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
摘 要:該文介紹了潛山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現狀及短板,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主要包括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建立靈活高效的金融保險服務體系、切實解決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用地問題等,以期為潛山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現狀;短板;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1.4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8-0012-02
近年來,潛山市出臺支持政策,加大資金投入,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發展,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不斷壯大,呈現數量與質量并重、發展與規范同步的良好態勢,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
1 發展成效明顯
潛山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成效明顯,主要表現為發展迅速、規模適度,糧食生產類型占據主導地位。
1.1 各類主體齊頭并進,整體數量快速增長 截至2020年底,潛山市注冊有家庭農場1252家,較“十二五”末增長163.8%;農民專業合作社1027家,較“十二五”末增長83.39%;龍頭企業110家,較“十二五”末增長13.4%;休閑農業經營主體600余家(含農家樂);承包6.67hm2以上的種糧大戶900余家;各類經營主體數量均位居安慶市前列。
1.2 產業結構多元化,糧食生產主導地位穩固 經營主體主要從事糧油、瓜蔞、茶葉、蠶桑、果蔬、油茶、中藥材及畜牧水產養殖等行業。其中,從事糧油生產的經營主體占全市總數58%以上,占據主導地位;從事茶葉、瓜蔞等特色產業生產的約占20%,水產和畜牧養殖的占15%以上。相當一部分經營主體從事多個產業,從糧經結合到種養結合,再到種養加一體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1.3 注重投入和管理,規模經營效益凸顯 大多數經營主體在科學種養、技術管理等方面比一般農戶投入大,產出和效益比一般農戶好。尤其是從事糧油種植的經營主體,經營土地面積大多在20hm2以上,由于實現了集中連片種植和集約化經營,平均節本增效3000元/hm2以上,大幅度提高了經營效益。據調查,全市經營主體年均農業生產投入為30萬元,農產品銷售年收入58萬元。
1.4 持續發揮引領作用,輻射帶動小農戶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夠根據市場需求組織農產品標準化、品牌化生產,加強質量安全管控,注重產銷對接,促進了農業種養結構調整優化,推動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了農業勞動生產率不斷提升,涌現出一大批示范經營主體。截至2020年底,潛山市已發展安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農場、示范休閑農業點分別達到50、88、84、19家。同時,越來越多的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抱團發展,成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并將產業向前端延伸,輻射帶動小農戶建立原料基地,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逐步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2 存在的短板
當前,潛山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雖取得顯著成效,但依舊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實力不強等問題,面臨的諸多短板和制約依然突出,難以滿足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要求。
2.1 產業基礎設施薄弱 近年來,潛山市部分鄉鎮實施了土地平整項目、高標農田建設項目、水利興修以及水利“八小工程”建設等項目,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農田基礎設施維持在20世紀80~90年代的水平,難以適應現代農業機械化要求,阻礙了農業現代化進程。
2.2 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風險高 融資難、融資貴是農業經營主體普遍面臨的問題,家庭農場融資難尤為突出,農業企業較工業企業沒有更多的抵押物,農業抵押范圍窄。有限的融資渠道供需對接也不順暢,手續辦理繁瑣。另外,農業受氣候、市場的影響大,抗災、減災、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農業投資風險大。農業保險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目前潛山市農業保險僅國元保險一家,且保險單一、可操作性不強,達不到農業保險的效果。
2.3 土地流轉及農業設施用地使用不規范 農村土地流轉不規范,農民流轉意愿不統一,個別農戶不講誠信,隨意毀約、增加租金現象時有發生,導致土地流轉租期不穩定。目前土地流轉的法律保障體系不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權益無法得到保障。農業經營主體必須建設一些農業設施,如集中育秧設施、曬場、烘干設施、倉儲設備、農機庫等,這些都需要占用土地,但設施用地指標審批難。
2.4 勞動力和高素質人才缺乏 隨著年輕一代進城務工,農村留守的都是老一代的農民,年齡普遍偏大,農業勞動力越來越少,且隨著社會進步和物價上漲,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經營主體難以承擔。現有的大部分農業企業負責人盡管從事農業生產多年,實踐經驗也很豐富,但受學歷、理念、眼界等因素影響,難以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
3 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的對策
3.1 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 農業基礎設施是農業生產的命根子。道路暢通、排灌方便,才能適應機械化,才能更好地發展現代農業。加快完成全市高標農田建設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嘗試支持有條件的經營主體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采取先建設后補貼的模式,重點建設急需的通田到地末級灌溉渠道、機耕生產道路等設施。
3.2 建立靈活高效的金融保險服務體系 引導各金融機構結合職能定位和業務范圍,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資金支持。搭建投融資擔保平臺,引導和動員各類社會力量參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作。積極推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推動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創新開發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擔保產品,著力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推進和完善農業保險體系,讓更多的商業保險進入農業領域,擴大農業保險范疇,實施農業大災保險試點工作(比如在水稻上試點),探索從覆蓋直接物化成本逐步實現覆蓋完全成本,從根本上解決經營主體的后顧之憂。
3.3 切實解決農業經營主體用地問題 健全縣鄉2級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做好政策咨詢、信息發布、價格評估、合同簽訂等服務工作,促進流轉雙方建立長期獲利的流轉關系,保證經營主體敢于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研究制定如“允許生豬養殖用地使用一般耕地”“農業設施用地可以使用耕地”等意見落地辦法,優化簡化設施農用地備案手續。
3.4 優化現代農業發展政策 出臺潛山市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政策“升級版”,明確導向,爭取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納入優先支持范疇。綜合采用政府購買服務、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方式,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推動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各級財政支持的各類小型項目建設管護主體。重點支持經營主體建設分揀包裝、冷藏保鮮、烘干、初加工等設施和“三產”融合發展項目。同時,注重政策支持連續性,對于新型經營主體建設投資周期長、收益慢、成長性好、帶動能力強的項目,如發展休閑農業等三產融合項目,要持續安排專項資金給予支持,解決農業企業后顧之憂。
3.5 強化人才支撐 鼓勵各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委托專業機構或專業人才為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提供政策咨詢、生產控制、財務管理、技術指導、信息統計等服務;建立健全廣大農技干部包保聯系經營主體制度,形成“一主體一顧問”服務格局,農技人員深入各村組一線,上門入戶“手把手”開展技術指導;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者培訓力度,堅持面向產業、融入產業、服務產業,實施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返鄉入鄉創新創業者等分類培育計劃,大力開展家庭農場主輪訓,分期分批開展農民合作社骨干培訓,為經營主體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