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褚臨風
微課程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課程模式,是生成式的課程,可體現幼兒整合式的學習。同時,微課程小而靈活,更貼近幼兒的真實生活。與傳統的教學活動不同,幼兒在微課程活動中是自由的,他們可以與材料產生互動,在不斷探究的過程中產生一系列課程微故事,從而不斷深入課程內容。教師需要敏銳地捕捉到幼兒在活動中的每一個細節,根據幼兒的需求,結合各種教育資源,為幼兒的進一步探索提供可行性的材料。本文將從微課程的產生、實踐以及后續發展這三個時間維度出發,為幼兒園微課程活動的發展提供實踐性策略。
微課程來源于幼兒的興趣與需求,而材料是課程產生的重要載體。在活動中,幼兒會巧妙地運用材料來完成自己的活動目標。在探究的過程中,他們會因為體驗到成就感,而對材料產生探究興趣,從而對材料進行更有深度的探究。
幼兒在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有不同的學習目標,材料的投放需要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既要顧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科學探究能力、藝術創造能力等方面的現有水平,又要考慮幼兒通過成人的指導可以達到的水平,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內為幼兒能夠達到的預設目標做準備。

低結構材料是區域活動中投放比例較多的材料,因為其玩法多樣、可塑性強,幼兒可以在自主活動中加以運用。幼兒可以用多種方式與低結構材料進行互動,深入感知材料的特性,激發幼兒對材料的探究興趣,微課程《紙杯樂》便由此誕生。
彩色紙杯是一直投放在教室區域中的低結構材料。一開始,幼兒在游戲時只會將紙杯投放在“飲料店”,但隨著幼兒的不斷探究,紙杯竟作為一種建筑材料出現在建構區中。幼兒利用紙杯建造“金字塔”,體驗將紙杯不斷壘高的樂趣。我們及時抓住幼兒的探究興趣點,展開了紙杯的探索課程。
由此可見,投入玩法多樣的材料,不僅能提升微課程的操作性,還能讓課程隨著幼兒的興趣不斷發展。
微課程的整個過程都需要材料來支持,由于活動內容層層遞進,幼兒在活動時所需要的材料也會不斷增加。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仔細觀察幼兒的活動情況,了解幼兒的能力水平,根據現有的教育資源盡可能地提供適宜幼兒探究的材料,來支持幼兒的活動。下面我以微課程《我們的坡》為例,進一步探討有效添加輔助材料的策略。
景皓從美工區拿來了剪好的瓦楞紙,說道:“我再試一試這個紙。”“不行,這個紙會被壓壞的。”旻凱立即否定了這個想法。“沒關系,我們可以先試一試。不試怎么知道行不行。”于是,景皓將瓦楞紙沿著波紋的方向,折成了一個半圓形。他固定住瓦楞紙的兩端,坡道搭建好了。旻凱立刻拿來一個乒乓球,放在軌道上,可是球并沒有滾動。
在探究的過程中,幼兒會根據自己以往的游戲經驗,通過更換滑坡上的物體或增加坡的傾斜度等方式加快物體下落的速度。當物體的下落遇到問題時,幼兒會開動腦筋,尋找教室里的各種材料,大膽嘗試并感知不同材料之間的摩擦力的不同。
為了讓幼兒將塑料積木玩出多種花樣,我們在積木盒的旁邊投放了一盒卡紙和一盒水管,希望幼兒在物體連接上有進一步的探究。在搭建的過程中,幼兒由獨立拼搭慢慢轉變成組合式的搭建,進而又對坡道產生了興趣并進行了探究。由于幼兒是初次創造“坡”,他們對于坡的興趣很高,我們充分給予幼兒機會,利用教室里的各種材料進行試驗,讓他們充分感知物體之間的摩擦力,從而開始進一步探究。

游戲活動開始了,玩塑料積木時,幼兒無意識地將玩具盒的蓋子斜靠在盒子上。小花激動地拉著小寶的手說:“你看!我發現了一個坡。”小寶問:“在哪里呀?”小花拉著小寶來到玩具盒的旁邊:“你看這個蓋子!”“為什么你說它是一個坡呀?”小花從地上撿起一本書,然后說:“你看好啦,這個書放在上面,是可以滑下來的。”“那我試試看別的東西可不可以滑下來。”小寶從遠處拿來一個塑料積木,輕輕地放在上面,積木也滑了下來。
幼兒在前期制作坡的活動中已經感受到坡能使物體滑動,他們會在活動中將事物與坡進行聯結。玩具盒的蓋子放在一旁形成了一個坡度,讓一旁游戲的幼兒獲得了經驗遷移。坡是什么樣的?所有的物體都能在坡上滾落嗎?幼兒帶著這些問題不斷地尋找物體進行試驗。在多次嘗試之后,他們發現了坡的秘密,坡是一個傾斜的面,物體在坡上可以滑落下來。
我們來到操場上,幼兒發現滑梯的滑面也是一個坡,有了這個坡度,幼兒可以很快地滑下來。幼兒由發現教室里的坡延伸到尋找幼兒園里的坡,在感知坡面與水平面構成一個角的特性后,幼兒更多的是從“角”出發去尋找幼兒園的坡,如草地上的小坡、滑滑梯的坡、臺階旁的滑坡……
在《我們的坡》微課程中,幼兒從發現坡到感知坡的特性,再到尋找生活中的坡。每一環節都是相互滲透、彼此聯系的。幼兒從材料的組合中發現了“坡”,為了讓幼兒更好地感知坡的特性,教師會在區域內提供多種材質的紙片供幼兒進行探究。多層次材料的投放會使幼兒在使用過程中發現新的教育契機,課程內容也會隨著幼兒的興趣點不斷地深入。
在整個案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會觀察幼兒每次活動的情況,分析幼兒在活動中所獲得的經驗,并進行反思,提供多樣的輔助材料供幼兒進行實踐探究。微課程是一項過程性的課程活動,每個環節都是相互連接、不斷深入的。利用添加輔助性材料的方式不僅能夠重燃幼兒的探究興趣,還能讓課程實施呈現動態化的發展。
微課程的生發是為幼兒今后的學習發展做準備的,課程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幼兒對材料的探究就停止了,這是一場持續性的探究活動。因此,我們曾經投放的相關材料還應存放在區域中,供幼兒進行探究。
幼兒活動材料的投放可以突破原有的區域劃分,每當幼兒需要某種材料時,可以自主領取。就如同微課程《紙杯樂》結束后,紙杯依舊作為我們班的低結構材料而投放在教室區域中。在微課程《我們的坡》中,幼兒也會運用紙杯來感知物體滾動的軌跡。這不僅有利于幼兒學習經驗的遷移,還延伸了活動,使幼兒對同種材料的產生不同的認知。
課程材料由活動的核心材料逐漸轉變為輔助性的材料,這樣更有利于幼兒開展新的探究活動,他們的活動需求也能得到更多的支持,經驗也會遷移至其他方面。
每個微課程的實施都離不開材料的支持,材料可以成為班級微課程的重要來源。在實施微課程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敏銳地觀察到幼兒的活動需求,以巧妙地增添輔助性材料這一方式,讓課程活動能夠更加深入地開展下去。每個班級的微課程都具有不同的特色,幼兒對同一事物的探究興趣點也會有所不同,教師在課程推進的過程中始終扮演著觀察者、支持者、引導者的角色。根據班級微課程的具體情況投放適宜幼兒發展的活動材料,才能不斷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才能讓活動伴隨幼兒的興趣不斷深入地開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