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梁豐幼兒園園長 許麗萍
美國馬薩諸塞大學的喬治·福門教授在《兒童經歷的尋常時刻》的專題報告中指出:“兒童的大部分時間以及成長不是在被命名為‘學習’的活動中度過與取得的,而是由一個個細微的生活片段聯結而成。恰恰是這些片段,蘊含了令人難以想象的潛在契機。最佳的時刻是簡單細小的尋常時刻,而不是那些龐大復雜的時刻。如果沒有教師的關注,尋常時刻也就只會從兒童的生活中平淡地流過,而不會在兒童的學習歷程里留下痕跡。”
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是培養可支持幼兒持續發展的各種習慣,而習慣養成教育需要“浸潤”在生活片段的“尋常時刻”中。
浸潤是熏陶滋養。“潤物無聲、教育無痕”是教育的一種方式,也是教育的至高境界。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幼兒,尤其是道德之美的熏陶和愛的滋養,都能給予幼兒無聲的教育和有力的鞭策。教師要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借助傳統節日,讓幼兒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吸收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浸潤是春風化雨。習慣的養成需要淡化教育的說教痕跡,需要教師情感的浸潤。教育需要注入情感。當幼兒“冥頑不靈”時,停止無休止的說教吧,讓我們蹲下身來,聽聽他們的想法,主動去擁抱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愛。情感的通道是引導幼兒的最佳路徑,精神世界就是靠“水滴石穿”建設出來的。因此,教育是充滿人文精神的、閃動著人性光輝的浸潤過程。
浸潤是日積月累。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久久為功,教育實際上是一個累積的過程,需要日積月累而產生作用,具有反復性和持久性的特點。因此,教育需要“積沙成塔”“滴水穿石”,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方能達成目標。
讓我們“熏陶滋養、春風化雨、日積月累”,開啟浸潤教育的正確方式,促進幼兒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