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然美的屬性是日本文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就日本文學中的季節感與景物觀展開論述,通過分析日本的自然環境與風土人情,闡述了季節感與景物觀在其文學中的形成因素,并在和歌、連歌與俳句、散文、小說等方面探討了日本文學中的季節感與景物觀,進而著重在區位條件、審美特性、文化影響等方面,探究了日本文學中季節感與景物觀中的“物哀”傳統,以期為日本文學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日本文學;季節感;景物觀
作者簡介:王澤偉(1998.3-),男,漢族,浙江省海寧市人,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本科,研究方向:日本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8--02
引言:
季節與景物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表現形式,作者往往寓情于景,借助對于自然風光的描寫,傳達作者對于世事的哲思,抒發其自身的思想感情。日本的文學作品中,存在著大量的借景抒懷式的表現形式,形成了日本文學中獨特的季節感與景物觀,依靠文學作品作為載體,作者融情感于萬物,在此過程中傳達著日本民眾的生活風貌與審美觀念。因此,對于季節感與景物觀的研究,是了解日本文學的重要基礎。
一、日本文學中獨特季節感與景物觀的形成因素
(一)自然環境的影響
自然環境是孕育文化的根基,文學作品的取材多來源于對周遭事物的情感。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曾以“風花雪月最懷友”的詩句概括其本土的美術特色,并認為時令變化以及山川草木無不融于“風、花、雪、月”四個字中,這也是日本文學中季節感與景物觀的直接體現。日本為臨海國家,空氣較為濕潤,水草形態柔美,這就造就了日本文學描寫中,不同于硬朗文風的壯懷激烈,而是以一種溫和、感傷的基調進行思想感情的傳達。借助于文字工具,在對于客觀景物的描寫過程中,多體現本土風貌,通過賦予日月消長、四季輪回以人化色彩,日本文學的季節感與景物觀由此而來。
(二)風土人情的干預
社會基因是根植于環境的人為表象,文學描寫是一種主觀情感的抒發,在對于季節以及景物的基本形態進行敘述的過程中,通常呈現一種由自然環境衍生的社會情感。日本的風土人情是形成其文化內核的關鍵因素,借助自然環境孕育的人類法律、制度、藝術、宗教、習俗,通過人為因素的介入,形成一種具有區域特性的文學形式,這也是日本季節感與景物觀的由來。例如:日本的“三道”,即茶道、花道、書道,是日本民族文化的個性,受我國文化的影響,經過長期的發展,以“和、敬、清、寂”作為日本茶道的四規,進而創造出了多種文學作品。因此,根植于文化基因的風土人情是日本文學中季節感與景物觀的又一成因。
二、日本文學中的季節感與景物觀的表現
(一)和歌方面
和歌是最早體現日本季節感與景物觀的文學形式。和歌來源于中國的樂府詩,經過長期的發展,和歌通過對于自然景物的描繪,反映了日本民眾至情至性的季節感與景物觀。例如:日本的和歌體裁有兩大歌人,分別是“自然歌人”山部赤人以及“世情歌人”山上憶良,其中山部擅長描繪自然景物,其作品中多有中國風的韻味,如“四時大雪紛紛舞,不辨春夏與秋冬”的句子中,通過對于冬季雪的描寫,將灑脫的情感融入景物的描繪中,不直接用一些字眼來傳達情思,而是托物言志,將自身的情感表達融入對于自然景物的描寫中。此外,其后世的希玄道元、明慧上人等和歌作者都是以自然為情感依托,通過將自身的情感融入對于周邊景物的描寫中,進而歌頌四季之美,傳導作者的品性。同時在傳達情感的過程中,將四季的美景運用文字呈現于欣賞者的腦海,進而將景物與四季中的美感委婉的表現于文學作品中,通過對于來源與季節與景物的靈感進行藝術加工,傳導出一種獨特的文學性。因此,在和歌體裁中的景物與四季描寫是日本文學中季節感與景物觀的最早呈現,是一種日本文學中季節感與景物觀的起源[1]。
