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瑾鈺 賈文婷



摘要:《頭腦特工隊》是一部講述兒童心理成長的電影,與其他歡樂的皮克斯電影不同的是,它幫助小朋友對自己大腦和身體形成初認識,接納與應對負面情緒,喚起家長對孩子心理成長的高度關注。
關鍵詞:成長;情緒;人物設定;《頭腦特工隊》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7-00-02
《頭腦特工隊》作為皮克斯的第15部動畫片,講述了主人公萊莉在現實與思維兩個世界雙線成長的故事。影片將頭腦的運行、成長的歷程、情緒對人行為活動的影響等抽象事物具體擬人化,呈現了獨特的視覺盛宴,這部影片不僅僅面向兒童,其中的一些深意也使成人為之感觸。
1 人物形象
《頭腦特工隊》最獨特的地方是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將虛擬的情緒擬人化,人物外形的塑造是對視覺效果最直接的表達,人物的行為也是詮釋性格的重要手段,這種特性在5種情緒擬人的設計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使高矮胖瘦、各不相同情緒的特工們更加活靈活現。
1.1 人物設立與展現
代表快樂的樂樂是橙色,就像橙色帶給人的感官體驗,溫暖且具有感染力,高挑的身材和敏捷的機動性使其充滿活力與希望,面對困難永遠積極地應對,有無窮的力量推動大腦的運行,就像是一顆星星那樣閃耀奪目,但是這樣的她卻有代表憂郁的藍色頭發和眼睛,渾身上下散發著幽藍色的光[1]。代表悲傷的憂憂是一個通體藍色的小胖子,整體形象是一個倒置過來的淚滴,她行動緩慢,無精打采,代表憂愁的八字眉毛就沒有舒展過,總是消極地看待這個世界。代表恐懼的怕怕是紫色的,紫色代表神秘與未知,夸張的五官體現了他無時無刻都對外界保持警惕。怕怕的原型是人體的神經元,整體纖細而脆弱,頭上的呆毛受到驚嚇時會縮成“w”外形,總是膽小而謹慎,有對危險的預知,害怕時會及時阻止萊莉的動作,保證萊莉的安全[2]。代表厭惡的厭厭是綠色的,就像小朋友極其不愿意吃的綠色蔬菜,而對于萊莉而言,最討厭的莫過于西蘭花。厭厭的身材姣好,對于時尚敏感,看待事情挑剔,高傲的她在看到其他情緒爭吵時也只是站在一旁撇嘴[3]。代表憤怒的怒怒是紅色的,他的原型是一塊板磚,就像是人發怒時想要找的東西,有棱有角的外形體現了他堅毅沖動的性格,怒怒在生氣時會失去理智,腦袋上會噴火,發怒時4位情緒也攔不住他[4]。(如圖1所示)
1.2 歡樂面紗下的悲傷
為什么只有代表快樂的樂樂是會發光的呢?在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女孩腦海里,樂樂占據著絕對的領導地位,正如快樂也是人們對人生的追求和生活品質的保證,每當萊莉面對新事物的時候,樂樂總是會使她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對待,總是會說“我們能解決的”。萊莉的童年世界里有家庭、朋友、興趣的陪伴,正如人們向往的那樣無憂無慮,但是每個人的成長都不是絕對的一帆風順,萊莉也是這樣[5]。
影片之中情緒擁有的顏色都不絕對,擁有快樂情緒的樂樂也有代表悲傷的藍色頭發,樂樂雖然散發著幽藍色的光,但是光芒在照亮別的地方的時候卻是金色的,就像是以快樂示人的人們,開心樂觀的面紗下隱藏著的是壓抑和悲傷,這正如當今社會人們一直過于追求表面的美好,卻往往使人狼狽不堪。影片中樂樂逃避所有負面的情緒,甚至阻止其他情緒對萊莉的控制,她甚至覺得萊莉的記憶要都是金色的就好了,就像媽媽口中的,當一個永遠快樂的女孩,但是她越是阻止其他情緒的發揮,萊莉感知世界的那根神經便越是麻木,她的個性小島一座一座地崩塌,就在最無助的時候,是悲傷使她重新振作[6]。
導演通過萊莉乘坐大巴車返回家中這一戲劇性片段的敘述,將悲傷的意義升華、綻放。悲傷與快樂都是人性的最后防線,就像快樂說的那樣:我是因為悲傷而來。與其說這是生活的五味雜陳,不如說這是導演對萊莉和觀眾的最美好的祝愿,祝愿每一個人在悲傷的時候總有快樂在土壤上結果[7]。(如圖2所示)
