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云
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已在我國多個省區實施,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三地理一輪復習課堂教學如何開展? 有哪些教學模式? 這是廣大中學地理教師要重點探索與實踐的課題。
大家知道,中學地理新課程標準為中學地理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考試命題等提供了依據。因此,中學地理課堂教學應圍繞中學地理新課程標準開展,貫徹新課程理念,落實新課程標準要求,著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這要求廣大中學地理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探索出符合中學地理新課程理念的中學地理課堂教學模式。
根據中學地理新課程理念,改革傳統的高三地理一輪復習課堂教學模式,構建與實踐“依靠學生,激發思維、培養能力”為核心的高三地理一輪復習課堂教學模式,建設良好的教學生態、形成高效的整體教學效果。
下面簡要分析高中地理三大教學模塊高三地理一輪復習課堂教學活動中,構建與實踐“依靠學生,激發思維、培養能力”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模式,供廣大中學地理教師借鑒與參考。
高中自然地理模塊主要研究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宇宙環境、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的組成、發生、發展、演變等規律及其與人類生產、生活的種種關系問題。其系統性強、空間跨度大,抽象難理解。故利用網絡探究,可化抽象為具體,化繁為簡,化無形為有形。其教學模式為:
編制網絡課件→學生上網探究,自悟自測自得→教師總結規律
(1)編制網絡課件。教師根據新課程標準與新高考的考試要求,將購買的及網上下載的有關教學軟件或教學素材,根據學生的地理基礎與學習、思維能力情況,編制成具有較強交互功能的與本校學生實際相適應的網絡課件。其中設置“學習目標”、“考點分析”、“主干知識思維導圖構建”、“難點突破”、“近年高考命題特點及解題思路”、“今年考試專家預測”、“創新思維訓練”、“學習效果反饋”等欄目。
(2)學生上網探究,自悟自測自得。教師組織學生上網學習、探究,每人一機,根據自己的基礎與能力,選擇相應目標層次的教學內容及相關欄目,自己決定學習進度,自己感悟學習規律及知識原理、特征與價值,遇到難題按“幫助”鍵,尋找網絡幫助。通過自主化的網絡學習,使每位學生都“吃得飽、消化得了”。
(3)教師總結規律。教師從網上監控學生上網學習、探究情況,幫助學生解答疑惑,點撥學習、探究方法、技巧,組織學生總結主干知識的有關特征、規律,教師作評價后,給出參考答案。
中學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人類活動(農業、工業、城市、交通、通信、商業、金融等)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問題,與社會現實聯系緊密。通過案例教學,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引導學生將地理原理與生產、生活實際相聯系,從案例探究中尋找知識規律,感悟人文地理功效問題,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其教學模式為:

(1)提出案例。教師根據本節課內容搜集資料,精心編寫成案例。上課伊始,教師展示案例。
(2)確定探究主題。教師組織學生閱讀、分析案例材料,引導學生從案例中發現要探究和解決的問題。
(3)開展案例問題探究。教師組織學生通過學生自主思考、小組合作、集體探討等方式開展案例問題探究。教師根據學生探究情況,適度地進行點撥,力爭使問題的探究取得新的突破。
(4)總結拓展。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對案例探究取得的成果,誘導學生發現新問題,分析與解決新問題,把探究活動不斷引向深入。
例如,在復習“農業生產布局因素”一節時,改變傳統復習課中教師對影響農業生產布局諸因素進行詳盡介紹的做法。上課伊始,教師提出一個教學案例:亞洲是世界水稻的集中分布區,稻谷產量占世界稻總產量的90%以上,水稻被稱為“亞洲糧食”。并投影“世界水稻分布圖。”
然后,教師引導學生確定本案例探究主題:①、亞洲水稻生產與地形、氣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的關系;②、亞洲人口數量、勞動力數量、生產歷史、生活習慣、個人偏好等人文因素對亞洲水稻生產的影響。
教師組織學生圍繞案例探究主題開展究例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結合課本有關原理、地圖及本地區水稻生產的實際,由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各抒己見。
最后,由學生代表總結影響亞洲水稻生產布局的因素,并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提升影響農業生產布局因素的原理層面上。