(二)連歌及俳句方面
日本的櫻花作為其區域特色,常稱為日本文學作者歌詠的對象,“婆娑紅塵苦,櫻花自綻放”、“不見方三日,世上滿櫻花”等均通過櫻花來表現自身的情感,將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對于櫻花的描寫中,這就不得不提到,日本文學中連句與俳句的季節感與景物觀。日本的連歌形成于平安時代末期,是一種和歌的余韻,由皇宮流傳至市井,俳句的取材,多來自于四季以及景物,通過對于景物的刻畫,體現四季變化,將作者的情感潛藏于美景的背后,并通過生動的詞匯,將自身情感表達與景物描寫,一并托出,有效體現了文學作者的感情,是日本文學中季節感與景物觀的集中體現。例如:《水無瀨三吟百韻》中通過“殘雪猶未消,山麓罩暮靄”的俳句,描繪了初春時節,山間霧靄朦朧的景象,有效地傳達了這一時節的特色,并在后面通過“蟲雖愿長鳴,秋草卻已枯”,將情感孕育在身邊的草書蟲鳴中,進而體現連句中的情感,表現作者在秋意漸濃時的無奈之情,從殘雪未消的山麓,到梅花吐艷的山鄉,從柳葉低垂的春色,到寂寥蕭殺的秋景,連句通過四季的變換以及身邊景物的更迭,多角度體現的連句的藝術性,進而展現了日本文學中對于四季以及景物的沉思。
(三)散文方面
日本的散文多數通過季節與景物的描寫,來呈現文學特性,以體現作者情感。因此,日本散文中季節與景物的描寫是其重要的構成部分。例如:清少納言的《枕草子》中,隨處可見作者的景物描寫,通過作者自身情感與世間百態的融合,糅雜出一種作者對于世間萬物以及人情世態的感悟,是日本文學中季節感與景物觀的集中體現。再如《四季之美》中,通過對于不同季節中相應特性的呈現,以文學的形式,進行四季景物的描繪,進而表現不同季節的美感,彰顯出文學作品中的景物觀,表達出人們在進行景物體驗的過程中,會經歷不同的四季變換,進而傳達了景物的動態美。在二十世紀,日本散文的民族美學氣質尤為明顯,多數表達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觀點。例如:在《自然與人生》這部作品中,通過淋漓盡致的描寫傳達了大自然與人本身情感的契合性,并且在文學描寫中以一種圖畫的形式來向人們展示自然中的色彩,進而體現了文學作品中的景物與季節的和諧性。因此,在日本散文作品中季節與景物同樣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元素[2]。
(四)小說方面
小說這一文學體裁,一般是通過對于故事的敘述來體現人物形象,進而體現作者的思索。在日本的小說中,以季節與景物來進行情感表達的因素隨處可見,成為了日本小說體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在《源氏物語》中,景物的描寫是其核心內容,通過景物在小說中的構建,使得人物、故事、景色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通過文學作品來體現四季以及景物與人之間的聯系。《源氏物語》中,其故事的講述,主要依托于自然,通過自然景物,來呈現小說中人物的心路歷程,并通過自然景物與人物的聯系,將人物的形象建立在景物之上,通過對于景物的全角度刻畫,以景物襯托人物命運,通過自然的枯榮變化,呈現人物起伏的人生歷程。此外,由于受到我國民族特性的影響,日本文化在進行情感表達時,同樣以相對含蓄的筆觸進行自身認知的抒發,進而在小說中,通過景物的描寫可以更好地體現日本的文學特性,并通過文學藝術的間接表述,渲染了日本小說作品的文學性,通過景物來寫人,使之成為一個參照物,讓人們在讀出小說中心內涵的同時,彰顯了小說的文學價值[3]。
三、日本文學中季節感與景物觀的“物哀”傳統
(一)區位因素
