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
摘? 要:親和力是推動學校思政課改革創新,有效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潛在動力。交互主體性視域下,學校思政課程親和力生成依賴于師生交互的合力。“力在則聚,力亡則散”,師生作為平等的交互主體,在教學內容、信息資源、方法形式、網絡平臺交互的過程中,實現理論相通、信息相通、情境相通、時空相通。“四通”中建立互信,激發出思政課強大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切實增強學生對思政課程的親近感、趨同感,有效發揮思政課程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關鍵性作用。
關鍵詞:交互主體;思政課;親和力;生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08-0152-04
Abstract: Affinity is the potential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schools and effectively cultivate new people in the era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ve subjectivity, the affinity generation of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depends on the joint forc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an equal interaction subject,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alize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ory, information, situation and space in the course of the interac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methods and network platform. "Four Links" establishes mutual trust, stimulates the strong attraction, appeal and influ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effectively enhances students' sense of affinity and convergenc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effectively gives play to the critical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nd educating people.
Keywords: interactive subject; education courses; affinity; generate
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政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1]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是新時代學校思政課程改革與創新的關鍵之舉,是實現立德樹人育人目標的有效助力。21世紀,教育界借鑒“主體間性”理論,提出教師和學生同為教育主體思想。在交互主體視域下,把握好思政課教學主體間的交互關系,構建主體間相交互通平臺,實現“四通”,即理論相通、信息相通、情境相通、時空相通,讓該課程釋放出強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方能使思政課親和力生成成為現實,從而實現思政課程改革新突破。
一、師生與教學內容交互實現理論相通,是親和力生成的基礎
當前基于新課程改革中生成性教學思維理念,教學內容作為教與學相互作用過程中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不再僅限于書本教材,已拓展為教學過程中與師生發生交互作用、服務于教學目的達成的所有動態生成素材及信息。思政課教學內容設計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目標,切實把握好守正與創新。當前,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在教學內容把握上存在著兩種傾向,有些老師固守教材內容缺乏靈活,把教材當作唯一且不可改動的教學內容,認為根據教學目標把教材內容講完,教學工作就算完成;也有些教師認為,思政課教材由于遵循系統性完整性原則,致使教材內容多,無法講深講透,于是根據自己對知識體系掌握的程度進行個性化刪減。前者因為要完成教學任務,致使理論抽象干癟,后者因為任意刪減,也導致理論殘缺不全。如何才能構建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教學內容,交互主體性視域下,我們對教學內容的選擇不能只限于教師這個單一的主體,必須依賴教師與學生雙主體的互動,既要重視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性把握,也要關照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感性認識,遵循學生認知規律,體現不同學段特點。“學什么”不是教材說了算,也不是老師說了算,更不是學生說了算,而是師生在與教學內容交互中達成的知識內容的整合。
(一)教師帶著教材走向學生,把握教學內容的原則性
教師帶著教材走向學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師用教材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而是教師把學生看作平等的交互主體,在把握課程目標、教材的同時,通過調研分析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需求點與興趣點,在此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整合。首先,教師對教材的把握上必須堅守課程目標要求,把握正確的原則與方向,理解政策、吃透教材,把牢價值引領的初心。習近平指出,學校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思政課教學要以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作為守正的關鍵,這也是思政課教學應堅守的價值追求。其次,教師要善于結合時代、結合學生,聚焦熱點,有原則有尺度地在教學內容中注入時代的信息、學生的興趣、熱點的剖析,分清主次突出重點,使思政課教學內容既不偏離政治方向也不遠離學生生活實際,既涉及豐富的基礎理論更涵蓋大量的焦點熱點。
