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韶關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2017年立項社科課題《全域旅游背景下韶關旅游供應鏈管理研究》(課題批準號:G2017009,主持人:胡培業)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 要:隨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日益成為人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全域旅游時代后,“本地游”獲得快速發展,并日益成為大部分人在無法遠行的日常業余時光的主要旅游方式,為解決“本地游”市場存在的定位不清、供給不足、供需對接不充分和系統整合不足等亟須解決的難題,有必要對“本地游”產業供應鏈優化升級,精準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積極順應旅游消費升級的大趨勢,加快推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全力發展全域旅游,實現快速、高質量地滿足人民群眾在“碎片化”時間的出游需求,使全域旅游真正成為人民群眾的和平幸福產業。
關鍵詞:全域旅游;供應鏈;矛盾;美好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日益成為人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消費不斷升級,傳統的景點旅游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大旅游發展的需要,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旅游業綜合管理滯后、產品有效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另外,《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8〕15號)的發布,意味著全域旅游已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旅游已成為帶動相關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方式,但目前在我國旅游市場中仍然存在著重異地游、輕本地游的問題,過于強調本地人離開本地或外地人來到本地,忽略了本地人的本地旅游,特別是本地休閑游,異地游項目往往打造為大型中高端產品,“本地游”則相對顯得隨機、零散。然而,“本地游”有著龐大而又穩定的需求市場,長期的忽略使得旅游產品與這種需求極不匹配,不利于全域旅游的建設,也不利于旅游產業的整體質量提升,已成為各地旅游業升級亟須解決的難題。
一、“本地游”的內涵界定及發展意義
1.“本地游”的內涵
本地游屬于周邊游、短途游,是人們利用周末或小假期,以休閑、娛樂和放松身心為主在居住地或工作地所在的城市及周邊一定區域內開展的旅游活動,旅游方式往往是自助、自駕,規模上以自發組織的小團隊為主,一般由自己安排旅游行程按個人意愿進行活動的旅游形式。異地長途旅行需要一個連續性的較長時間,而“本地游”有效避免這個剛性難題,可以在業余時間“說走就走”,較易形成穩定、經常性的日常需求。
2.“本地游”產業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
(1)“本地游”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隨著人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已經成為人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方面,旅游進入大眾化時代,作為全域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地游”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以廣東省為例,2021年春節期間,廣東省共接待游客3964.3萬人次,其中省內游客占93.3%。隨著公共交通及附屬配套設施的逐步完善,信息資訊技術的飛速發展,使缺少長假的人群具備了利用周末開展“本地游”活動的便利性。另外,節假日高速公路的擁堵、景點的“趕集式”體驗,也促使了大量人群轉而對本地、周邊“小而美”的小眾化景點產生較高的傾向性。因此,旅游已經變成一種常見的大眾消費,全域旅游的建設可以很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旅游行業不斷升級的過程中“本地游”自然會大有作為。
(2)帶動關聯產業集群化發展
“門票經濟”旅游模式的沒落,充分說明旅游作為高產業融合型產品,是無法單獨發展的。“本地游”產品通過與餐飲、住宿、交通、特色購物、娛樂等產業元素共生共榮共興,實施集群化發展,在“食、住、行、游、娛、購”六大旅游元素上為游客提供美的感受,從而可以有效地刺激本地人群的消費需求,推動整個區域的產業發展。另外,相較于外來游客,本地居民的“本地游”更加日常且高頻,中外旅游產業的發展規律表明,日常化、高頻化的旅游消費有助于平抑旅游市場淡、旺季之間的波動,構建更加良性發展的旅游市場。
(3)有力提升人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滿足度