日本的位置處于板塊活動帶,常年伴隨著地震、火山爆發、臺風等不良的自然現象,這使得在文學作品的表現過程中,作者難免夾雜著一絲傷感的情緒。日本民族的憂患意識,使得日本文學的季節感與景物觀中“物哀”的情緒隨處可見。作者通過文學作品,將這種情緒直抵人們心靈,日本文學中的“哀”,簡單的說就是一種感時傷逝的觸景生情。例如:在《雪國》中,川端康成通過一種虛無、縹緲的筆觸繪制了一幅雪夜的場景,使得寂寞、哀傷的基調彌漫于字里行間,寄托了作者的哀愁。同時,不難看出,在日本的文學作品中,就地理環境的“哀”,也衍生出了一種不屈與灑脫的民族個性,使得文學作品的情感表達復雜化,在淡淡的哀傷中,可以看出基于這種“物哀”傳統,日本文學的一種抗爭精神,進而使得文學的呈現形式更為立體,在進行季節與景物的描寫過程中,其觀點更為立體,情感層次更為豐富。例如:德富蘆花的《自然與人生》中作者視大自然為知己,以明晰的結構與富于變化的情感表達,在描繪了一幅鮮明的自然畫卷的同時,通過情景交融,展現了作者無我相生的個性[4]。
(二)審美需求
相較于中國文學的大氣恢弘,日本的文學作品通常追求一種精致典雅,日本人鐘情的小巧之物,通常在磅礴的大自然面前,顯得弱小無助,這就使得通過文學作品進行景物敘述的過程中,為日本文學增添了一絲哀愁情思。例如:日本的櫻花盛開時,融夢幻與浪漫于一體,但由于櫻花的花開花落,使得美好的事物在一瞬間凋零,造成了日本民族中對于美不能持久的一種“哀”,造成文學描繪中,針對景物與季節存在著一絲愁苦。如幕末武士土方歲三留下的俳句“人世皆攘攘,櫻花默然轉瞬逝,相對唯頃刻”,作者將櫻花與崇尚忠誠的武士相提并論,在櫻花爛漫卻短暫的花期中,寄托著作者自身對于“在最美那一刻凋零”的向往。因此,在景物的觀賞中,隨著季節的流傳,通常呈現一種不可留的遺憾,但這種情感通過不斷的演化,形成了一種針對人生與審美的不同看法,使得“物哀”成為日本文學中的一種獨特的表述形式,通過“哀”的呈現,以景物為表象,通過四季的更迭,表達了文學作者的思想感情,成為一種審美需求,拓展為日本文學中季節感與景物觀的常態。
(三)盛唐文化的影響
日本的文化根基深受中國的盛唐影響,如日本的和服就是仿照中國隋唐服飾和吳服改制而成的。公元八至九世紀,日本一度盛行過“唐風”服裝。以后雖有改變形成日本獨特的風格,但仍含有中國漢服的很多特色。因此,盛唐文化在日本的影響深遠。在文學作品中多有體現。例如:《源氏物語》中就有大量的唐詩引用,尤其是白居易的詩句在其中被大量的運用,白居易的詩句多描述底層民眾的疾苦,并且在日本文學中,這類作品隨處可見,通過演變形成了一種日本獨有的景物觀與季節感。
在日本,“物哀”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傳統,在多數文學作品中,作者通過“物哀”來表達自身的情感,體現自己對于實事的看法,通過景物將自己的思想聯系在一起,進而形成日本文學的代表性思想,使其體現在日本文學的季節感與景物觀中。
結論:
為有效地研究日本的文學形式以及日本的風土人情,需要就其季節感與景物觀做深入地探討。日本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區位特色是形成其自然情感的關鍵,在季節感與景物觀的表現過程中,傳達了日本民眾細膩、敏銳的自然感官,不同于雄偉壯懷的氣魄,日本的季節感與景物觀更多的表現為一種溫婉、纖細的“物哀”情感,具有其民族特色。因此,日本文學中的季節感與景物觀恰恰是其美學傳統的體現。
參考文獻:
[1]王升遠.2018年度中國的日本文學研究綜述[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9(05):118-127.
[2]黃慧.他者視域中的民族美感建構——以日本文學季節感的美感形成為鑒[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9,17(03):132-134.
[3]岳琳.探究日本文學中的季節感與景物觀[J].青年文學家,2019(27):146.
[4]王曉露.《古今和歌集·四季歌》季節表現探析[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9,34(03):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