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金靜
現代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提出:“幼稚園需布置一個科學的環境,盡可能地領導兒童栽培植物(花卉、菜蔬) ,布置園庭從事澆水、除草、收獲種子等工作,并飼養動物等。”自然角正是這樣一個科學環境,在這里,幼兒不需要等待同伴,不需要集體活動,他們可以自發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階段性、偶然性或是長期性的觀察,這樣的角落也更加符合“課程游戲化”精神。在多年的職業生涯中,我發現有很多偶發的科學活動是在自然角發生的,當我開始有意識地用照片和文字記錄下幼兒的表現后,也越發感受到自然角的價值和意義。
《3 ~ 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下文簡稱《指南》)科學領域中提到:“幼兒對感興趣的事物能仔細觀察,發現其明顯特征;能根據觀察結果提出問題并大膽猜測答案;能通過觀察、比較發現不同種類物體的特征或某個事物的前后變化。”“觀察”二字出現在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典型表現中,可見“觀察”是豐富幼兒科學經驗和發展幼兒科學能力的主要手段。對自然角的動植物進行觀察與探究有利于幼兒的科學素養發展。《指南》科學領域中還提出:“能用圖畫或其他符號進行記錄;能用數字、圖畫、圖表或其他符號記錄。”記錄能力也是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一部分。
自然角內的植物長期不更換、甚至死亡后也沒有更換,或是所種植的植物沒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沒顯示出與四季的密切關系。
選擇自然角材料時比較盲目,有的材料明顯不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如給小班幼兒欣賞銅錢草等不常見的植物,飼養難存活的蠶寶寶等。
教師對各年齡段幼兒的特點把握不準,記錄手段單一或流于形式,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觀察記錄的價值沒有完全得以體現。例如,每周邀請一名幼兒做記錄,教師沒有科學地進行引導,更沒有關注幼兒記錄的真實性。
隨著課程游戲化研究的推進以及對游戲和生活獨特價值的重視,幼兒園及教師對自然角的價值有了普遍認可,上述問題也多有改善。但如何讓自然角滿足不同年齡段幼兒的需求?教師還可以給予哪些適宜的指導來搭建適宜幼兒年齡段的支架,支持幼兒提升呢?結合近年來的工作實踐,我獲得了一些感悟。
教師在選擇自然角的動植物時,往往先從經濟實用性和利用率的角度考慮。我們常常看到小、中、大班都在養綠蘿和烏龜;春天,蠶寶寶成為每個班的焦點動物;秋天,菊花又成為自然角里的主角……這樣的千篇一律顯然是不適宜的。
首先,教師要有研究精神,多學習植物的相關知識就會發現碧玉、常青藤、吊蘭、發財樹、羅漢松等都是“好養”的植物。其次,教師要以幼兒的經驗和發展水平為參考依據,選擇合適的種植和養殖對象。小班應以一種常見的觀賞類植物或種植作物為主;中班可以以2 ~ 3種植物為主;大班階段則可以拓展幼兒的經驗,豐富植物的品種,還可以增加科學種植小實驗。第三,即使在特定的時節選擇相同的動植物,教師也可以根據本班幼兒的興趣以及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適宜的研究角度。如在飼養蠶寶寶的活動中,中班可以圍繞尋找桑葉、日常喂養、清理盒子、觀察蠶寶寶的體型變化等方面進行探究;大班幼兒可以觀察了解蠶寶寶從孵化、蛻皮到結蠶繭的一生,并以相關繪本作為工具書,追隨幼兒的興趣生成新的活動。去年,大班幼兒觀察到蠶寶寶時常昂起頭,他們在繪本中尋找答案,知道蠶寶寶即將結繭了,蠶結繭需要一個適宜的位置來支撐身體。幼兒萌生了為蠶寶寶搭建“吐絲房”的想法,他們討論、設計、繪制圖紙、選擇材料、實施搭建。在此過程中,幼兒用到了以往的建構經驗和手工技能,感受到不斷接受挑戰的趣味性。
