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提出這樣的問題:孩子今年初二,平時給孩子洗衣、做飯,照顧他的生活起居,為什么他還是“控訴不愛他”?親子關系因此變得有些微妙,溝通效率也不是很高。
北京某中學心理教師馬博輝指出:家長對孩子的愛是一種本能,但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我們稱之為“愛的語言”不同。因此,了解對方的需要、選擇孩子能夠感受到的愛的方式就顯得格外重要。
第一種是肯定的語言。對父母來說,適當合理有度的肯定、鼓勵、贊美會激發孩子的自信和勇氣,如贊美孩子的品格優于贊美容貌和聰明;贊美需要具體,與其說“你很棒”,不如說“你今天拍的照片很漂亮”;與其說“你今天考了滿分”來表揚成績,不如說“你今天錯題訂正很認真”來表揚態度。第二種愛的語言就是具體的行動,父母為孩子所做行為的最高目的在于幫助他成為成熟的大人,學會借由具體的行動這種“愛語”去愛他人,習得關愛他人的品質。第三種愛的語言就是“精心的時刻”。它的意思是給予對方全身心的關注。這樣的關注傳達出的信息是:“你很重要,我喜歡跟你在一起。”“精心”指的是有規劃有計劃地安排某一時間的某種活動,親子在一起分享思想和感情。第四種是肢體接觸。如果您孩子的愛語是“身體接觸”,您可以擁抱他,摸摸他的腦袋或拍拍肩膀。作為孩子來說,如果能主動給父母一個擁抱,為他們揉揉肩、捶捶背,相信父母一定會非常感動。
(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