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平 王曉慧
內容摘要:整本書閱讀是一項重要的語文教學活動,具有深遠的課程與教學價值,是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最佳渠道。反觀當今中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現狀,存在講座式代替閱讀式、碎片化的淺閱讀方式等諸多問題。為有效解決當前整本書閱讀現狀,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倡導閱讀過程系統化、閱讀方法科學化。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 閱讀策略 中學語文
整本書閱讀是“學生在語文課程學習中,運用個性化的閱讀方法、圍繞整部經典作品展開的,與作者、文本、教師、同伴對話的過程;閱讀的對象具有多樣性,閱讀的過程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閱讀的目的是養成閱讀習慣、探索閱讀方法、建構閱讀經驗,發展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葉圣陶先生在《論中學國文課程標準的修訂》中提道:“把整本書作主體,把單篇短章作輔佐。”這是葉老第一次明確提出要讀整本的書。葉老這一教育理念影響了眾多教育工作者。《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規定:“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更是將“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作為18個任務群之首。由此可見,整本書閱讀是為當今國家教育所提倡的、必然發展的一大教育趨勢。
一.整本書閱讀的現狀
(一)講座式代替閱讀式
講座式是教師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以講座的方式傳授給學生,用教師自身的閱讀成果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的一種教學活動。整本書閱讀雖具有重要的課程與教學價值,但基于教學時間有限,閱讀成效延遲,教師迫于考試和升學的壓力,用講座代替學生的實際閱讀。學生不能與文本、作者對話,不能真正深入文本,形成自己的體驗和感悟。這種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能“滿足”考試需求,快速豐富學生文學積累,但是違背了以學生為主體這一根本理念,脫離了整本書閱讀的宗旨。
(二)碎片化的淺閱讀方式
整本書閱讀在時間上強調連續,在內容上強調系統完整。碎片化的淺閱讀則是指在短而不連續的時間片段里進行的簡短閱讀。碎片化的閱讀方式會割裂文本,使學生對文本的感知停留在膚淺層面,影響學生對整本書全面、深入的理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作為18個任務群之首,并在很大程度上引領著其他任務群的發展,已然成為正式的語文教學活動。但是學校、教師乃至家長并沒有認識到其重要性,將考試和分數作為始終追求的目標。學生的閱讀內容出于考點的需要、出于教師的選擇。這一現狀使得整本書閱讀空有虛設,失掉本真。因此,教師、學生、家長需要對整本書閱讀給予足夠的重視,使整本書閱讀活動形成一個系統、完整而有效的閱讀體系。
二.整本書閱讀的對策
當前整本書閱讀現狀,需要有效的策略加以應對: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整本書閱讀的主體。課標強調不應以教師的理解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以講座代替學生親身閱讀是背離教育規律的。閱讀是學生與文本、作者對話的過程,是一次獨特的審美體驗。學生的閱讀不應受到時空的限制,目標的限制以及方法的限制。每個學生的心理特征和閱讀習慣不同,有的喜歡在晚上閱讀;有的喜歡在早晨閱讀;有的喜歡在車上閱讀;有的喜歡在教室閱讀。這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無權干涉。在實際的操作中,教師喜歡將閱讀目標標準化,希望提高學生閱讀效果。但每個學生的認知、基礎千差萬別,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目標。良好的閱讀方法是學生理解文本的有效手段。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方法,但不意味著強制學生使用某種方法。閱讀本是一次洗滌心靈、享受文字的審美體驗,過多的條條框框是消磨學生閱讀興趣的利刀。
(二)整本書閱讀系統化
閱讀一整本書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中學生自制能力比較薄弱,僅僅依靠自身的努力不足以完成一整本書的閱讀。針對碎片化的淺閱讀這一問題,整本書閱讀應該具有完善、系統的閱讀程序。基于整本書閱讀自身特點并結合語文學科教學現狀,寫者采用課內和課外相結合的模式,將整本書閱讀分為激趣導讀、自主通讀、討論交流、輸出展示、拓展閱讀五個階段。但是教師在實施這一過程之前必須自讀整本書,只有自己進行了整本書的閱讀,并且掌握相應的整本書閱讀方法,才能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第一階段激趣導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導讀的主要目的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影視激趣法和問題激趣法。許多優秀的中外名著被翻拍成影視作品,影視作品集聲像、繪畫、音樂于一體,能給學生多方位審美感受。因此教師在導讀部分可借助現代媒體,播放影視作品的一個小片段,激發學生探索整本書的興趣。需注意的是,影視行業魚龍混雜,學生觀看劣質影視作品不僅不會激發閱讀興趣,反而會對原著產生厭惡,教師應具有選擇和判斷能力。問題是打開學生思考的鑰匙。中學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求知欲望強烈,渴求得到新穎、豐富的知識。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切中學生的興趣點的問題來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便會自覺地進行文本閱讀,進而產生良好的閱讀效果。