幼兒表征的主要方式是涂涂畫畫。小班幼兒的涂畫僅僅是線條和色塊,教師可以用文字記錄下幼兒充滿童趣的語言并將這些語言讀給其他幼兒聽,實現觀察記錄的表達功能;中班幼兒逐漸能用繪畫的方式讓別人看懂自己要表達的意思;大班幼兒對細節的描繪會更加準確和到位。對于中、大班幼兒來說,真實觀察、如實記錄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是寶貴的科學探究品質,也是幼兒在實踐中得到的感悟。
萱萱來到種植園地觀察山芋并請我記錄文字,她的記錄單上畫了圓圓大大的山芋葉子,旁邊還有蝴蝶和彩虹。當我詢問萱萱時,她說:“我沒有看到蝴蝶,我希望山芋快快長大。”我邀請她描述所看到的山芋葉子,她清楚地說:“山芋葉子有5個尖尖的角。”這時,我對她說:“記錄是為了讓大家知道山芋葉子有什么樣的變化,如果你不將自己看到的東西正確畫出來,其他小朋友看你畫的記錄時會犯糊涂哦!”在我的解釋下,萱萱重新畫了一張畫,描繪出她眼中真實的山芋葉子,而我也將她畫的那張“期望中”的山芋圖貼在美工區。
幾個月后冬天的一個早晨,幾名幼兒好奇地問我:“老師,我都看不到山芋了,它們去哪兒啦?”“山芋是不是被拔掉啦?”面對疑問,我提議他們去翻一翻記錄本找線索。幼兒們在往前翻看記錄本的時候,發現山芋葉子和藤蔓是越畫越小的,他們很快就推測出:“山芋死了,藤蔓慢慢變枯,最后爛掉了,所以今天看不到了。”幼兒們基于前期真實連續的記錄單,大膽猜測出山芋消失的秘密。
許多幼兒記錄時會和萱萱一樣畫上小鳥、蝴蝶、彩虹……一直以來,我們都鼓勵和肯定幼兒在創作中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但科學記錄最重要的意義在于還原植物一個階段內真實的生長情況,如果進行夸張的創作,那么觀察和記錄也就失去了科學性。尤其是當幼兒記錄中對記錄的關鍵特征有所忽略時,教師需要及時引導。
教師在幼兒記錄的過程中鼓勵他們認真觀察、如實記錄,肯定幼兒實事求是的好品質。在記錄后,更要發揮連續記錄的優勢,并進行分享和討論,通過比較不同階段的記錄,發現植物的生長變化,并猜測植物產生變化的原因,真正發揮連續觀察記錄的作用。那么,連續記錄除了可以幫助幼兒推測過往、尋找原因,還可以帶來些什么呢?
大班時,幼兒們來到全新的園區,園所里有幾棵銀杏樹、紅楓樹、桂花樹、龍爪槐、樸樹……從夏入秋,銀杏樹葉變黃掉落,紅楓樹葉由綠變紅,都讓幼兒們驚嘆不已。我們敏銳地察覺到幼兒的興趣,和幼兒一起討論并決定將銀杏樹、紅楓樹和龍爪槐納入我們日常的自然角觀察記錄中,每周進行一次寫生記錄和寫真拍攝。樹葉從秋天變色到冬天落光,又從春天發出嫩芽到夏天郁郁蔥蔥,幼兒們用照片結合繪畫的記錄方式將一年四季都留在了畫面里,也留在了他們的心里。


《指南》在科學探究部分的教育建議中提到:“通過拍照或畫圖等方式保留和積累有趣的探索和發現;幫助幼兒回顧自己的探究過程;通過提問等方式引導幼兒思考并對事物進行比較觀察和連續觀察。”觀察記錄正是符合這些教育建議并能幫助幼兒認識自然界中動植物的重要方式和有效手段。
大自然是一座寶庫,幼兒園里的自然角是寶庫的縮影,它對于幼兒有著天然的吸引力。作為教育者,我們要善于利用自然角的資源,摸索總結出基本的自然規律,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資源優勢,并在開放自主的自然角氛圍中幫助幼兒有所收獲,無論是心理上的滿足、能力上的提升,還是習慣上的養成。讓我們一起努力,讓自然角不平淡,讓幼兒的記錄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