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辰
摘? 要:2017年4月,嚴歌苓發表小說《芳華》。同年12月,由原著改編,馮小剛導演、嚴歌苓編劇的同名電影在國內上映并熱播,很多觀眾在觀影之余,捧讀起作家的原著小說并掀起討論熱潮。本文擬從小說《芳華》的敘述視角,主角劉峰的主要事件之前的文本處理以及重要人物的故事插敘等三個方面來探討該小說所呈現的藝術特點。
關鍵詞:敘述視角;亦實亦虛;文本處理;前后呼應;故事插敘;畫面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8-00-02
一、引言
小說《芳華》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為背景,講述了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著流轉變遷的人生命運的故事。嚴歌苓從12歲時起參加文工團,從軍13年,后赴美留學,移民美國。她的作品也因此常常表現出跨文化的內涵特質[1],突出描繪人物在多元文化的重疊處遇到的文化沖突及身份認知,不過這點在《芳華》這部作品中似乎沒有明顯的表現。
在《芳華》中,嚴歌苓以文工團女兵蕭穗子的視角,以學雷鋒標兵男兵劉峰的“觸摸事件”為線索,描繪了20世紀70年代的文工團眾生的生活,與他們在之后的人生命運,在講述普通人的故事的同時也蘊藏著宏大的時代敘事背景。正如前所言,小說部分取材于嚴歌苓本人的親身經歷,從某種角度上說也有她對當年一些事件和人物做出的懺悔。本文擬從故事的敘述視角、文本處理,故事插敘入手,探討小說《芳華》的藝術特點。
二、敘述視角——亦實亦虛的“我”
《芳華》全文中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敘述均有出現,以第一人稱為主,第三人稱大部分集中在中間部分郝淑雯、林丁丁的故事中。作為故事敘述主體的是“我”(蕭穗子),讀者跟隨蕭穗子的目光觀察周遭的人物與發生的事件。
從敘述主體的角色來說,過去的“我”和現在的“我”在整篇小說的文本中可以說是共存的。在小說前半段中,一方面是當年青春年華時正身處文工團老紅樓的“我”,另一方面,故事講述時的、涉世已深而更有資格評判的“我”又時不時會在文本中出現,對當時的事件作出新的評價。有些評價是“我”當年沒有發現的;有些是“我”當年解讀錯誤的,例如錯認劉峰和郝淑雯在梆子戲中萌發戀愛;有些則是對當時的自己或他人的自嘲式的感嘆。
此外,作者在小說文本的行進中有時會暫時放棄“我”這一身份,而是以正在寫作這段文字的作家形象出現,這與前一點有所相似又有所不同。《芳華》的文本類型并不晦澀,即使并未閱讀相關背景介紹而只讀文本,我們也能很容易分辨出它是一部小說,而非講述者本人的回憶錄。但是所謂“小說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們從《芳華》中看到的文工團里年輕人的故事,究竟有多少是作家嚴歌苓當年所經歷的生活。其中的哪些是真實的,哪些又是藝術需要的虛構呢?這個問題或許有一定的研究價值,或許是越過了對作家與作品研討的合理邊界而近乎于窺探隱私,然而值得關注的是,文本中出現的另類的“坦陳是在創作”的語句卻時常會把讀者引到這個方向的想象上來。
在故事中,蕭穗子在離開軍隊后選擇成為一名作家。例如,在關于劉峰安慰蕭穗子的一段文字中,嚴歌苓先是寫下了一段劉峰所說的話,再寫道:“作為一個小說家,一般我不寫小說人物的對話……所以現在我寫到這段的時刻,把劉峰的話回憶了再回憶,盡量不編造地放到一對兒引號之間。”[2]對于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是作家蕭穗子所寫,以此強調對劉峰形象的反映完全符合事實,同時也是蕭穗子寫作描寫對話時的內心真實體會。繼續觀察這一段:“我不止一次地寫何小曼這個人物,但從來沒有寫好過。……會給她取什么樣的名字。”[3]這里執筆的“我”反復多次地寫作以何小曼的原型人物為原型的作品,但是一直沒有能達到心中的期望。從郝淑雯等人的反應中我們了解到,“蕭穗子”寫有一些以文工團經歷為題材的小說,但并沒有提及對這個題材的多次創作(如果有,則為了人物塑造需要應當會提到),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這個“我”只能是嚴歌苓本人。所以以作家形象出現的“我”,有時是作家“蕭穗子”,有時是作家嚴歌苓,從這種二重性中我們能夠讀出一種虛構與現實相結合的美感。這種亦實亦虛的描述手法,令《芳華》呈現出復雜的敘述結構,創造了比較豐富的審美效果,并一再地構建又消解著小說的真實性幻象,令小說的虛構與現實的映射表現得模糊與含混。真所謂言為心聲,也許這種敘述手法,正是作家嚴歌苓希望在她的作品中塑造時代變革之下的平凡人物的需要,是她希望借由“蕭穗子”的眼睛和心靈,去回眸青春歲月,去重新審視,去反思生活,去理解他人。
三、“觸摸事件”前的文本處理