2 圍繞回憶談成長的雙線敘事
影片構建了兩個平行的世界,一個是萊莉所處的真實世界,另一個是萊莉大腦里情緒的世界。在萊莉的世界里,她活潑可愛,對生活充滿幻想,直到有一天她隨著父母搬到了另外一個地方,離開了以前的舒適圈,萊莉不知所措,陌生的環境,不如意的家庭住所,就連她最喜歡的興趣愛好也不如以前那么吸引她了[8]。同時在她腦海中的世界,樂樂與憂憂兩個情緒的糾葛使她頭腦內情緒管理開始崩潰,隨著時間的流逝,個性小島的崩塌,她陷入了人生中第一次迷茫,不再像以前那么單純。雙線同時進行并且相互影響交織,使原本簡單的故事變得扣人心弦[9]。
3 成長的旅程
3.1 成長的代價——遺失
遺失幻想的朋友Bing Bong,它有粉色棉花糖的身體、大象的鼻子、貓的尾巴和海豚的叫聲。Bing Bong一路伴隨樂樂歷險,最后留在了記憶深淵。它在跌入遺忘深淵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消散了,與其說是它為了樂樂放棄自己,不如說它是時候該走了,正如記憶清潔工所說的那樣,主人記不起來的記憶就會被遺忘[10]。遺忘深淵之所以被人們恐懼,是因為一旦掉下去便不復存在,那么樂樂為什么能坐著火箭車回去?稱其為主線的必要劇情也好,稱其為主角光環也好,樂樂能回去是因為萊莉需要她,這個機體需要她,萊莉想要找回快樂的情緒,但是Bing Bong不一樣,這一次萊莉需要成長,也確實丟掉了幻想[11]。
人們在成長的旅程中,曾經幻想過的美好被現實一點點擊碎,不再單純幻想是成長的必經之路[12]。萊莉的幻想樂園非常不可思議,小朋友的世界里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但是在看到萊莉的公主夢想世界和火箭車被毀、丟下了記憶深淵那一刻,似乎也看到了我們自己漸漸長大、不再幼稚[13]。
3.2 情緒的相融與升華
每個人腦海中的主導情緒都是不同的,媽媽的頭腦中是憂憂占據主導,爸爸的主導情緒則是怒怒,而他們身后的記憶球大多是負面的情緒,快樂的水晶球很少,可能大人的世界就是這么復雜,并不是一味開心和自我,需要思考的越多,擔心的事情也就越多[14]。只有快樂的記憶是不會成長的,雖然很悲痛,但是悲傷可以觸動所有的情緒,可以有單純的快樂,但不能不明白悲傷的意義,不能將悲傷拒于門外,更多時候是悲傷帶我們走出逆境、回到生活、走向光明[15]。悲傷在成長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當情緒無法抒發,人就開始變得麻木,我們不應壓抑負面情緒的釋放,有時候逃避也是一種傷害。快樂使人積極地面對人生,對事物充滿熱情[16];悲傷使人更加冷靜,不停質疑和反思自己,給予人走向光明的力量;恐懼使人更加謹慎,因為害怕做錯,所以更加自律和努力;厭惡使人擁有自己的立場,具有更加獨特的品格[17];憤怒使人不再受到欺負,為人們畫出人生的底線。所有情緒相交融,才構成了每一個無法代替的個體[18]。
3.3 認同負面情緒的存在
這個世界里并不是所有的事都是美好的,有歡樂、有悲傷、也有遺憾,當快樂在記憶深淵的谷底放聲哭泣的那一刻,才知道原來快樂也會悲傷,也會無能為力[19]。悲傷的事是一段難以啟齒的經歷,讓人痛苦,讓人回避,這也是樂樂不愿意接受憂憂的原因之一,她太害怕萊莉難過了,甚至畫地為牢將憂憂圈禁在內,她不了解憂憂在萊莉生命中的地位,正如憂憂所說的那樣,“哭能讓我放慢節奏,讓我沉浸在人生痛苦的困境里”,直到樂樂在谷底看到了憂憂的核心記憶,她才明白了只有經歷過悲傷的洗禮,才能真正懂得快樂的意義[20]。在樂樂離開的那段時間,萊莉的頭腦被其他的負面情緒占領,亂作一團,她開始變得麻木,感知不到外界的快樂,開始厭惡這個世界,更因為憤怒而關閉了情緒的控制臺,直到憂憂重新回到情緒中,那一瞬間才使萊莉放聲大哭,釋放自己內心悲痛后勾起的嘴角代表著成長[21]。
也許觀眾最開始希望腦內的快樂會打敗一切悲傷,但隨著萊莉一次又一次受到打擊,觀眾才會明白故事的本質——生命的本質是悲傷和歡樂相交集的風暴。(如圖3所示)
4 結語
