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桐為中國原產樹種,分布廣泛,是一種良好的用材及觀賞樹種,文化底蘊豐富。但由于生理特性獨特,水肥及養護管理也都較為嚴格和精細,制約了該優良鄉土樹種的大規模推廣應用。2020年6月,由巢湖市林業技術推廣中心牽頭制定的《青桐栽培技術規程》(DB34T 3625-2020)經安徽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批準,正式對外發布,同年9月通過安徽省科學技術廳科技成果鑒定,對于促進該鄉土樹種的進一步推廣應用、提升規模化種植水平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關鍵字:青桐;栽培技術;推廣應用
中圖分類號 S792.3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8-0076-03
青桐,學名梧桐,因樹皮青綠色而得名,落葉喬木,樹形高大挺拔,優美端莊,生長迅速,用途多樣,對于二氧化硫、氯氣等有毒氣體具有較強的抗性,是我國著名的庭蔭及綠化樹種,也是安徽省人工造林主要樹種之一[1],廣泛應用栽植于道路兩邊、公園綠地、機關學校、農村四旁或廠礦綠化、生態修復等。
1 技術研究背景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環境友好節約型社會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城鄉綠化美化、生態保護修復、森林觀光旅游、林業產業提質增效對于鄉土樹種的需求越來越大,開發利用、推廣種植鄉土樹種已經成為“兩山”實踐、促進生態林業與民生林業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
青桐作為一種優良的鄉土樹種[2],栽培歷史悠久,分布廣泛,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青桐的自然分布或人工栽培,用途也是多種多樣,木材是制作樂器的上好選擇,種子炒熟可以食用或榨油,花、葉、根、種子均可入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青桐還是招賢納士的象征;2017年8月,巢湖市人大通過決定,批準青桐作為巢湖市“市樹”。因此,推廣種植青桐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但青桐肉質根不耐積水,生長季節受澇超過5天就會爛根死亡,獨特的生理特性,使得青桐在水肥管理以及養護方面,相比較其它樹種顯得更加嚴格、精細。目前國內外對于此項研究尚屬空白,由于缺少國家、行業、地方標準作為指導,嚴重制約了青桐苗木的進一步推廣應用以及相關產業的做大做強。為此,巢湖市林業技術推廣中心牽頭制定的《青桐栽培技術規程》,為促進青桐的推廣應用提供技術支撐。
2 栽培技術[3]
2.1 造林地選擇
2.1.1 光照條件 適宜在光照充足的地塊進行栽植。
2.1.2 地形條件 適宜坡度25°以下的平原及丘崗地成片栽植。
2.1.3 土壤條件 以土層深厚、排水良好、透水性強的砂質壤土為宜,pH值6.0~8.0。
2.2 造林
2.2.1 苗木要求 宜選擇苗高2.0m以上、地徑3.0cm以上、根系發達的2年生苗木。
2.2.2 栽植
2.2.2.1 整地挖穴 秋冬季除雜整地。整地方式以帶狀整地為主,保留林地地被物;定植穴直徑40~50cm,深度30~35cm為宜。“四旁”栽植可以大穴整地。
2.2.2.2 水保措施 不同坡度水保措施各不相同:坡度小于15°,沿水平等高線每隔6~10m開挖1條30cm左右寬的攔水溝,大雨時降低流速,滲入土中增加土壤濕度,亦可防止水土流失;坡度15°~20°,墾帶建為內側低、外緣高的水平階梯,內側開挖深寬各20cm左右的竹節溝;坡度20°~25°或者生態脆弱的立地,只在造林穴1~2m2土壤范圍內進行墾作,其它地方只砍不挖。
2.2.2.3 基肥 穴內施用腐熟有機肥,每穴施用20~35kg,并拌入磷肥0.2~0.3kg。