(二)教師帶著學生走向教材,彰顯教學內容的靈活性
教師帶著學生走向教材,由于教師與學生間存在著知識結構能力水平的差異,決定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體性體現在“方向引導”上,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在“實踐行動”中。習近平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對于教材內容,教師不能時刻都是“先入為主”,必須給予學生自主的空間和時間,基于學生的認識理解給予循循善誘,順勢而為。學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認識教材、領略教材、理解教材,在自主走向教材的過程中,真切感受到思政課內容不再是 “假大空”的純理論、“冷冰冰”的舊教條,而是“真實在”的方法論。在教師的引導下,將思政課教學中的“大道理”分解成學生聽得懂愿意聽的“小道理”,將學生日常中的“身邊小事”升華為關系民族興亡的“國家大事”,教師完全可以通過學生對于教材內容做出的認知反應,發現問題找出不足,打破原有僵化的內容體系,建構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內容,從而彰顯思政課程本身所具有的科學世界觀和靈活方法論。
(三)學生帶著教材走向教師,體現教學內容的自主性
學生帶著教材走向教師,這里的“教材”是建立在學生個人自主學習及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之后呈現出來的教學內容,應該是學生讀懂弄通了的知識體系。這個過程中交互主體,更多體現在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互動學習,從中發現問題,交流分析、解決問題,從而創生出許多切合自身實際需求的鮮活案例,極大豐富教學內容。對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發現的成果,教師要給予學生時間和空間,為學生創設必要的展示平臺,此時的教師既是答疑者更是學習者,教師要仔細傾聽、細心觀察、歸納提煉,并能夠深入加工,把加工后的教學內容逐步應用到以后的教學中去,給充滿濃濃“思政味”的教學內容注入清新“學生氣”,這樣的教學內容必會贏得更多的“聽眾”,學生聽得進去方能學得進去。
二、師生與信息資源交互實現信息相通,是親和力生成的條件
隨著互聯網信息化時代的帶來,整個社會信息進入共享時代。面對紛繁多元化的信息資源,教師和學生在信息獲取、認識鑒別、理解運用上存在著潛在的差異,致使在學校思政課教學中,教師的“侃侃而談”帶來的可能是學生的“噓聲一片”,呈現出“你說的我不知曉,你說的跟我看到的完全不同”的尷尬局面。沒有信息的相通,哪來課程的親和力和影響力。面對海量的信息資源,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性質決定了師生必須首先站在同一個交互頻道上,深入地開展信息資源交互,注重信息資源與教學目標的結合度、與生活現實的結合度及學生關切的結合度,實現師生間信息的相通。
(一)信息資源獲取需要同頻道進行
學生當前對信息資源的獲取主要通過網絡,直觀快捷的信息資源較之枯燥的理論知識來說,對學生更具吸引力,海量的網絡信息資源極大豐富了學校思政課教學內容,但在信息資源的獲取上,必須真正服務于教學目的和核心任務。首先,教師要在這個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及內容,為學生獲取相應的信息資源提供系統的指導,做到目的明確、方向精準、途徑清晰,避免學生盲目收集碎片化的信息導致思維的混亂;其次,教師要以身示范做好表率,積極關注各類信息資源,觀天下之事的同時要學會辨天下之理,并能為學生推薦大量優秀網站,介紹相關資源獲取的意義和價值,引導學生參觀瀏覽,從中獲取自己所需的資源。只有師生處在同一頻道上,收集來的信息資源才有進一步交互的可能性,否則只能是各自天馬行空,毫無價值可言。
(二)信息資源甄別注重探討式開展
網絡信息資源融入學校思政課課堂,極大豐富了課堂教學、增添了課堂的趣味與活力,然而多元化的網絡資源也會帶來諸多負面的信息。對于負面的信息,教師不能視而不見,也不能武斷拒之,師生作為教學的雙主體,在信息資源的甄別上,二者就需要以探討式的方式真心交互,實事求是地分析問題,交流思想,尋找最佳的結合點,最終達成共識。在交互過程中,教師“不能止步于破,而要著眼于立”,甚至對于有些問題可允許學生“試錯”,引導學生學會辯證、全面地去分析問題,使受負面信息影響學生能夠真正心服口服地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進一步突顯思政課程理論的強大影響力。
(三)信息資源運用突出整合式提升
信息資源的運用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圍繞課程教學目標及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既會做“加法”也會做“減法”,更能做“混合運算”,運用信息資源要以時代的眼光、創新的思維、改革的精神,把信息資源與課程目標內容進行整合,既可以通過圖文聲并茂的技術加工,把深奧抽象的理論知識直觀形象地呈現出來,又可以采用系統歸納數據分析,給簡單瑣碎的表象資源賦予更多的思想性和學術味。通過有效整合形成大家都喜聞樂見的優質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并圍繞思政課程“一體化”進程目標,構建起大中小學思政課程信息“供應鏈”,源源不斷地為思政課教學提供豐實的時代資源。
三、師生與方法形式交互實現情境相通,是親和力生成的關鍵
學校思政課親和力生成關鍵在于教學過程采用什么樣的方法,依托什么樣的形式讓學生能夠真正入情入境,正入列寧所說“一個人的思想只有被濃厚的情感滲透時,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積極的注意、記憶、思考。”[2]在思政課教學中,只有把鮮活的內容和富有創意的形式有機結合起來,讓課程具有趣味性、自主性、創造性和實踐性,才能讓學生樂于其中,潤心立行,真正體現出思政課程的實踐魅力。
(一)依托于學生的實際生活,活化教學目標
圍繞思政課程教學目標,思政課教學在方法與載體的選擇應用上必須立足學生現實的生活體驗,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從生活引入理論,用理論指導生活,“讓課堂上有家常話,讓基本原理變成生動道理。”教師可通過“話題”探討式的活動了解學生之所需、學生之所惑。學生普遍關注話題大多停留在生活實際的 “表象”上,教師要積極引導開展相關體驗性的活動,通過師生的共同探討交流互動,引導學生從“表象”上升到理論,再從理論回歸到實踐。學生實際生活的素材不僅活化了教學目標,更成為學生與文本知識的橋梁和紐帶,使思政課堂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有了更多的共鳴。
