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實主義電影以展現現實社會生活為根本,揭示社會的客觀現象,采用自然光,運用簡單的電影語言,還原最本真的世界。本文通過研究國產現實主義電影的歷史和現狀,分析其未來發展的突破口與創新力。
關鍵詞:國產電影;現實主義;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7-00-02
互聯網時代,人們對電影的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對電影質量的要求逐漸提高。現實主義電影對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推動社會發展和維護人們的切身利益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國產現實主義電影也存在亟待處理的問題,制約著該類型電影的發展。
1 中國現實主義電影井噴的原因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社會蓬勃發展,新舊媒體處于更替階段。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大量生產信息的新興媒體出現,新聞信息變得碎片化,受眾多樣化的需求,使國產現實主義電影出現了新趨勢,依托社交媒體進入了井噴式發展的時期。
1.1 肆意消費的大娛樂背景下,觀眾渴求精神回歸
近年來,國內熱播節目主要為娛樂真人秀,以明星為基礎。綜藝文化的圈層傳播塑造了“全民娛樂”的擬態環境,商業化、市場化的運作規則滲入電視公共空間,消費主義思潮開始掌控媒體,使客觀真實的信息內容、文化讓位于消費與娛樂[1]。有些節目為了爭奪收視率,不惜報道低俗新聞,搶占輿論話題,但這對社會正能量的宣傳引導、主流價值觀的塑造沒有任何作用,反而嚴重擠壓了公共傳媒空間,也影響了觀眾對主流媒體的印象[2]。過度娛樂化生成了象征符號與模因,全民狂歡,人們出現審美疲勞,渴望精神文化的回歸,受眾開始對現實主義電影產生需求[3]。
1.2 緊貼社會熱點,把握民生
2018年4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在浙江寧波召開全國電視劇創作規劃會議,對偽現實主義題材的懸浮劇進行了批判。所謂懸浮劇,是指某些脫離中國現實的現實題材劇,劇中的事件、情感都沒有根。表面上看,劇中人物從事著和當下生活緊密相關的工作,但劇中充斥著無病呻吟的情感傾訴和生搬硬套的情節套路。與此同時,國產現實主義電影爆款頻出,電影市場用實打實的佳作扛起了復興現實主義的大旗。2018年上半年,《爆裂無聲》的橫空出世,無疑是對當代國產電影現實主義浪潮的一次延續。在《爆裂無聲》中,我們可以看到與《烈日灼心》《心迷宮》一脈相承的影子,有根植本土的生活氣息,有反思社會的力度,更不乏人文關懷的溫度,緊貼民生。
1.3 新媒體時代的廣泛傳播與分享
在傳統媒體時代,一部電影能否引起廣泛關注,主要取決于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傳播情況;而在新媒體時代,一部優秀的電影可以借助社交媒體迅速傳播,甚至實現廣泛分享[4]。進入web3.0時代,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改變了原有的傳播格局,傳播受眾由單一的接收者變為受傳合一者,不斷分化主流媒體的話語權,在某種程度上弱化了主流媒體的影響力[5]。人們在信息化時代習慣接收碎片化信息,新媒體依據獨有的優勢搶占先機,覆蓋人們的話語圈。例如,《我不是藥神》上映后,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出現了大量的相關分享與討論話題,電影知名度迅速提升,電影票房節節攀升。
2 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當下的境遇
法國文學史家愛彌爾·法蓋曾說:“現實主義是明確地、冷靜地觀察人間的事件,再明確地、冷靜地將它描寫出來的藝術主張。”他在某種程度上強調了現實主義作品的客觀性,但現實主義電影在目前中國的電影工業體系里,面臨比較尷尬的境遇。
2.1 主旋律電影缺乏想象元素,過于套路和乏味