2.2.2.4 栽植密度 株行距4m×5m為宜。
2.2.2.5 根系修剪
2.2.2.5.1 裸根苗 起苗前5~7d灌透水1次,使苗木能夠充分吸收水分,起苗應保證根系完整,起苗后苗根宜蘸泥漿處理。根部應剪去病蟲根、枯死根、劈裂根,適當短截過長根,傷根嚴重要采取切根處理,剪口要平滑。修剪后的大傷口要消毒并涂上保護劑,防止腐爛,促進愈合。
2.2.2.5.2 土球苗 整個土球應平整圓滑,上大下小,底部削成鍋底狀。移栽苗木必須對土球進行包裝,防止水分散失或土球破損。起苗挖至側根時,1.5cm以下側根可用鐵锨直接鏟斷,1.5cm以上側根可用修枝剪剪成下為馬蹄形的開口,不要用工具鏟或鐵锨鏟,以防土球散裂。切口要平滑,不劈不裂,以利后期愈合,生長新根。
2.2.2.6 植苗
2.2.2.6.1 裸根苗 栽培過程中邊填土邊踏實,苗木要扶正,根系要舒展向下,不發生盤根、翹根,且苗根不能與基肥直接接觸。栽植后應及時澆足定根水。
2.2.2.6.2 土球苗 先在土球底部四周墊少量土將土球固定,保證樹干直立,再剪開取出包裝材料;再向穴中填入表土,填至一半時夯實,繼續填滿并夯實,夯實時切忌砸碎土球。栽植后應及時澆足定根水。
2.2.2.7 栽后覆蓋 用地膜覆蓋于根際,并在地膜上覆蓋厚1~2cm的土壤;或在苗木根際四周放置一些稻草等覆蓋物,并壓上厚1cm的土壤。
2.2.3 間作 早期套種應避免攀緣類或高稈類植物。
2.2.4 施肥 造林后2年,在4—5月追施1次速效肥,秋冬季再追施1次有機肥。肥料使用按照NY/T496的規定執行。
2.2.5 水分管理
2.2.5.1 灌溉 持續高溫干旱時需及時灌溉。
2.2.5.2 排水 雨后及時排除積水。
2.2.6 中耕除草 末間作的幼林在5—6月以及8—9月各除雜灌1次。
2.2.7 修枝 城市行道樹3m以下的側枝需修剪。
2.3 病蟲害防治 以營林技術控制為基礎,提倡以生物防治為主;病蟲害嚴重時,可以使用化學防治。
2.3.1 病害
2.3.1.1 青桐藻斑病
2.3.1.1.1 主要癥狀 發病初期葉片出現黃褐色針頭狀的小圓點或“十”字形斑點,后呈放射狀向四周蔓延,變為圓形或不規則形灰綠色、綠褐色的病斑。病斑表面有細條紋狀的毛氈狀物,邊緣不整齊,表面平滑。
2.3.1.1.2 化學防治 發病初期用銅素殺菌劑0.25%懸浮液,加配一些擴散劑或濕潤劑,噴射青桐的莖干。1年最少噴藥2次,第1次在4月下旬,第2次在5月中下旬。連續處理2~3年,才能徹底防治。
2.3.1.1.3 營林防治 幼林盡量采用塊狀撫育,保留雜灌,促進提前郁閉;間種時要注意與樹木保持一定距離;增施有機肥,施肥時要注意與樹干保持一定距離;大面積營造純林的山場,可以在林分邊緣種植保護林帶。
2.3.1.2 白絹病
2.3.1.2.1 主要癥狀 根莖部皮層腐爛,植株凋萎死亡。病部著生白色菌絲層,潮濕環境下,菌絲體上會形成菜籽狀的小菌核,初生為白色,后轉為黃褐色或深褐色。
2.3.1.2.2 化學防治措施 發病初期用絹遁稀釋800-1000倍或豐洽根保600~800倍或用1%硫酸銅液澆灌病株根部或用25%可濕性粉劑50g,加水50kg,澆灌病株根部;也可用20%廣譜內吸性殺菌劑750mL/hm2,加水750kg,每隔10d噴1次。
2.3.1.2.3 營林防治 加強水肥管理,注意營養平衡,防止偏施氮肥;及時拔除病重植株。
2.3.1.3 猝倒病
2.3.1.3.1 主要癥狀 此病侵染青桐根部。苗木立枯型癥狀表現為苗木莖部已經木質化,病菌侵染引起根部腐爛,枝條組織被破壞,苗木死亡但不倒伏。幼苗猝倒型癥狀表現為幼苗剛出土,未木質化,病原菌侵入根莖部,被侵染處變為褐色,出現水漬狀腐爛,苗木迅速倒下。此病仲春開始,初夏及夏末、初秋危害嚴重,幼苗期極易遭受侵染。
2.3.1.3.2 化學防治 預防方案:38%廣譜型殺菌劑30mL兌水15kg進行灌根,7~10d灌1次,連灌2次。發病中前期:噴施41%苯氨基嘧啶類殺菌劑800~1000倍液;或38%廣譜型殺菌劑25mL兌水15kg灌根,7d灌1次,連灌2-3次。若病原菌同時危害地上部分,應在根部灌藥的同時對地上部分進行噴霧,每7d用藥1次,每15kg水加38%廣譜型殺菌劑50mL+40mL植物營養素。發病中后期:在灌根或噴霧時,可添加一些化學藥劑,如:噴施41%苯氨基嘧啶類殺菌劑800~1000倍液;38%廣譜性殺菌劑50mL+內吸性殺菌劑15g。
