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麗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是新醫改的重要內容之一,而衛生人力資源水平及配置是影響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和人口健康狀況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相關統計數據,分析了2009 年新醫改以來云南基層醫療衛生人力資源現狀和變化情況,在此基礎上提出改善云南省基層醫療衛生人力資源水平和結構的政策建議。
新醫改實行以來,云南省衛生人力資源總量呈穩步增長態勢。2009 年-2018 年間,云南省衛生人員總數從19.68 萬人增至38.98 萬人,年均增長7.9%。其中,衛生技術人員數增長較快,從13.52 萬人增至30.18 萬人,年均增長9.3%;占衛生人員總數的比重由68.7%升至77.4%,提高8.7個百分點。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助理)醫師數量增長較慢,年均增長5.7%;注冊護士人員數量增長較快,年均增長12.8%。

圖 2009 年-2018 年云南省衛生人員數量變化趨勢
1.人力資源總量增長較慢。2009 年-2018 年,云南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三類基層醫療機構人員數量逐年遞增,年均增速為5.8%,但比全省衛生人員總數平均增速低2.1 個百分點。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人員數增長較快,由0.35 萬人增至0.92 萬人,年均增長11.2%;鄉鎮衛生院人員數由2.51 萬人增至5.06 萬人,年均增長8.1%;村衛生室衛人員數增長相對較慢,由3.69 萬人增至4.90 萬人,年均增速僅為3.2%。
2.人力資源人均占有數量少。2009 年-2018年,云南省每千農村人口鄉鎮衛生院人員數由0.67人增加至1.26 人,每千農村人口村衛生室人員數由0.93 人增加至1.22 人,但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仍然偏少。2018 年,云南省每千農村人口鄉鎮衛生院人員數比全國平均水平少0.23 人,比東、中、西部地區分別少0.35、0.03 和0.34 人;每千農村人口村衛生室人員數比全國平均水平少0.32 人,比東、中、西部地區分別少0.44、0.32 和0.2 人。
3.人力資源配置結構有待改善。2009年-2016年,云南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三類基層醫療機構人員數占全省衛生員總數的比重總體呈下降趨勢,由33.3%降至27.9%,下降5.4 個百分點。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衛生人員占比較低,相對比較穩定,總體保持在2.2%-2.4%;鄉鎮衛生院衛生人員數占比以2013 年為分界點呈先降后升趨勢,2018年占比升至13.0%;村衛生室人員數占比呈逐年下降趨勢,由18.8%降至12.6%,下降6.2個百分點。從人力資源類別看,基層醫療機構注冊護士人員數增長較快,年均增速達到13.2%,其中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和鄉鎮衛生院注冊護士人員數分別增長27.3%、14.0%和10.8%;執業(助理)醫師人員數增長較慢,年均增速為6.1%,其中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和鄉鎮衛生院執業(助理)醫師人員數分別增長14.9%、10.1%和3.2%;鄉村醫生和衛生人員數年均增速僅為1.2%。隨著注冊護士人員數快速增長,云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病床與護士的配備比例(以下簡稱“醫護比”)有所改善,2018 年達到1 比1.58,但比云南省醫療體系整體水平低0.55 個點,比全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整體水平低0.28 個點,比西部地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整體水平低0.58 個點。其中,鄉鎮衛生院醫護比例為1 比3.64,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為1 比1.59。
4.農村醫療人力資源水平偏低。2018 年,全國鄉鎮衛生院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衛生技術人員比重僅為15%,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低18.8 個百分點;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資格的衛生技術人員比重僅為15.6%,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低14.2 個百分點;而村衛生室具備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人員數僅占9.5%,其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員數僅占0.7%。據對云南省15 個市(州)、59 個縣(區)的166 個鄉鎮(社區)衛生院的入戶調查數據顯示,2016 年166 個鄉鎮衛生院,共有12480 名衛技人員,有 3064 人是非醫科專業學歷出身,約占總數的四分之一;在具有醫學相關學科背景學歷的人員中,中專學歷人員占 29.9%,大專學歷人員占18.75%,大專以下學歷、中職以下職稱占比較大。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揮著健康“守門人”的重要作用,提高基層衛生人員總體水平,不斷優化人力資源配置結構,是提高基本醫療服務能力、促進分級診療就醫格局形成的重要基礎,建議從以下幾方面促進云南省基層醫療衛生人力資源水平提升。
1.建立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培養長效機制。建立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培養長效機制,充實基層衛生人員隊伍。改善基層醫療衛生人員執業環境,提高衛生人員待遇,增強就業吸引力,鼓勵醫學院校畢業生及城市醫務人員投身基層醫療機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事業。加強定向醫學生培養,適當擴大招生規模,為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和農村基層定向免費培養醫學生,解決以上地區衛生人才“引進難”問題。
2.持續優化基層醫療衛生人力資源結構。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分配激勵機制,堅持多勞多得、優績優酬,拉開收入差距,重點向關鍵崗位、業務骨干、做出突出貢獻以及邊遠貧困地區的人員傾斜。持續實施“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搭建二級以上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的定向幫扶橋梁,定期下派二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支援基層醫療機構,提高基層衛生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
3.重點加強基層全科醫生培養力度。大力開展基層醫療衛生人員繼續教育,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專科醫師參加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完善全科醫生薪酬制度,擴大全科醫生特崗計劃實施范圍,向貧困地區傾斜職稱晉升政策,加快壯大貧困地區全科醫生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