獻禮類電影是中國人創造的一種電影拍攝手法,由政府參與,用于紀念、宣傳、獻禮等。這類電影秉承客觀事實,不會作較多的藝術化處理,所以比其他類型的電影少了些感官體驗[6]。在敘事方面,一些強加的價值觀元素充斥影片[7]。由于與現實存在差距,故事具有疏離感。對一些細節的描繪不乏夸張的藝術表現,不能同觀眾產生心靈上的互動,所以進入市場后,也難以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相較于視聽層次感強的其他類型的電影,能帶來強烈感官刺激的商業化大片,這類電影顯得格格不入、平淡無奇。
2.2 藝術手法的表現不能深入人心
電影是一種藝術作品,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會通過各種手法表達主觀印象。現實主義電影雖然題材來源于社會現實,但為了更好地表達寓意,會對現實題材進行描繪與二次加工。有些題材的電影采用白描手法,難以讓觀眾在心理上、視覺上產生強烈感受,自然也不具備各種商業類型片能帶來的感官體驗[8]。有些創作者為了刺激觀眾進入了另一個極端,將作品限于苦難的細節描繪中,進行極為偏激的人性處理,故意模糊其價值觀念,營造信仰崩潰時的精神狀態,其作品不免受到觀眾的集體厭惡,從而走向衰敗。
2.3 觀眾的選擇性接觸心理
選擇性接觸理論認為,受眾在接觸傳媒傳播的信息時,更愿意接觸那些與自己既有立場和態度一致或接近的內容,而對與此對立或沖突的、排斥的內容,則有一種逃避不去選擇的傾向。這個假說說明:我們在接觸媒介活動時,往往優先選擇日常最容易接觸的內容[9]。例如,2019年1月上映的以“家”為敘事主體的電影,將“家”的主題濃縮在一個五口之家中,呈現出了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劇情,通過現實與憧憬的對比,揭露了社會深刻的一面。影片口碑尚好,但上映后觀眾反響不夠強烈,不難看出觀眾存在選擇性心理。
3 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發展策略
現實主義電影相較于其他電影,在國內的發展進程比較緩慢。它見證著社會歷史的變遷,以獨特的視角向世人展現社會的面貌。因此,必須解決現實電影面臨的主要問題,把握發展的趨勢,提出合理的解決措施。
3.1 訴諸情感,遵循傳播規律
現實主義電影離不開共鳴二字,能引起受眾共鳴的電影才是佳作。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們需要情感的撫慰,感情也是人類的剛需。電影《家和萬事驚》講述了問題不斷的一家五口,為了守護海景之窗決心反擊的故事[10]。整部電影圍繞房屋、居住環境等問題展開,通過荒誕的手法與戲劇化的描述向觀眾展現了一個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故事[11]。該片聚焦大眾生活,通過巧妙的視聽結合形成強烈對比,揭示了那些真實又縹緲的社會時態。在傳播方面,要注意以下要素:一是影響力,即選擇的主題能對多少人的生活產生影響;二是傳播性,即該現實主義題材是否具有傳播價值;三是沖突性,即人與人、人與組織之間的沖突是否具有故事性;四是人情味,即電影能否抓住觀眾的內心情感。
3.2 堅守多樣化發展,激發創作活力
國產現實主義電影應體現不同風格的現實面貌,用不同的修辭方式、藝術表達方式,表現對現實生活的關注[12]。作為荒誕現實主義作品的代表作,《無名之輩》講述了一個西南小城一天之內發生的一系列看起來各自獨立但存在緊密聯系的荒唐事件,塑造了一群被生活壓迫和被命運拋棄的“無名之輩”掙扎的形象,展示了當代大繁榮背景下小人物對尊嚴的追求,故事情節和人物塑造的現實性尤為強烈[13]。它包含著開放的社會指涉,人物有自己的精神獨立性和主體性,完善了“敘事”與“表意”的關系[14]。大大小小的角色面臨的現實生活困境和內心的掙扎,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具有一定的邏輯性與時間性”[15]。既表現了小人物對現實無可奈何的荒誕性,也表現了社會“互害互傷”的殘酷性。
3.3 采取大眾視角的敘事策略,強化視聽效果
劉玉琴曾說:“好的作品應該是凝聚百姓的視角去觀察萬物,把創造之藝術融入生活,使得生活更加豐滿且形象。”可見,只有遵循大眾視角,才能把握整部作品的關鍵,以平民視角創新宏大敘事,展示以人為本的價值立場[16]。所以藝術工作者要高度敏感,善于發現生活的點滴[17]。例如《厲害了,我的國》以板塊敘事結構將故事情節串聯起來,運用航拍等技術將小人物的工作、奮斗與生活情感濃縮成單個的點,再放進大主題中,生動具體,鮮活感人,既客觀地反映了人們的生活動態,也生動地向世人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中國。
3.4 線上線下聯動,推動產業發展