(二)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要求,構建教學模塊
正處于人生“拔節孕穗期”的學生們具有探索未知勁頭足,接受新事物快的青春天性,但由于閱歷不廣,在認識理解問題上存在著自身的局限性。思政課教學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要求,就是要尊重他們的成長規律,用他們樂于接受、易于理解、便于掌握的方法引導他們把優勢做大,把短板補齊,不斷提升人生價值、升華人生境界。著眼于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發展要求,教師要充分整合教學內容,善于打破固有的教學模式,讓課堂教學分模塊進行,基礎內容可采用課堂點播,重要內容采用專題講授,實踐內容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開展,結合不同年齡段身心發展的要求,注重各教學模塊間的有效匹配,讓課程教學內容鮮活豐潤,方法智慧靈動,讓學生能夠切身感受該課程對他們自身發展的價值意義。
(三)致力于學生的體驗感悟,提升教學感染力
課堂教學要有感染力就必須讓學生“動起來”,教師要積極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參與體驗,真心感悟,最大限度地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索的熱情。首先,把握好歷史的時空,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出去,在追朔歷史的足跡的實踐中感悟理論的真諦;其次,要敢于直面現實世界,在現實的體驗中發現問題,不回避問題,師生通過辯論、研討的方式,在思維的碰撞中逐步解決問題達成共識;最后,要放開思緒展望未來,在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中,教師引領學生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立足當下,踏實前行。師生在情境教學中共同體驗、交流情感,入情入境中實現價值認同,思考感悟中切實立言立行。
四、師生與網絡平臺交互實現時空相通,是親和力生成的保障
在這個網絡推送信息的新媒體時代,具備強大傳播功能和交互功能的新媒體成為學生們學習生活的重要載體。2017年《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加強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建設,運用學生喜歡的表達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3]網絡平臺推送教學信息逐漸引領了當前教學的“時尚”,但值得注意的是利用網絡教學不能一味地迎合學生,也不能成為教師教學技能嘩眾取寵、喧賓奪主的“炫酷”之舉,一定要使網絡平臺物盡其用,圍繞“網絡動起來,網絡活起來、網絡實起來”的原則進行構建,教師與學生之間既可以“面對面”也可以“鍵對鍵”,讓網絡聯通網上網下、課內課外,用更具時代感和吸引力的互動形式實現師生間的時空相同,不斷提升學生的“抬頭率”,讓師生都有更多獲得感。
(一)把握引領性和時效性,讓網絡動起來
思政課網絡平臺建設要有“網絡占領”“網絡引導”的意識,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網絡平臺要以準確及時地反應世情、黨情、國情,實時生動地體現時代特色為原則,構建精品的視頻案例、時事熱點跟蹤、精品思政課件、思政講座直播、圖書音像和備課資源庫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欄目,讓思政課教學內容能夠動態呈現給學生,確保課程內容有效傳達。讓網絡動起來,就是要讓“網絡思政”傳播主旋律、弘揚正能量,以超強的時代感注入師生的日常,打破傳統思政課師生之間“一周一見”的疏遠局面,通過時時的交流分享、答疑解惑,師生之間有了更多的交流互動,不僅增進了師生情感,也讓思政教育的主旋律潛移默化地注入學生的靈魂,形成鑄魂引領的網絡育人新常態。
(二)彰顯主體性和交互性,讓網絡活起來
網絡平臺運用應逐漸貫穿于教學課堂的始終,師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完成課前、課時、課后的全程交互。課前,教師可以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進行備課,設計課堂教學環節,并通過網絡平臺給學生發送學習任務通知,并提供相應的預習資料供學生預習;課中,學生可以通過網上高效簽到、問題搶答、課堂討論、觀點彈幕、資料分享等形式參與到教學當中;課后,師生可以進行線下交流、作業提交批改、互動遠程答疑、數據統計等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當前隨著騰訊直播、超星速課、超星同步課堂、釘釘直播等一系列網上平臺運用,線上線下有效結合,極大激發了思政課堂的活力,學生的疑問困惑能夠現場表達,教師的答疑解惑也能及時到位,大大提升了思政課程的時效性。
(三)強調科學性和適應性,讓網絡實起來
網絡平臺的進一步開發利用必須結合不同課程的性質及特點,學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承擔著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該課程在網絡平臺的開發利用上特別要著重科學性和適應性,既要遵循政治導向又要體現創新精神,既要把握系統科學又要突出豐實靈活。始終圍繞服務于課程目標、服務于課堂教學、服務于學生進行,科學開發合理運用。大中小學網絡思政課程開發要形成一個完善的有機體,切不可“各自為政”,各階段之間有銜接、有突破,把握深淺適度的原則,讓學生通過網絡平臺的學習交流,真切感受到不同階段的成長與收獲,能夠真心認可喜歡這個平臺,發揮出思政課程網絡建設的實效性。
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4]學校思政課親和力的生成就是師生之間情感的融合。交互主體視域下,思政課親和力生成要以師生間的平等交互為基點,交互中孕育情感,通過“四通”路徑的打造,逐步實現心靈的相通、情感的相融,讓思政課程在學生心中始終保持持久的“溫度”,學生才能真心喜愛、樂于親近。以“溫度”觸發“深度”,更好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2019-08-15(1).
[2]列寧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2-28(1).
[4]列寧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