2.3.1.3.3 營林防治 加強水肥管理,多施有機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2.3.2 蟲害
2.3.2.1 青桐木虱
2.3.2.1.1 危害情況 青桐木虱是青桐的主要害蟲。嚴重時整株葉片發黃,頂梢枯萎。若蟲分泌的白色棉絮狀蠟質物堵塞葉片氣孔,影響呼吸和光合作用,白色蠟絲隨風飄揚,伴有一股臭味,很難清洗。
2.3.2.1.2 化學防治 5月中下旬,噴灑2.5%煙堿類殺蟲劑1000倍液或1.8%農用殺蟲劑2500~3000倍液。
2.3.2.1.3 物理機械防治 單株或散生樹木可在成蟲羽化出土前用地膜覆蓋地表,范圍略大于樹冠外圍,既可以悶死成蟲,又可以阻止雜草生長。
2.3.2.2 棉大卷葉螟
2.3.2.2.1 危害情況 幼蟲卷葉成圓筒狀,藏身其中食葉成缺刻或孔洞,危害嚴重時可吃光全部葉片。
2.3.2.2.2 化學防治 幼蟲發生期可噴40%廣譜性內吸殺蟲劑1500倍液或5%煙堿類殺蟲劑2000~3000倍液或25%苯甲酰脲類殺蟲劑3000~4000倍液,每隔7~10d噴1次。
2.3.2.2.2 物理機械防治 可用手將卷葉內的幼蟲和蛹捏死。成蟲期可用燈光誘殺。
2.3.2.3 大青葉蟬
2.3.2.3.1 危害情況 刺吸枝梢、莖葉汁液危害,嚴重時可致幼樹死亡,秋末產卵時成蟲刺破枝條表皮,將6~12粒卵產在其中。
2.3.2.3.2 化學防治 10月上旬雌成蟲向樹上轉移產卵時應及時噴藥防治,7~10d1次,連噴2~3次,藥劑有45%~48%廣譜有機磷殺蟲劑1200~1500倍,20%擬除蟲菊酯殺蟲劑2000倍液,10%農業殺蟲劑2000倍或90%有機磷殺蟲劑等。
2.3.2.3.3 物理機械防治 9—10月于林分外設置黑光燈誘殺成蟲。在幼樹枝條上纏紙或塑料膠帶,能阻止大青葉蟬產卵,并有防止失水作用。
2.3.2.4 山西品粉蚧
2.3.2.4.1 危害情況 雌成蟲和若蟲寄生在接近地面的根孽處或枝條上、枝條分杈處、葉片正面葉脈兩側,刺吸汁液并分泌蜜露,使葉片表面形成一層油污,葉片輕者萎蔫,重者脫落,甚至能導致植株大片死亡。
2.3.2.4.2 化學防治 抓住第1代粉蚧孵化盛期,選用藥劑40%二硫代磷酸酯類殺蟲劑1500倍液、40%非內吸性廣譜殺蟲1000倍液,10%煙堿類殺蟲劑。若蟲盛發期用10%煙堿類超高效殺蟲劑1000倍至1500倍液噴施或1.8%農用殺蟲劑1500倍至2500倍液等進行噴霧,可有效控制該蟲危害。
2.3.2.4.3 物理機械防治 10月上旬,在植株枝干上捆綁誘蟲帶或稻草,可以誘集到大量害蟲,次年2月上旬以前取下捆綁物集中處理。刮樹片,消滅越冬若蟲。
3 結語
2020年6月,《青桐栽培技術規程》(DB34T 3625-2020)正式發布,同年7月推廣實施,該技術規程通過規范青桐栽培關鍵技術,有效解決了青桐生產實踐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難題,大大提高了青桐栽培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也豐富了安徽省主要造林樹種栽培技術規程體系。
參考文獻
[1]安徽省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安徽省林業廳.安徽省造林技術導則[J]2012(6):33-52.
[2]余本付,邢煒,肖斌.安徽省鄉土樹種造林技術[J].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2007.
[3]劉煥安,張榮,傅松玲,等.青桐栽培技術規程(DB34T 3625-2020)[J].安徽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告第2號,2020.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