“出境游”和“國內遠途游”都很難成為大部分人群的日常狀態,而旅游業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導致人們旅游需求的不滿足,這嚴重影響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感受。隨著全域旅游的發展,在“有錢沒時間”的現實條件下,“本地游”的快速發展為大眾化旅游時代所釋放出來的大規模旅游需求,提供了恰如其分的空間。“本地游”已成為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要方式之一。
(4)增強社會認同感、歸屬感
“本地游”的游客群體,以生活在當地的人群為主,利用工作之余的“碎片化”時間或周末等,以自行小規模組團的方式為主,或自駕、或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其目的在于提升生活質量,滿足工作之余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此過程中,城市、鄉鎮和風景道都可作為景區的一部分;廣場、公園、博物館、學校、工廠、特色歷史人文、節日慶典等社會資源,也都納入到旅游產品體系中;休閑農業、漁業、果園、花卉植物園等融入自然景觀,也都成為“本地游”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在游玩的過程中,既感受到美好的生活,也對本地的經典歷史、特色文化、主流思想等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而促進人們對所在地的社會認同感、歸屬感。
二、“本地游”的產業研究和發展現狀
1.產業研究現狀
目前對“本地游”的研究較少,且研究現狀和產業發展態勢類似,多集中在對鄉村旅游的研究上。在知網以“本地游”為主題,只搜索到26篇公開發表的文章,其中學術期刊類論文5篇、學位論文4篇、報紙文章15篇、特色刊物2篇;以“周邊游”為主題,只搜索到74篇公開發表的文章,其中學術期刊類論文26篇、學位論文10篇、會議類文章10篇、報紙文章5篇、特色刊物21篇、學術輯刊類2篇;以“鄉村旅游”為主題,搜索到的文獻較多,達到13566篇,但大部分研究視角并沒有過多考慮本地游客。
2.產業發展現狀及原因
(1)定位不清:將“本地游”視同“自駕郊區游”,忽略龐大市場需求
目前,大部分旅游產品仍然是緊盯外地游客,忽略“本地游”市場,將“本地游”多理解為自駕郊區游,認為其旅游需求和外地游客類似。這種發展定位,使得景區節假日游人、車輛爆滿,“趕集式”的旅游體驗帶來旅游感知質量的下降等諸多問題,而在非節假日,很多景區游人稀少,旅游資源大量閑置和浪費。這種定位,使旅游產業存在嚴重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既無法很好地滿足本地游客的需求,也嚴重影響了旅游業的運行效率和效益。事實上,本地老年人、在校大學生、倒班者、閑暇的休閑旅游者,甚至上班族,構成了巨大的“本地游”需求市場,這個市場不但龐大、穩定、持續,而且能夠實現錯峰旅游。
(2)供給不足:產品單一,類同度高,經營水平參差不齊
旅游產品無法滿足和匹配潛在的本地游需求。“本地游”產品在數量規模上發展迅速,但大多處于初級開發階段,技術含量較低,產品種類少,且旅游產品和旅游紀念品等雷同度高。“本地游”產品以公園、休閑農業、休閑漁業、果園、花卉植物園、農家樂(往往以餐飲為主要業務)等項目為主,往往存在大量重復建設,經營方式往往是“守株待兔式”,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參差不齊,且整體上處于低水平,如相應的景區游樂產品、吃住、宣傳、連接景區的“最后一公里”交通等,往往缺乏有效的供給。
(3)供需對接不充分:供給端與消費端之間仍存在斷層
目前“本地游”旅游市場的發展,仍遠落后于消費人群的需求變化。一方面,旅游網站及地方性網站海量資訊,令人眼花繚亂,同時各種信息的真實度大打折扣,游客需要花大量時間找資料、做攻略,甄別、篩選出需要的信息后再系統規劃出游安排,耗時費力;另一方面,“本地游”旅游市場供給端和消費端之間缺乏溝通互聯的渠道,無法高效對接。如很多特色農莊、自然景觀等往往需要依賴于“經驗式”的口碑相傳,極易導致“藏在深山無人識”的問題,而同時飛速增加的“本地游”旅游市場大量需求卻無法釋放,游客消費很困難。
(4)宏觀管控不足:缺乏系統整合,沒有形成集群帶動效應
系統性整合力度不夠,缺乏“本地游”服務平臺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務,游客獲知“本地游”產品的信息較為零碎,游客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通過網站、口碑相傳、旅游App等多種渠道自行采集、整合,作為出游的規劃依據;各項目之間各自為戰,旅游產業與其他關聯產業之間也沒有系統性整合,給游客也帶來很大不便;政府管控力度不足,旅游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難以保證;游客的旅游體驗缺乏反饋和互動渠道,旅游產品對游客的訴求難以達到快速響應效果。
三、“本地游”產業供應鏈優化升級的策略——基于全域旅游的視角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與傳統的景點旅游產生了巨大變化,由建設景區轉變為區域一體化協調發展。“本地游”是全域旅游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本地游”產業發展長期處于旅游市場的邊緣地位,較為隨機、零散,存在著嚴重的供需失衡和服務質量不高的問題,無法在全域旅游時代作為優勢產業帶動區域內相關產業獲得更大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對“本地游”產業供應鏈進行優化升級。
1.結合供應鏈整合思維,構建智慧化旅游服務平臺
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協調運作,從原料采購到制成產品再到交付用戶的,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本地游”產業可以借鑒供應鏈管理模式,增強“本地游”產業的整體效能和競爭力,提升服務質量和顧客滿意度。
