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平 賽汗托婭
內容摘要:當前,日益成熟的人工智能技術與中學語文閱讀教學逐漸融合。明晰人工智能在中學閱讀教學領域的優勢、構建閱讀教學平臺、設計有效的監測機制,進一步豐富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應用策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人工智能 中學語文 閱讀教學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在快速發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新型教學模式也應運而生。作為人工智能技術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實踐成果,如何將“人工智能+教育”的形式充分應用于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對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及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在中學生閱讀教育過程中怎樣合理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就成為教師需要思考與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一.利用人工智能進行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優勢
閱讀作為人類傳承知識與繼承文化的最主要的途徑之一,在中學教育中,如何促進中學生閱讀教學的長期、有效發展一直是重點教學任務之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學生要具備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進程的不斷提速,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途徑也越來越廣泛,應用水平也在逐漸提高。從課堂表現來看,人工智能+教育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信息的傳遞與展現”1.0版本,即傳統教學+電教設備的簡易階段;第二階段是“深入學科的技能訓練”2.0版本,在這一階段里教學利用網絡加電腦展開;第三階段是“人工智能+教育培養現代化人才”3.0版本”。[1]新時代的教育是在網絡教育大環境下的教育,是實現教育資源共享的教育,也是“人工智能+教育”大規模應用的教育。這為人工智能在中學生閱讀教學領域的使用奠定了技術基礎。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規定:“高度重視信息化環境下的資源建設,引導師生通過多種媒介和信息技術手段呈現學習內容,開展教學活動,促進教師自覺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教師要“積極開發、合理利用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和現代教育技術,努力探索網絡環境下新的教學方式”。國家教育政策及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預示著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是有效推進閱讀教學的關鍵。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等政策的指導下,國家教育部積極營造“互聯網+教育”大環境,推動教育教學資源的開放與共享。語文課程標準將“注重時代性,構建開放、多樣、有序的語文課程”作為四大理念之一。
眾所周知,一個良好的目標可以幫助教師更好的推進中學生的閱讀教學,而一個良好閱讀目標的確定可以依靠人工智能技術提供的幫助得以實現。
第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已有知識已經遠超人類大腦可以識記的知識儲量,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教師擴展了教育資源。例如許多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的閱讀網站,如:晉江,當當。也有kindel,靜讀天下等這樣專業的閱讀軟件,都為教師開展閱讀教學提供了書籍資料的保障。而教師可以依據多類型的閱讀平臺選取適合中學生年齡階段的資料,建立獨立的閱讀資料庫。
第二方面,人工智能還可以根據學生過往的閱讀記錄進行智能書籍推薦,實現個性化、定制化的學習需求,這為當下教師的因材施教搭建了平臺。而人工智能也可輔助教師合理安排學生的閱讀計劃。例如《四世同堂》共分為三個部分1056頁,教師可以依據人工智能統計的數據為每位學生制定獨立的閱讀計劃,專屬的閱讀目標,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閱讀。
第三方面,當下教育提倡跳出“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代替以快樂學習、自主學習,需要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可以設計出讀書卡片,讀書摘要等記錄方式,幫助學生記錄每日讀書心得,促進學生“樂讀”,“會讀”。
二.構建人工智能輔助中學生閱讀教學的平臺
當前互聯網背景下,閱讀平臺如雨后春筍般的出現,如:騰訊讀書,閱文集團等等。但其中真正適合中學生進行閱讀教學的平臺卻鮮有耳聞。教師在推進中學生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資源選取困難、閱讀權限缺失、讀書記錄難查、平臺監管不力的難題。從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施的過程和目的來看,開發和利用閱讀資源的主體主要是教師和學生,其中教師是最重要的閱讀資源開發者,利用者,是學生進行閱讀資源學習的引導者,服務者。因此教師選擇什么樣的平臺以及如何利用好平臺對學生閱讀學習的質量具有巨大的影響。一方面,在傳統的統一集中的教育體制下,語文閱讀資源平臺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門及相關推薦機構來完成,教師在閱讀資源平臺建設方面能力不足、設備不齊、有心無力,這就造成了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不能順心的使用閱讀平臺,也就導致閱讀教學不精彩,往往抓不到學生的心,致使學生逐漸喪失對閱讀教學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現有閱讀平臺在版式設計、網頁建構以及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仍有許多的問題。教師找不到合適的平臺進行教學,同樣的學生也找不到合適的閱讀平臺進行學習。