區域地理是研究某個區域自然地理特征(如位置、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物、礦產等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如居民、交通、農業、工業、商業、城市、環境等特征),以及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區域地理景觀特色及開發利用前景等區域問題。各區域間知識結構具有相似性,其特征具有差異性。按傳統的“文圖結合、師授生記”的教學方法,不但扼殺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還會使學生有類似重復的感受,其學習興趣蕩然無存,造成“廢多效微”的教學結果。
構建區域地理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人人成為參與者、實踐者和探究者,使其在獲得知識與技能的同時,獲得興趣、信心與能力。其教學模式為:
確定研究課題→成立研究小組→確定研究內容→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研究成果匯報活動→課題答辯會
(1)確定研究課題。將中學區域地理以區為單位設立研究專題。如東亞、東南亞、西亞、中亞、北非、南部非洲、歐洲西部、歐洲東部、北美、南美、大洋洲、南極洲、我國北方區、南方區、西北區、青藏區等17 個研究課題。
(2)成立研究小組。按照中學區域地理研究課題的數量,將全班同學分為相應數量的研究小組,確定組長與組員。由組長與組員根據本組同學的興趣與特長選定研究課題。如有一位學生的親戚是美國華人,他對美國為主的北美地理饒有興趣。于是,他自告奮勇當研究小組組長,并邀請三位美國“發燒友”組成了北美研究小組,興致勃勃地開展北美地理的研究性學習活動。
(3)確定研究內容。由組長帶領組員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及高考核心素養要求,確定區域地理研究內容,教師作指導,并提出修改和完善研究內容的建議。如南亞研究小組確定了下列研究內容,得到教師的肯定。①、南亞次大陸及其由來,②、南亞宗教問題,③、南亞古代文明與自然地理特征的關系,④、南亞經濟現狀及發展前景,⑤、南亞地區沖突問題。
(4)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由組長做好課題研究具體分工與合作事宜,教師指導學生上網或到圖書館搜集相關資料,或訪問有關學者、教師等,并指導學生根據相關的目標、內容與所搜集的資料,寫出相關區域地理的研究報告。
(5)研究成果匯報活動。各小組派一名代表將本組的研究成果向全班同學展示匯報,亦稱作導游活動。師生則一齊神游祖國錦繡河山與世界異國風光,實現各小組研究成果共享,從而輕松地掌握了區域地理知識、原理,培養了學生的地理綜合能力,提升了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6)課題答辯會。小組代表匯報后,其他組同學向本組同學就有關問題提出質疑,本組同學認真答疑,達到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如東亞研究小組匯報后,同學們紛紛提出下列問題,要求該組同學回答。①、東亞地區為什么多臺風、地震? ②、東亞地區為什么沿海地區經濟較發達? ③、第二亞歐大陸橋的開通,對東亞經濟發展有何影響? ④、為什么美國戰略重心開始由西歐轉到東亞區? 等等,那研究、探討、質疑、答疑的氣氛,猶如專家答記者問,學生所表現出的質疑、答疑能力令教師欣慰。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學生的思維與活動總是有較強的依賴性。剛開展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的高三地理一輪復習創新教學活動時,學生往往表現出“不合作”狀態,影響新課標教學效果。這要求教師應循序漸進,循循善誘,漸入佳境,切不可操之過急,一步到位,更不能要求太高,否則會適得其反。
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高三地理一輪復習創新教學活動,強調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對性格內向、基礎較差、能力欠強的學生,教師應給予特別的關心與援護,給予鼓勵和扶持,讓其不斷進步,逐漸縮小與性格開朗、基礎扎實、思維能力強學生的差距。在分組研究、討論時,應做到兼顧各類學生,做好他們的協調工作,使其進行優化組合,優勢互補,相得益彰。
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高三地理一輪復習創新教學活動,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或分組研討,給學生學習、思考、討論、研究的充足時間與機會。但絕不是放羊式的自由活動課,而是有目的、有秩序、有計劃、有控開放式的教學活動課。這要求教師精心備課,認真設計課堂教學過程,提高駕駛課堂能力,做到控而不死,活而不亂。教學活動內容要圍繞新課程標準的主干知識及重點知識進行。在培養學生能力與發展個性的同時,要讓學生掌握主干知識體系及思維導圖,掌握知識的生成、發展、應用與創新。
在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高三地理一輪復習創新教學活動中,教師角色意識非常重要,它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成敗。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高三地理一輪復習教學活動,要求教師角色是多樣的,且應隨課堂過程的變化而扮演著不同角色。如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創新思維的激發者,學生學習潛能的挖掘者,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發現學生閃光點及特長生發展潛質的伯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