本地游往往以“散客”的自助旅游形式為主,需要為其提供系統、便捷的“本地游”信息服務。因此,有必要從全域旅游的視角,構建本地游的產業鏈和產業系統,制定全局性、專業化的改革方案,搭建和整合“本地游”供應鏈平臺。通過激勵產業鏈各環節上成員積極參與,構建鏈上節點企業之間的戰略伙伴關系,信息共享,協同運營,避免單打獨斗,共同提升對游客的響應速度和質量,使游客出行計劃中的“吃、住、行、游、娛、購”信息都能夠通過“本地游”供應鏈系統化、一站式獲得,甚至在較大程度上滿足游客的自我定制需求,提升游客的舒適感和獲得感,解決現有的旅游網站以傳統景點業務介紹為主,無法很好地滿足“本地游”游客自主規劃旅游路線的需求問題,增強供應鏈的整體效能和競爭力;同時通過加強節點企業之間的資源整合、優化,避免項目重復建設,減少資源浪費,提升“本地游”產業供應鏈整體效益。
2.轉變認知,加強對本地游市場的開發和研究
本地游,實質上是一種為了提升生活品質的休閑游,是人們在慣常居住的社區、城區、鄉間進行的活動,高大上的景區景點并不一定是必備條件,只要具備較好的環境、文體健美活動場地和飲食環境即可。這和景區旅游模式不同,與傳統的以門票經濟為主的旅游模式更不相同。因此,要改變只重視景點建設,緊盯外地游客的“后門票經濟時代”的思維模式,從全域旅游的視角,大力研究開發本地游市場,挖掘消費潛力,帶動旅游相關產業發展。
3.加強“本地游”旅游市場的創新和升級
推動基于本地游的旅游產品的挖掘和創新,加強對各類本地游需求的引導、整合與創造,通過創新升級形成“本地游”系列品牌。一是根據不同的需求市場,創新性開發針對本地不同群體的不同類型的旅游產品,重點開發非節假日游、休閑游等與原有外來游互補的旅游產品,進一步整合和提升已有的本地游產品,有針對性地進行旅游產品供給側改革,滿足新的旅游需求;二是加強宏觀管控,構架“本地游”旅游市場信用機制,引導“本地游”旅游市場健康發展,提升游客消費信心;三是加強經營技能培訓,提升經營水平和服務意識,提升游客體驗;
4.加強“本地游”項目的宣傳推廣
“本地游”往往采取自助、自駕形式較多,采取“報團游”的方式較少,與傳統旅行社關聯度并不是那么大,因此缺少了“中間商”環節的“本地游”,需要大力加強營銷推廣和宣傳引導,挖掘、整合本地實際生活經驗、旅游攻略,將被動的經驗傳播,通過網站、信息平臺、移動新媒體和政府旅游網站等主動推送相關旅游信息,使游客便捷地獲知旅游信息,引導游客感受家門口的美。
5.提升交通便利性
交通對旅游資源的開發、旅游服務質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義,交通的便利與否直接影響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的選擇和旅游日程的安排,道路質量的好壞更關系到游客的旅游感受和心情,極大地影響旅游者整個旅行的質量和滿意度。因此,要科學規劃旅游交通,因地制宜,改善交通基礎設施,提升交通服務質量,尤其是要推進景區配套的公共交通建設,特別是針對非自駕游的游客,要實現公交的通達性。
四、結語
旅游業是集美麗產業、快樂產業和幸福產業于一身的民生產業,位于“旅游、體育、文化、教育、健康”五大幸福產業之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旅游是綜合性產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是傳播文明、交流文化、增進友誼的橋梁,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隨著人民群眾收入水平的日益提升,人們對健康、美好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日益廣泛,同時伴隨著城鎮化進程,人群聚集度日益提高,在無法遠行的日常業余時間,借助“本地游”休閑放松身心,成為大部分人工作之余的首選,全域旅游能最大限度滿足這個需要,全域旅游已成為老百姓過上美好生活的綜合表現。因此,通過“本地游”產業供應鏈的優化升級,精準把握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積極順應旅游消費升級的大趨勢,加快推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深化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力發展全域旅游,從而實現快速、高質量地滿足人民群眾在“碎片化”時間的出游需要,有助于緩解我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推動我國社會主義事業不斷邁上新臺階,使全域旅游真正成為人民群眾的和平幸福產業。
參考文獻:
[1]陳榮.本地游如何帶動寧波旅游業整體升級[J].寧波通訊,2017(11):65.
[2]張雪.本地游商機值得深度經營[N].經濟日報,2021-02-25.
[3]馬士華,林勇.供應鏈管理(第5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4]周薪薪,田東林,張濤.國內全域旅游研究綜述[J].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0,36(06):99-104.
[5]王桂花,王東霞,高文華.新時代旅游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及智慧旅游供應鏈重構[J].商業經濟研究,2019(2):168-170.
作者簡介:胡培業(1981- ),男,河南新野人,碩士,廣東松山職業技術學院教學質量監測中心副主任,工商管理講師,研究方向:高職教育管理、供應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