現有的閱讀平臺可能存在著非常隱蔽的有害信息,而中學生的辨別、篩選信息的能力仍不足,對不良信息的抵制能力也有所欠缺,可能會經不住誘惑瀏覽一些低級趣味的網絡內容,這都會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影響學生良好閱讀品質的形成。以上教師、學生兩方面都受限于現有閱讀平臺不能為中學生的閱讀教學提供一個良好的支撐環境。人工智能的出現可以很好的改進、彌補這一缺點。
首先,人工智能擁有龐大的數據資料庫可以進行大數據的運算推理,基于大數據資料庫提供的技術支持,教師可以收集學生閱讀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總結得出中學生閱讀習慣及閱讀書籍的種類等等。其次,基于良好的現狀調查分析,輔以人工智能在平臺開發方面的硬件、軟件基礎進行適合中學生閱讀平臺的開發。其中的板塊設計、書目資源的查找、篩選、平臺“綠色”環境的創建,都可以由教師進行合理化的設計。學生也可以參與到平臺的建設中來,比如可以在平臺中建立一個小小圖書角,由同學們來打理這個圖書角,包括訪問人數,登記記錄等等,都可以調動起學生對于閱讀平臺的興趣,提高參與度。最后,建立屬于教師和學生自己的閱讀平臺,真正做到教師“樂教”,學生“樂學”。
依托人工智能教師可以設計專門的閱讀APP,微信公眾號等等多種線上途徑拓展中學生語文閱讀教學平臺。也可以依托人工智能建立線下閱讀平臺,如:社區青少年閱讀中心、圖書館中的智能圖書角的設立、甚至是可以在校園中設置像共享充電寶一樣隨處可見的移動電子圖書閱覽室,在逐步規范書籍類型選擇的基礎上適當擴大移動電子圖書閱覽室的設置。
線上線下相結合,拓寬閱讀平臺的建設,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優勢,有效整合閱讀資源,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的優勢將傳統有限的閱讀資源發展為豐富且多樣化的閱讀資源,讓原本獨立存在的閱讀資源整合為有效的閱讀教學資源,并為這些資源提供了可靠的存儲平臺。
三.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閱讀教學長效監測機制
確認了人工智能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優勢并建立了適合的閱讀平臺,緊接著就要對中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持續的跟進,通過數據分析概括得出中學生的閱讀脈絡。幫助教師適時修改計劃或制定新的閱讀計劃。而在此過程中,要建立起基于人工智能的閱讀教學長效監測機制。
一個教師可能面向的是不止一個班的學生,也可能不是一個年級的學生。學生已有閱讀能力及邏輯思考能力是存在差異的。如果由教師單獨負責這樣一群學生閱讀組塊的記錄,教師壓力過大,且一個人的注意力畢竟是有限的,不能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對于閱讀教學推進來說是不利的。而人工智能的出現可以幫助教師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種現象。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為每一個學生建立“閱讀檔案卡”,學生每天閱讀結束后,可以在相應的閱讀APP或微信公眾號的留言區“打卡”,記錄自己每天的讀書進展,也可以通過在網頁閱讀平臺上記錄閱讀進度以及閱讀心得,由人工智能按照教師提前設定好的類別進行歸納、整理,形成個人讀書進度表,小組閱讀進度對比圖,或者是班級,年級閱讀情況對比圖。這樣一來,教師既減輕了繁瑣數據統計工作帶來的壓力,又可以更好、更直觀的對學生的閱讀進度進行監測,可以依照學生的閱讀進度調整或改變閱讀計劃。針對學生制定個性化的閱讀定制服務。
其次,依托人工智能建立教師自己的閱讀教學平臺,繼而依托專業平臺建立閱讀教學長期有效的監測機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中學生的閱讀教學。教師自己建立的閱讀平臺,教師有很大的自主權,在審核權益方面可以減少很多教師平時在使用“外借”閱讀平臺時的審查不自如,審核步驟繁瑣,拖累教學進度等等問題。提高平臺使用率,減輕教學負擔,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推進更好、更精的閱讀教學上。
最后,可以有效借助第三方平臺的力量,加大中學生閱讀情況抽查力度,以外界的反向助推力倒逼中學生重視閱讀學習。如:專業的教師工作室,市級或省級圖書館的相關人員,以及中學生閱讀教學領域的專家等等。集合多方力量,摒棄“單打獨斗”,以群體的力量促進中學生閱讀長效監測機制的建立。
綜上所述,在人工智能應用日益廣泛的形勢下,“人工智能+教育”時代悄然而至,教師需在提高自身信息技術、網絡資源整合能力的基礎上,運用好人工智能,攜手中學生認識人工智能在閱讀教學中的優勢,構建適合中學生閱讀教學的平臺,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閱讀教學長效監測機制。在提高中學生閱讀效率的同時,達到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等核心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艷.“互聯網+”環境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新課程(中學),2019(7):118.
[2]沈浩,元方.當閱讀遇上智能技術:數字時代內容出版的機遇與挑戰.[J].現代出版,2020(2):16-22.
[3]李貝貝.人工智能對閱讀場景的重塑.[J].出版發行研究,2020(3):77-82.
[4]朱麗麗.人工智能促進教學變革研究——信息繭房對大數據時代大學生信息閱讀的影響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7):149-150.
注 釋
[1]張杰夫《智慧課堂的價值及未來發展趨勢》教育裝備采購網.
(作者單位:四川輕化工大學)