第二階段自主通讀。葉圣陶曾說:“教育雖著重在‘教字,最終目的卻在受教育者‘自得之”。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學生需在課下完成整本書的通讀。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將此作為一項課程看待,告知學生本課程的教學目標、過程、內容、評價,教給學生自讀方法。如圈點評注法、思維導圖法。圈點對象有多種,既可以是重點詞句,也可以是有啟發意義的名句,以此作為注意的重點或存疑的標志。評注可理解為評語和注釋。教師在引導學生采用這種方法之前要進行系統介紹,發揮其應有的效果。再如,思維導讀法。思維導圖法是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作品復雜情節以及人物關系的方法。就小說而言,小說人物多,故事情節曲折,主旨豐富。教育學表明:中學生邏輯思維發展不夠完善,加之小說篇幅長,學生難免感到混亂、不知所措,這就證明了思維導圖這一方法的重要性。學生在閱讀文本過程中,每讀到一個人物就記錄下來,并標明這一人物與其他人物、情節以及與作品主旨有何關系,讀完小說思維導圖也就制作完成。運用思維導圖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閱讀效率,還會深化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便于日后的學習和復習。
第三階段討論交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同樣提出“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實現教學相長。”師生對話交流是整本書閱讀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這一環節在課上進行,教師要針對學生的閱讀與理解障礙、教學重點進行教學設計,和學生討論與交流,在討論交流的中碰撞出新的火花,解決問題,加深領悟、共同提高。我們倡導大語文教育,注重學校語文教育與家庭、社會語文教育結合起來。就家庭語文教育來說,家長是重要的語文課程資源,具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因此,可在家庭開展讀書交流會,向孩子傳遞知識,交流各自的讀書心得,從而豐富學生的閱讀成果。
第四階段輸出展示。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之后需將閱讀收獲以某種形式展示出來,交流自己的閱讀成果。在輸出展示環節需要注意以下問題:在方式上,將單一靜態的閱讀成果交流與多元創意的閱讀成果展示相結合。我們既要鼓勵學生讀寫結合,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口頭和書面相結合。我們可以讓學生設計圖文并茂的海報,設計話劇宣傳冊、畫作說明書、表演課堂劇,等等。這種方式有利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加深感悟、回顧閱讀成果,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在媒介上,將課堂線下讀書分享與網絡在線課堂互動相結合。整本書閱讀既可以在線下進行成果展示,同時也可以充分利用線上這一媒介,如鼓勵學生在閱讀專題網站上以小論文或論辯的形式展示閱讀成果、在朋友圈向更多的朋友、家人分享閱讀成果。這些方式可以使學生從中獲得成就感,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第五階段拓展閱讀。整本書閱讀活動不僅是一整本書的閱讀,還要在一整本書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拓展閱讀。考慮教學情況及學生特點,跨界閱讀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跨界閱讀是跨越不同藝術門類的閱讀,是突破學科邊界、紙質媒介進行的綜合閱讀。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跨學科。語文課程注重與其他學科的聯系,特別是史地政的聯系。研究閱讀首先要研究語境,即歷史背景,作者寫作時的心理態度,這屬于歷史學科范疇。其次,研究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政策規定,這屬于政治學科范疇。還要注意語文學科和音樂、美術、繪畫等學科的聯系。二是跨媒介。經典的文學作品往往以新的形式呈現在讀者面前,如電影、電視劇、話劇、評書、連環畫,等等。這些新的呈現方式不僅能激發讀者閱讀興趣,而且更為直觀、形象地震撼著讀者,給讀者多方位的感受。學生在跨界閱讀的過程中體會不同的藝術形式在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刻畫等方面的不同之處,并且做出自己的評價,加深對原著的理解。
以上五個階段是整本書閱讀的五個有機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聯系。學生的閱讀不應是碎片化的淺閱讀方式,而應該是具有系統連貫性的一個有效過程。教師可以借鑒以上步驟和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加以靈活運用。
總之,整本書閱讀強調整體性、綜合性、系統性、有效性。學生通過整本書的閱讀可以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系統閱讀能力,發展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雖然整本書閱讀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認同,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整本書閱讀要依托于教師素養的提高,成長于家庭、學校、社會營造的閱讀環境,立足于系統閱讀方法的掌握。目前,整本書閱讀仍處于探索階段,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隨著教師素養的提高,整本書閱讀教學將會更加規范與科學。
參考文獻
[1]徐鵬.整本書閱讀:內涵、價值與挑戰[J].中學語文教學,2017,2(1):4-7.
[2]葉圣陶.葉圣陶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一版.北京:中國教育科學研究所,2005.
(作者單位:重慶文理學院;四川輕化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