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寧 倪曉輝
2019年2月,國務院正式發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首次明確了職業教育“類型教育”的地位和特點。2020年9月,教育部、發改委等九部門印發了《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提出要“強化中職教育的基礎性作用”。為更好地實現培養目標、履行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職責,為學生多樣化成長提供更多可能,職業教育必須轉變育人觀、課程觀,從教育理念、課程體系、教學模式、評價模式等各方面入手,給學生提供接受多種形式教育的機會和豐富多樣的發展路徑。
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需求
中職學校一直以來存在著培養目標單一、培養規格難以適應學生多樣化發展、傳統技術人才培養思維與社會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脫節、制式化的課程設置及安排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以及“主觀教”與“被動學”的矛盾難以有效解決等諸多問題。
隨著中職“類型教育”和“基礎性作用”的提出,學校認識到,“就業”已不是中職學校的主要培養方向,必須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綜合素質提升及個性化需求、多樣化成長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為此,2015年,學校啟動了“學部制”改革,從組織方式上實現了學校管理“扁平化”、專業發展“集群化”、干部成長“多元化”,為課程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礎。
為滿足學生就業、國內升學、海外留學等多樣化發展需要,學校進行了廣泛調研,了解學生學習需求及發展意愿。在此基礎上,確定了人才培養的四個層級:直接就業(Ⅰ級)、高職分類考試(Ⅱ級)、海外留學(Ⅲ級)及應用型本科(Ⅳ級),以及現階段主要培養方向(Ⅱ級)和未來人才培養主要發展方向(Ⅳ級)。據此,確定了課程體系的設計思路:打破傳統無差別的課程設置慣例,設計立體化、多樣化、層級化、綜合性的整體育人課程體系,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需求。
學校課程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專業課程、選修課程、拓展課程四大模塊。課時安排上采取“30+6+N”的方式,即30課時完成《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標準》和《專業課程標準》要求的必修內容學習,達到合格標準。6課時進行選修課程的學習。拓展課程(N課時)由學生根據發展需要及興趣特長,利用課余時間自由選擇。教學實施上采取年級分層走班教學(公共基礎課)、專業群內分塊教學(專業課)、全校分類走班教學(選修課)相結合的方式。
形成“三位一體”育人模式
學校課程體系改革推動形成了“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以學生為中心、以服務為導向”的“三位一體”育人模式。人才培養規格融“知識、能力、素養”為一體;人才培養內容融“常識、專識、通識”為一體;人才培養途徑融“課堂、實踐、生活”為一體。多樣化的培養規格、培養內容和培養途徑為學生成長提供了更多選擇。
學校圍繞不同課程模塊及人才培養四級標準,實現評價主體、評價方式、評價指標多元化,評價內容綜合化,評價標準層級化,過程性評價與成果性評價相結合。
學校將德育工作與課程體系建設及實施有機融合,貫穿學生在校學習和生活的始終。“分層教學”在相近學術發展程度領域形成“學習圈”;“分塊教學”在相似職業發展領域形成“工作圈”;“分類教學”在相通社會發展領域形成“生活圈”。綜合課改打破了原有三年一貫的行政班建制,創建出不同領域師生及產教融合領域師徒、同行之間的共處環境,形成“德藝并進”的成長模式,塑造學生“善學、敬業、樂群”的品格。
促進學生多樣化成長
綜合課改形成的“三位一體”育人模式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多樣化成長。調研顯示,學生對自身未來發展規劃更加清晰,家長對學生在校學習狀態也更加關注。多樣化的培養規格、培養內容、培養途徑和不同類型、不同層級、不同方向的豐富課程資源,幫助學生挖掘自身興趣愛好、找到發展方向,為其提供了多樣化發展的平臺。
綜合課改的推進大大促進了不同類別課程及課程資源建設。公共基礎課編寫了分層課標、分層學習頁;美發專業借鑒TAFE模式建設模塊化課程,并申報了“舞臺藝術設計與制作”新專業;開發了文化藝術、信息科技、技術生活、體育健康等六大類78門選修課,成立11個專業社團和學生工作室。疫情期間,學校借助學習通教學平臺實施在線教學,教師共建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在內的359門在線課程,發布文本、音視頻、圖片等,形成了豐富的在線課程資源。
隨著綜合課改的實施,課程設計與教學安排逐漸由關注教師的教學轉變為關注學生的學習,分層、分類、分塊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也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有效緩解了“教”與“學”的矛盾。調研顯示:自2018年綜合課改實施以來,教師的課改意識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學習自信心、對課程的滿意度等逐年上升,公共基礎課成績穩步提高。
豐富的課程資源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專業技能及綜合素質。2017、2018級部分學生試點參加了普高合格性考試(語、數、英),平均合格率分別為48.69%、65.17%,實現了職高學生參加普通高中合格性考試以及未來參加應用型本科考試的突破;動漫專業的鄒文凱同學獲首批中等職業教育國家獎學金;水墨丹青、啦啦操社團多次獲全國比賽獎項;學生音視頻工作室、硬件維護工作室承接校內外真實項目,專業技能及綜合素質得到極大提升。師生綜合素質、課程競爭力、人才培養質量、社會服務能力和辦學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未來,學校將繼續履行職業教育人才培育的重要職責,為學生多樣化成長提供更多機會,為首都培養越來越多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知識型技術技能人才。
編輯 _ 張曉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