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宇 徐哲俊
摘要:近年來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逐漸成為國內外改革的新趨勢,疫情期間大范圍線上課程的開展也為人工智能課程的推廣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為了應對逐步推廣編程教育的新要求,結合翻轉課堂的優勢拉近學生們與人工智能的距離,培養孩子們接觸編程的興趣。為此,本文主要研究應用于人工智能相關課程的翻轉課堂式教育方法,以及在此種新興教育方法下大眾的接受程度。
關鍵詞:翻轉課堂;人工智能;接受程度
1、選題背景和研究設計
1.1國內外研究現狀
許多發達國家先行探索實行人工智能課程,但其側重點各不一樣。到2003年中國頒布了新課標大綱,才開啟了全國在中學教學規劃中開始把人工智能這門課程推廣開來。最開始的時候只在試驗區施行這種新的課改,當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果后才開始從試驗區為起點,將已經經過實踐的人工智能教學推向全國。2004年,Strayer博士在其授課當中實驗性地加入了翻轉課堂,其問世也得到了研究學者褒貶不一的態度。[1]國內翻轉課堂教學也進行了不懈探索,較為系統地介紹或描述的人有黎加厚、鐘曉流等。[2]
在了解國內外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和人工智能相關課程推進現狀,我們可以得知國內翻轉課堂的實踐成熟程度多于人工智能的融入,國外人工智能課程和翻轉課堂教學都比國內起始更早,所以實踐更多,經驗更豐富,而國內高中的開始較早,這些都為發展人工智能翻轉課堂式教學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可借鑒經驗。
1.2 將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應用于人工智能課程目的
為了順應日新月異的發展步伐,基礎教育工作者應在教學當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術手段,以便補足教育短板,開展更為完善的教學活動。將翻轉課堂式教學理論與人工智能教學相結合,能夠推動人工智能教學模式創新,從而豐富基礎教學架構。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為祖國的新一代引導信息化概念,還促使一線教師在提高自身教育素養的同時,不斷地去實踐探索教學規律。
1.3研究方法與過程
本研究在查閱相關圖書、瀏覽網絡,翻找大量相關資料后,分析翻轉課堂與人工智能的優點與不足,國內外的發展情況,奠定了本研究的理論基石。通過對師范學校相關專業學生的問卷調查,更多的了解同學們對于人工智能翻轉課堂式教學的看法,對重點問題和教學中可能出現的負面情緒展開調研,并尋求被調查者的意見去解決這些問題。為了解老師和家長對翻轉課堂教學的看法和適應度,筆者與幾名小學任職老與和家長進行了訪談,從此采訪調查中能夠更多的了解到人工智能翻轉課堂式教學在實施過程中為大眾的接受程度和諸多局限性。[3]
2、數據與評價分析
2.1學生問卷調查分析
筆者根據研究目標制定問卷調查,填寫該問卷調查的分別有基礎教育教師,小學學生家長,將從事教育事業的大學生,在校學生等共計322人。筆者設置的問卷問題主要有:您認為學生是否應該開始人工智能課程?大多數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興趣有多少?您認為開始培養編程思維對學生們未來是否有幫助?您對翻轉課堂這種教學模式的接受程度?與傳統課堂相比,您覺得在學習人工智能的時候,翻轉課堂式教學有哪些優勢?您認為是否應該在教學當中擴大資源供給,讓學生得到均等的機會學習人工智能和計算機課程?
通過問卷反饋的數據來看,人工智能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大部分人開始認同人工智能教育,并認為祖國的下一代應該跟上科技發展的腳步,從小培育人工智能的思想。而且,大多數在校同學在疫情期間,已經熟悉線上遠程課程與軟件錄播課程的操作學習,他們的家庭成員對線上課程有了充分的了解。但是,由于國內教育水平不一,教學資源供給不一樣,地方地區的授課水平也相應的有一些差別,而在這種情況下依然有少部分家長認為課本知識和應試科目才是最重要的,這種想法值得我們深思。
2.2 教師訪談記錄分析
為了更好的了解基層教育者的心理,筆者基于此次研究與17位一線基礎教師交流訪談。從中我們可以得知,現在人們對于人工智能和翻轉課堂都是持支持態度,愿意去接觸和嘗試,但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也發現隨之帶來的一些弊端,說明我們完善和實踐的腳步應該加快,才能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推廣推進,讓更多人參入到其中。
3、結論
雖然這一代教育者與家長多數對此課程呈贊同態度,但課程設計遲遲不能向前推進,多半也是源于一些現實問題。比如:人工智能課程目前在不發達地區普及較少;部分家長不理解,認為課下不應該占用家長時間,并且擔心課程加入影響應試教育;老師和家長們擔心孩子們借此機會沉迷于電子產品;相關設備不完善等。
對此,筆者建議:學校微機課程應該不止進行WPS授課,開始逐步加入簡單編程思想,為人工智能課程的開設打下基礎。學校應該加大宣傳力度,由老師引導,讓家長們多了解該課程授課的優勢和未來發展的趨勢。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授課時間靈活,將每堂課課程時間設置較為短暫,設備可以采用家中具備的手機電腦等,由家長陪同觀看。
參考文獻
[1]鄒景平.教育的“破壞式創新”上場了[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3):15.
[2]知不知者的教育[EB/OL].http://linban001.blog.163.com/blog/static/10665884201461251644661
[3]李志,潘麗霞.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導論[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2:144,185,318.
作者簡介:宮宇(1997),女,漢族,吉林長春,研一,延邊大學,民俗生態文化旅游。
(延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