影片使人感受到成長中失去的悲傷與無奈,成長總是痛苦的,也是歡樂的,每一個哭泣崩潰的瞬間只是生命中的一個小插曲,要相信坍塌的小島墜落之后會以更加輝煌的姿態重建。這部影片的受眾不僅僅是小朋友,還勾起了人們對青春和童年的懷念,就像影片結尾獻給觀眾的那一行字——“獻給我們的孩子,愿永不長大”。
參考文獻:
[1] 馬秋霞.皮克斯動畫電影的角色塑造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5.
[2] 徐君.《頭腦特工隊》的成長主題[J].電影文學,2016(11):142-144.
[3] 梁家昱,彭俊.淺析零食品牌卡通吉祥物的設計策略[J].藝術科技,2020,33(23):7-8.
[4] 朱文清.乘風破浪的動物們——互聯網公司吉祥物設計探析[J].藝術科技,2020,33(23):37-38.
[5] 暴千旗,賈文婷.從“達達主義攝影”到“超現實主義攝影”的視覺與觀念變化[J].大眾文藝,2019(18):171-172.
[6] 嚴浩,賈文婷.電影《龍貓》與《羅小黑戰記》鏡頭內外成長思辨[J].藝術科技,2020,33(24):16-17.
[7] 韓佳洋.試論中日合作動畫的現狀及問題[J].藝術科技,2020,33(23):89-90.
[8] 楊韻蕾,駱瑋.觀念攝影在自媒體環境下發展趨勢的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23):41-42.
[9] 劉雨柯,駱瑋.攝影技術與藝術關系的再思考[J].藝術科技,2020,33(1):113-114.
[10] 程雨欣.宮崎駿作品主題傾向解析[J].藝術科技,2020,33(23):87-88.
[11] 黃亦菲.淺析數字媒體交互技術在公共藝術領域的應用[J].藝術科技,2020,33(23):172-173.
[12] 陳曉芙.文創產品設計與城市品牌建立——以廣府廟會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3):13-14.
[13] 李飛揚.差異化社會環境下象征主義的發展路徑——以古斯塔夫·莫羅、克利姆特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3):65-66.
[14] 蘇長志,楊杰.展示媒介下的品牌互動性創新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23):150-151.
[15] 張苗苗.新媒介視域下的受眾媒介依賴分析 ——以抖音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3):97-98.
[16] 張亞倩.《山海經》異獸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23):29-30.
[17] 熊瑤,嚴妍.激發思路,推進設計——環境設計專業模型類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美術教育研究,2020(12):178-179.
[18] 唐明,曹磊.賽博朋克美學的視覺表現形式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2):56-57.
[19] 張海怡,蔣暉.探究國畫留白藝術在黑川雅之設計中的延伸[J].美術教育研究,2020(23):82-83.
[20] 劉嘉欣,施愛芹.鄉村旅游文創產品設計與開發[J].美術教育研究,2020(24):70-71.
[21] 朱宇婷.淺談環境設計專業實驗室實踐教學建設[J].美術教育研究,2020(24):166-167.
作者簡介:張瑾鈺(2000—),女,山西長治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
賈文婷(1989—),女,江蘇南京人,博士,講師,系本文指導老師,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