劉峰和林丁丁兩人間發生的“觸摸事件”是整篇小說最為重要的情節之一,它被嚴歌苓有意地賦予了一個固定的名字,并且反復提及。這個情節大概發生在全書開始后四分之一處,在此之前是從“我”的視角講述文工團女兵們與劉峰的結識、熟識與相處,其中的小的事件雖然多而雜,但均是圍繞著塑造各個主要人物的目標而用墨。比如寫劉峰他無怨無悔地承擔了文工團大大小小的臟活累活,目的是希望體現劉峰的樂于助人和質樸善良。在故事正式到達這里之前,讀者被賦予了類似于前瞻的能力,幾乎所有的日常事件的敘述中都會標上與其后的“觸摸事件”的關聯,不斷地提及并強調這個事件的發生、影響以及它所帶來的眾人對劉峰看法上的改變。從“他是因為觸摸事件被處理下聯隊的”[4]的平淡陳述開始,到“后來果真出了‘觸摸事件,我的焦慮才釋然”[5]對于劉峰缺乏弱點的懷疑,“后來觸摸事件暴露,我才知道我當時的判斷多么失誤”[6]對劉峰與郝淑雯萌發戀愛可能的猜想……在讀者還在剛剛進入故事尚未熟悉劉峰本人的時候,頻繁到刻意的程度的后來“觸摸事件”如何如何的議論文字已經紛紛而來,在他學雷鋒標兵的形象在文本推進中形成的同時,也為他貼滿了負面事件的標簽。這一安排使得我們和文工團女兵們的視角不完全重合,文工團女兵們初期見到的是一個雕塑、天神般完美的男性模范,完美到不可能紆尊降貴走下神壇來和她們談論感情;而讀者能夠從一開始就有劉峰并不完美的心理預期。從前的事情果真都是與觸摸事件,與觸摸事件所連結的劉峰的本性相關嗎?我覺得也未必,有一些的確如此,有一些大概只是“事后諸葛亮”式的過度解讀。經過長久的綿密的鋪墊,終于到達“觸摸事件”本身的我們,看到了劉峰這個更加豐滿的人物形象,便會對小說這種設置落差,做好鋪墊,層層深入的特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何小曼與林丁丁個人故事的插敘
在故事講述到觸摸事件結束,劉峰被下放之后,這條線戛然而止,與之前的鋪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本來是講述在紅樓內外發生的文工團的故事,但是隨著劉峰的離去,或許我們其他人的青春因為參與了對他的批判而徹底改變,或許是從劉峰身上“我”懂得了一個人靈魂的豐富并不是經過相處就能了解,而是要有徹底的了解,并且在生活中不斷歷練成長,才可能有對他人抱有足夠的理解和體察與深切的人文關懷。
小說轉而開始的是對何小曼和林丁丁個人故事的插敘,由她們的童年經歷而追溯到她們各自個性的來源,一直到“我們”的再次重逢。何小曼的故事從小曼母親帶著她改嫁開始,同母異父的弟弟妹妹、保姆、街坊鄰居們在不同的時間維度通過各自的手段或直接或間接、或獨立或交叉地對何小曼實施著擠壓、嘲笑和歧視,在這樣全面而立體的包圍中何小曼逐漸“變形”了。原生家庭對于性格的影響是深遠的,人群中的何小曼眼神躲閃、自卑少言,不僅拒絕溝通,還有一些怪異習慣,這樣的人自然是討嫌的。后來在文工團的群體中,她被孤立、被歧視的程度不斷升級。在何小曼的故事中又有對劉峰在戰場“英雄主義”行為的插敘,體現了劉峰在戰場上的英勇無畏。如果說“觸摸事件”前的敘述是《芳華》四個主人公的群像速寫,快速塑造出多個人物形象,那么這里則是對個體的工筆肖像畫,使得業已初步建立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使得我們看到了生活在集體之中的自閉和忍受的何小曼,充滿著孤獨感和無所適從。也讓我們看到了“她站在舞臺側幕邊,準備飛躍上揚時,希望燃遍她的全身”的那個滿心渴望被承認被寵愛的何小曼。同時通過這些故事的插敘,使得我們認識到劉峰這一主角形象既有青年時期的熱情善良、誠懇真摯,有戰場上的無所畏懼,勇于犧牲,又有經歷著時代變革的渺小脆弱與平凡無助。這些插敘手法讓劉峰就活在了現實生活中,不斷地與這個世界的人們尋求著相處模式,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時代和生活的鮮活畫面。
作家對于時間的處理未見刻意的雕鑿痕跡,前半部分以劉峰的觸摸事件為主要的時間節點,后半部分則圍繞“我們”尋找劉峰的各個時間點。但是就在看似漫不經心的敘述中,時間已經過去大約四十年,宏大的時代背景完全為故事的敘述提供服務。這其中的流暢銜接可能來源于作家引導讀者關注劉峰這一核心人物的動向,并將其作為了整篇小說的核心著眼點。
五、結語
《芳華》另有同名電影,本文限于各種原因未展開小說與電影表現方式的對比分析。由于馮小剛和嚴歌苓擁有同時代在文工團生活工作的經歷,電影的改編部分可看作是從略微不同的角度解讀同一個故事,因此對我們更全面地理解小說也有一定的益處。
在《芳華》中,作家嚴歌苓運用虛實結合、前后呼應等多種豐富的藝術手法,嫻熟地為我們展現出一幅時間上與人物上的縱深畫卷,創設了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深切地傳達了她對那個時代的思考與對同伴的復雜情感。在藝術特點上,總體表現出亦實亦虛的特征。
注釋:
[1]陳徵毅,《文壇罕見的千面女郎:嚴歌苓》,臺灣省國家圖書館《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13年6月第174期,頁36-43。原文稱“從軍15年”,根據中華讀書報訪談《嚴歌苓:我們被“平凡即偉大”的價值觀誤導了》等材料,應為從軍13年。
[2]嚴歌苓,《芳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頁18。
[3]嚴歌苓,《芳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頁62。
[4]嚴歌苓,《芳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頁3。
[5]嚴歌苓,《芳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頁14。
[6]嚴歌苓,《芳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頁25。
參考文獻:
[1]嚴歌苓,《芳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
[2]陳徵毅,《文壇罕見的千面女郎:嚴歌苓》,臺灣省國家圖書館《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13年6月第174期。
[3]李燕,論嚴歌苓小說《芳華》敘述視角的審美效果[J].小說評論,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