拉坯成型,自然延伸變化的紋理和精致規則的器物外形,使現代成型工藝手段下的作品保留了傳統工藝中的偶然性和隨機性特征,現代絞胎具有人為裝飾所無法替代的自然裝飾美。 這就是色泥的現代衍生,保留本身的優秀特征并不斷加以發展,融入生活超越生活。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色泥融合的陶藝作品要更多,因為色泥填充是當代陶藝經常使用的裝飾手法,像在拉坯過程中挖出部分坯體填入不同顏色的色泥,然后和原有坯體接緊實防止氣泡產生,再拉出想要的器型,這樣拉出來成品坯體色彩極為豐富,也能呈現出不同規律的花紋。這種比起色泥裝飾要來的簡單快捷但花紋不可控,完美作品有一定運氣成分。
5 小結
在陶瓷藝術不斷發展的今天,色泥比起千年前,融合傳統精髓結合現代審美潮流,以更多的新樣貌并且在我們面前展示出更好的效果,不但能很好的融入我們的生活,還兼具了時代美感和傳統意義,不僅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也能更好地提升視覺需求,我們需要更多的去探索和實踐,才能使色泥工藝在陶瓷發展中不斷地進步和發光。
參考文獻
[1]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上海:東方出版社.2010.4 第二版
[2]郝建英.大美之器論絞胎.[J].中國陶瓷2013,49(10)91
[3]任鵬.現代絞胎陶瓷藝術中的揉練之美.[J].陶瓷.44.
作者簡介:嚴靜妤(1996.10.21)女 ,學歷:研究生 ,研究方向:陶瓷,單位全稱 景德鎮陶瓷大學 。
(景德鎮陶瓷大學?江西?景德鎮?3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