互聯網這種全新的“高維媒介”刺激了個人能動性、創造性及附著的所有資源[18]。互聯網發展至今,已形成較為成熟的產業體制。網絡題材憑借豐富的內容儲備資源為整個電影產業鏈輸送內容[19],通過整合,統化產業鏈,形成影視、文字等不同形式,以多元化的表現方式滿足不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使泛娛樂生態鏈上的各個環節產生聯動效應[20]。例如,“人在囧途”系列電影大火后,影視公司力推“囧途”品牌,充分利用明星效應,舉辦線下活動,推出手游及相關周邊,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21]。
4 結語
平心而論,國產現實主義電影發展至今面臨的問題,如真實性、客觀性、理性與感性欠缺等,絕非這個題材固有的病癥,而是電影產業在數百年發展過程中遺留下的頑疾。現實主義電影的健康發展,不僅需要政府和媒介的努力,還需要公眾不斷提高媒介素養,做到三方共同發力。
參考文獻:
[1] 吳成晨,黃慧敏.新媒體視域下傳統文化節目熱播的思考[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8(15):132-133.
[2] 朱克迎.淺析物流行業中個人信息安全問題[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9,41(07):164-165,169.
[3] 王琛.淺析“流觴曲水”中的休閑文化及內涵[J].青年文學家,2018(26):176-177.
[4] 劉云.新媒體視域下我國生態文明傳播的嬗變與策略[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20(02):102-112.
[5] 勾莞玥,吳承彥,常百鈞.城市生態文化傳播路徑創新的新媒體之維——以南京生態環境官方微博為例[J].漢字文化,2020(18):154-155,168.
[6] 朱克迎.姜文電影的人物形象美學賞析[J].戲劇之家,2019(06):85-86.
[7] 陳芳芳.試論電影《流浪地球》中的生態美學思想[J].藝術評鑒,2019(11):158-159,185.
[8] 陳芳芳.生態紀錄片《濕潤的文明》中的生態美學思想探微[J].漢字文化,2019(19):161,172.
[9] 謝夢婷.傳統文化傳播創新的路徑探析——以綜藝節目《遇見天壇》為例[J].漢字文化,2020(08):31-32.
[10] 黃閩倩.生態美學視角下的春節文化探析[J].漢字文化,2020(10):171-172.
[11] 朱克迎,莊眾顯.淺析影片《尋夢環游記》主人公的三重人格——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視角解讀[J].藝術評鑒,2019(08):155-156.
[12] 季一格.《塵埃落定》中的女性抗爭[J].藝海,2020(05):14-15.
[13] 陳芳芳.梭羅生態美學思想探微——以《瓦爾登湖》為例[J].大眾文藝,2019(06):234-235.
[14] 王全權,周碧琬.論國產動畫電影中傳統文化的美學價值及其影響——以動畫電影《大魚海棠》為例[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04):17-21.
[15] 朱克迎.人物紀實類網絡短視頻和人物通訊的敘事學比較[J].大眾文藝,2019(07):169.
[16] 黃閩倩.“最美人物”現象的受眾審美心理分析[J].戲劇之家,2019(31):229,231.
[17] 陳芳芳.中國傳統音樂的審美價值研究[J].黃河之聲,2020(01):30,99.
[18] 孔源.新媒體傳播中國詩詞文化之維——以《中國詩詞大會》熱播為例[J].漢字文化,2020(18):86-87.
[19] 朱克迎,莊眾顯.我國跨境電商發展面臨的困境及對策探討[J].電子商務,2019(08):29-30.
[20] 周碧琬.對牡丹文化生態旅游發展的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8(26):110-112.
[21] 王全權,張衛.我國生態文明的對外傳播:意義、挑戰與策略[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38(05):149-153.
作者簡介:成奇(1996—),男,山東菏澤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